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凡人大爱!清明前夕来听听宁波这四个器官捐献者家庭的故事
2024-04-03 17:5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亲人,我们来看你了

中国宁波网记者陈敏

以己之躯,护数人之周全,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回归,更是最好的生命礼赞。自2011年宁波实现了第一例器官捐献以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这个爱的行列,他们让在绝望中等待的人们看到了曙光,让生命突破了生与死的分离,化天各一方为血脉相连。

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宁波市共有5.2万人参与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实现器官捐献388例,遗体捐献298例,角膜捐献580例,1100多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1600多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这些凡人善举的背后,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亲人坚定的支持和摒弃世俗的勇气。

清明时节声声叹,一纸相思入心田。在这倍思亲的季节,记者特别采写了四个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家庭,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以生命接力生命的故事。

一朵菊花寄哀思

夫妻前赴后继捐献角膜

“妈,好久不见,这下老爸也来陪您了,您不再孤单了吧?”3月27日,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全市各地的人闻讯前来参加2024年宁波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缅怀祭奠活动。来自慈溪龙山金岙村的黄芳看着纪念墙上父亲、母亲的遗像,想起往日的点点滴滴,不由又红了眼眶。

“母亲走时捐献了角膜,几年后,父亲又捐献了角膜和遗体,父母的大爱让我永远感动!”

在黄芳的记忆里,母亲金华芬是村民们公认的好干部。金华芬曾担任过村妇女主任、治保调解员、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碰到什么困难,她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记得有一次,村里山林失火,金华芬率领村民们上山灭火。一天一夜后,大火终于被扑灭,而满身乌黑的金华芬,嗓子哑了,头发也被烧了。

2013年,金华芬被查出肺癌晚期,第二年,她在《宁波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申请在去世后捐献眼角膜。“捐献眼角膜能给他人带去光明。”2016年,金华芬去世,这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捐出一对眼角膜,实现了最后一个心愿。

其实,那时村民们对母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黄芳记得母亲的坦然:“人死火葬后,什么都留不下,还不如将器官捐献出来帮助他人。”

受母亲的影响,2020年黄芳的父亲黄忠敏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一对角膜。父亲此生受尽肺病折磨,他希望医学人士通过对自己这具身体的研究,促进医学进步,以让更多的人免受病痛折磨。

黄芳告诉记者,父母一直是自己的榜样,她已经参与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父母一样,捐出自己的生命礼物,帮助他人重获新生。

深深一鞠躬,向大爱人士表敬意

父亲肾移植重生,女儿捐器官报恩

“淑宝,爸爸妈妈又来看你了!”看着纪念墙上的女儿依然年轻、美丽、笑靥如花,王先生泪如雨下。

女儿离去已经3年多了,王先生夫妇对女儿的思念却从不曾停下。

2020年12月31日,是王先生女儿王淑捐献器官得以“重生”的一天。

王先生来自江西,已在宁波定居20多年。随着一对龙凤胎儿女长大成人,一家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可是,一场意外却将一家人打入了冰窟。女儿突遇车祸,被紧急送入抢救室。“脑死亡!”医生们竭尽所能,遗憾的是最终没能救回美丽的姑娘。

那天,悲痛欲绝的王先生主动找到女儿的主治医生,“医生,我想帮女儿捐献器官!”

王先生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在期盼女儿苏醒同时,想起了一段黑暗的日子。

原来,王先生曾是个尿毒症患者,一度生命垂危。后来,王先生幸运地在鄞州二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恢复健康的他永远忘不了当初重病时的绝望,更忘不了重获新生的喜悦。这次女儿不幸出了意外,眼看救治无望,他就想着,如果能够用女儿的器官给他人带去生的希望,那也一定是女儿的愿望,因为女儿一直是那么的善良。

王淑捐献了一肝、两肾、两角膜,为5个家庭带去了生的希望。她成为宁波市第237例器官捐献者。

时间一天天过去,王淑永远定格在了最美丽的年华。王先生从不曾后悔当初的决定,虽然他们家失去了女儿,但有5个家庭却因为女儿得以幸福团聚。

他的角膜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见到陈爱飞老人时,她正抚摸着纪念墙上老伴汪赛年的遗像,一边轻轻诉说着心中的思念。

老人告诉记者,老伴虽然走了,但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用自己的一对角膜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她为老伴高兴,更为老伴自豪。“不枉来这人间走一遭!”

