“春雷至,万物苏”,含苞待放的花,传递春的讯息。
扳着手指头数了一个冬天,终于数到“九九”了。不知冷空气能否读懂我们的言下之意,就此“放手”,让我们开启一场和春天的“约会”?
冷空气“不解风情”
3月3日,终于迎来“九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歌》中唱的是“九九”的农忙,我们盼着的却是久违的春暖。
可惜,天气多少有些“不解风情”。3月4日到3月5日,新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自西向东将会出现4℃-6℃的降温。我市自然也不例外,预计这股冷空气会在3月5日后期“抵达”我市,带来降温。
和以往有所不同,眼下冷空气来袭,导致的不是“一秒冷藏”,而是“疯狂蹦迪”。举个例子,3月4日到5日,我市气温回升明显,最高气温有望达到18℃左右,就连最低气温都可能蹿至两位数;3月6日,我市最高气温跌至“谷底”,仅10℃;3月7日到3月9日,我市最高气温回升到15℃上下,最低气温却下滑到3℃-4℃。
气温波动如坐过山车。日温差大,早晚体感较冷,会是接下来这段时间天气的特色。大家每天出门前要多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消息,适时调整衣着。
雨水继续“在线”
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188.4毫米,较常年同期(77.8毫米)偏多142.2%,破历史同期最多纪录(1959年,182.5毫米)。
接下来的3月,雨水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未来十天(3月3日-3月12日),我国江淮、江南及华南等地多降雨过程,主要时段为3月4日到3月5日、3月9日到3月11日,上述地区以小到中雨为主,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
市气象台在3月3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3月4日中午前后,我市就将转为阴天,局部地区有阵雨,3月5日阴有阵雨或雷雨;之后的3月9日到3月11日,我市还将有一次降水过程。
相比之前一周的阴雨连绵,雨水虽然继续“在线”,但总算是有多云或晴天来“调剂”。
惊蛰被“炸醒”
3月5日或将出现的雷雨,不知是不是为了迎接惊蛰的到来?
惊蛰是一个反映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节气,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因此在农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惊蛰响雷,犹如发令枪响,就像民谚说的“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过了惊蛰节,亲家有话田间说”;惊蛰落雨,也被视为“万物复苏雨似油”的好兆头,“解”了农作物的渴,“润”了农人的心。
被惊蛰“唤醒”的,不止田间的禾苗,还有从土里“拱出头”的春笋。
春笋是“江南二月天”的馈赠,文人郑板桥甚至将它的鲜美和鲥鱼相提并论,写下“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名句。
在民间,春笋有“菜王”美誉,因为它“百搭”,三两棵就能做出一桌菜:嫩笋尖用来炒灯椒,香气扑鼻;中段不老不嫩,切成笋片,用来和肉一起红烧,中和肉的肥腻;根部质地较老,放到汤里,可以提鲜。
如何充分发挥春笋的鲜美?清人童岳荐编撰的《调鼎集》中有记载:一是“取笋宜避露,不可见风,不可入水,不可除去外壳”;二是“将笋磕碎入锅,用刀切即有铁腥气”;三则“用麻油、姜杀笋毒,滚水下笋,易熟而脆”。
惊蛰至,虽然万物生机盎然,但对我们来说,不能盲目跟着“蹦跶”,而要学会“以柔克刚”。气候回暖,肝气发生。肝喜畅通,不喜阻滞。俗话说,大怒伤肝,可见情绪对生理的影响,因此眼下要注意养肝,注意调节情绪,平稳内在气机,比如可以通过散步、慢跑、打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来疏泄情绪;也可以喝喝茶、养养花、听听音乐等让自己放松。
天虽暖,雨亦多
3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了2023/2024冬季气候特征总结。总体来看,这个冬季“发挥正常”,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但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空间差异大、气温阶段性起伏大。
空间差异大,主要表现在华南、西南等地出现了“暖冬”,而华北南部、黄淮、江淮一带则出现了“冷冬”。
气温阶段性起伏大,集中体现在寒潮影响期间。这个冬季,冷空气12次来袭,较常年同期(10.3次)偏多1.7次。其中,2023年12月14日到17日、2024年1月19日到23日、2024年2月18日到23日三次过程达到寒潮级别;最后一次寒潮过程综合强度为冬季最强,同时也是1961年以来2月冷空气过程第二强。
每次寒潮来时,过程降温显著,而等到寒潮去时,气温又会明显回升,给人一种“蹦迪”的感觉。
冷暖交替、起伏大的背后,有熟悉的身影。通常在厄尔尼诺年的冬季,都会有阶段性冷空气偏强的情况出现;再加上今年冬季,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造成暖湿气流强盛,导致冷暖起伏较大。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这个冬季,我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9.8%,空间分布不均,华北多华南少。
冬去春来,国家气候中心在总结中还提到,春季(3月-5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北方大部分地区和江南地区降水偏多;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
记者石承承文/摄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