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斌在代客祭扫。
“00后”“i人”“陵园”,当这些关键词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故事?清明节前夕,记者和李志斌聊了一下午。一年前,他从航空公司转行至陵园。经历一些或沉重、或温情的小事后,23岁的他,对生命有更多的理解。
年轻的生态葬推行者
细雨氤氲,古琴绕梁。3月31日,一场庄严简约的树葬仪式在鄞州同泰嘉陵举行,35位逝者在绿山秀水间安然入梦。
李志斌全程陪伴逝者家属,为他们递上鲜花、千纸鹤,静静聆听家属对故人的思念,鞠躬同逝者做最后的告别。
树葬仪式结束后,参与市民在李志斌的引导下,走进生态葬区,参观花坛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法。
“通过树葬、草坪葬等节地方式,把对逝者的思念融入草木,生命还可以换成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李志斌向市民讲解着生态葬的具体情况、惠民政策。
2023年初,刚入行的李志斌接触到生态葬,刷新了认知,“这是一种很浪漫的缅怀”。但凡有市民咨询生态葬,他都很愿意带对方乘坐观光车,从山顶到山脚,一遍遍耐心讲解。
从航空公司转行到陵园工作
“耐心、情绪稳定”是陵园工作给他带来的最大改变,李志斌说,之前他脾气急躁,这份工作让他改变很大。
李志斌之前在航空公司工作。“工作很辛苦,一直都是‘996’的状态。工资不算高,离家也很远,每天通勤时间超过40分钟。”李志斌说,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他的情绪几近“崩溃”,“当时听说陵园缺人,没多想就转行了。”
在李志斌看来,他在航空公司的工作和目前的这份工作,本质并没有区别,都是服务行业。
“来到这里,就只剩最后一个步骤——入葬。”李志斌说,逝者亲属的情绪之前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来到陵园,心态基本上已经调节好了。加上陵园工作节奏不快,他整个人心态平缓,急躁的脾气消失不见,家人觉得他变化很大。
家人无条件的支持是李志斌入行的坚强动力。
“我辞职后,不太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很迷茫。家人希望我开心点,做什么都行。现在我也有更多时间陪伴他们。”李志斌说。
守陵,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
李志斌评价自己偏内向,是“i人”(MBTI性格测试的一种人格,性格偏内向,喜欢安静的环境),但胆子挺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未学过殡葬知识的他,现场观摩了师傅的几次操作后,便能上手更换骨灰。
在李志斌眼里,守陵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作为服务行业,尤其需要花心思精进业务和能力。
第一次主持入葬仪式,李志斌照着稿子念,像个毫无感情的机器人,没有任何情绪起伏。经师傅提点,他才恍然,要根据不同的家属情况,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避免公式化、模式化的仪式。“除了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也是我们需要提供的服务。”李志斌说。
“大家对殡葬行业不是很了解,实际上没有那么神秘。我们一般月工资是3000元到5000元不等,根据工作量会有些许调整,缴纳五险,包吃住,月休8天。”除了清明、中元、冬至等节点,李志斌平时的工作主要负责接待客户、办理买墓手续、安排下葬等,没有业绩考核要求。
这个行业“内卷”吗?对此,他直言:“不存在。”守陵人的工作大多是上午接待客户,下午整理归类资料。休息时,李志斌和同事们也会团建露营,并不觉得山里的生活枯燥。
“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看得开。朋友们都知道我在陵园工作,而且干得还不错。经常有人来打听,问我们这里是不是缺人。”李志斌说。
活得有意义才是最关键的
“人生除死无小事”,相比谈论生死的沉重感,李志斌传递出一种“松弛感”。
来陵园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或为亲人料理后事,或为亲人祭扫。
“冷冰冰的墓碑是家属们心里最后的寄托。或许,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平时在陵园里巡逻,李志斌看墓志铭、简介,发现有些逝者和他年龄差不多。为此,他不由发出感慨:“没有什么来日方长,只有世事无常,珍惜当下。”
在他的社交媒体上,个性留言一栏写着“山与山不见面,再见容易,再见难。”意思是,想见的人,要立刻去见,想去的地方,要立刻去。
在李志斌看来,直面和理解生死,能更好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无聊,生命中的重逢与分别。
“如何让自己短暂的一生活得精彩有意义才是最关键的。”李志斌这么认为。(记者林微微 潘苗 通讯员朱韩燕 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