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殷聪 乐骁立 见习记者孙佳骏 通讯员崔宁
3月27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首款人形机器人正式发布。
这款名为“NAVIGATOR”的人形机器人高1.5米,重50公斤,不仅能走出每秒1米的快频小碎步,还会打招呼、跳舞、擦桌子、按按钮……
按照计划,该款人形机器人将通过与宁波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不断迭代,快速进入工业“智造”领域。
人形机器人“NAVIGATOR”。
人形机器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军”,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多重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另据机构预计,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达150万台,2035年将达800万台。
“随着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加速成为现实,以往出现在科幻影视作品中的景象,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背后离不开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发展。
人形机器人“NAVIGATOR”。
作为人工智能进入物理世界交互的载体,具身智能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实体相结合,让这个“大脑”有了可支配、可感知、可交互、可行动的“身体”。人形机器人将作为人类的重要伙伴和助手,而不再是只会跳舞、只有展示功能的“吉祥物”。
“这让市场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可能。”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熊蓉介绍说,预计最短5年,最长15年,人们将在工业、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
“这些领域中,最先落地的将是工业领域。”在熊蓉看来,人形机器人可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共享众多相似供应链。比如电池、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同迁移。这是宁波的强项,也是宁波的优势。
人形机器人“NAVIGATOR”与参观者握手。
尽管在人形机器人算法研究以及开发方面,宁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一些高端传感器也相对薄弱,但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及减速器等部分零部件已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只是时间问题。
据初步统计,目前宁波机器人全产业链拥有规上企业50余家,去年实现规上产值近80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及科研等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宁波也是国内少有的全面布局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三大件”的城市。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人形机器人跳舞。
“做大做强这条赛道,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同配合。”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院长钟秋波说,此次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智昌科技、舜宇光学、菲仕电机、均普智能等10家企业共同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筹备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整合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头脑”聪明、“四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将走进你我的生活。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