老人说,她和老伴早在2012年就完成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很多人夸他们冲破了老观念的枷锁,但其实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和老头子都觉得,如果走了,还能帮助其他人,是不是更有意义?”

陈爱飞和汪赛年夫妇俩住在北仑区霞浦街道凤凰社区,两人早先都是当地一家酒厂的工人,后来酒厂倒闭了,夫妇俩便开始了四处打工的生活。上有老下有小,夫妇俩的生活过得很是拮据,但是夫妇俩乐善好施的性格却始终未变。

左邻右舍中老人居多,老汪便成了老人们的义务志愿者,谁家水管坏了电断了,只要一招呼老汪便上门帮忙。陈爱飞更是热心各种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时,她拎着长钳,在绿化带里捡拾垃圾;疫情防控时,她提着喇叭,走街串巷宣传防疫……

夫妇俩曾多次参加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的缅怀祭奠活动,看着纪念墙上一年比一年多的捐献者,两人由衷感到高兴。

2022年2月24日,老汪因病去世。在他弥留之际,陈爱飞再一次问道:“老汪,你以前登记过的器官捐献,现在还同意捐吗?”老汪费力却又坚定地点了点头。最终,老汪成功捐献了一对角膜。

老伴走了,陈爱飞依然活跃在各种志愿者活动中。很多时候,她会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器官捐献这一功德无量的爱心举动,“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人体器官捐献登记队伍。”

满地的鲜花送给生命接力者

哥哥捐献一肝两肾,弟弟接力成为志愿者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又到清明节,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70多岁的许大妈默默思念着自己的儿子倪永福。“儿子,妈帮你作的决定,你应该不怨妈吧?”

悲剧发生于去年4月。一场意外车祸让倪永福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1岁。送医后,几经抢救仍然不治,最终倪永福被判定为脑死亡。

这位朴实的老人艰难却又坚定地作出了决定:“但凡还有一丝希望,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可现在人已经救不回,把器官捐出来还能救别人一命,我觉得这就是件好事,值得去做。”

老人的一句话,让倪永福捐献一肝两肾,为三名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那天,当被告知肝脏和肾脏移植手术全部成功,三名受捐人都在康复中时,沉浸在悲痛中的许大妈露出了一丝笑容:“那就好,那就好,这样我会感觉他并没有离开。”

人间大爱,生生不息。倪永福以生命接力生命的善举,深深感动了当地村民们,也在他的家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堂弟倪同舟感动之下,于去年6月17日,毅然登记成了一位人体器官、遗体(角膜)志愿者。他真诚地说:“中国每年有3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只有1.6万人左右才能有幸得到救助,希望我们全社会的爱心人士能够行动起来,给这些患者以生的希望!”

无声的交流

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的最有效手段。2010年12月12日,宁波市作为浙江省3个试点城市之一,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2011年12月实现首例人体器官捐献。

从首例捐献器官者孙永海,到生前登记、身后捐献的鄞州区邱隘镇渔金村老党员陈财龙;从感动甬城的“天使奶奶”胡秀芝,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读的宁海桑洲镇女孩周鑫鑫……每一例捐献都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温度。

2012年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6例;2013年11例;2014年25例;2018年28例;2023年52例,创历史新纪录……捐献者中,年龄最小的才出生29天。

令人感动的是,器官、遗体(角膜)捐献理念正被越来越多宁波市民接受,全家人一起登记、志愿者组团登记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行为,越来越多的人以馈赠“生命礼物”的方式,为生命接力,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和升华。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凡人大爱!清明前夕来听听宁波这四个器官捐献者家庭的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4-03 17:59:00

亲人,我们来看你了

中国宁波网记者陈敏

以己之躯,护数人之周全,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回归,更是最好的生命礼赞。自2011年宁波实现了第一例器官捐献以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这个爱的行列,他们让在绝望中等待的人们看到了曙光,让生命突破了生与死的分离,化天各一方为血脉相连。

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宁波市共有5.2万人参与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实现器官捐献388例,遗体捐献298例,角膜捐献580例,1100多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1600多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这些凡人善举的背后,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亲人坚定的支持和摒弃世俗的勇气。

清明时节声声叹,一纸相思入心田。在这倍思亲的季节,记者特别采写了四个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家庭,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以生命接力生命的故事。

一朵菊花寄哀思

夫妻前赴后继捐献角膜

“妈,好久不见,这下老爸也来陪您了,您不再孤单了吧?”3月27日,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全市各地的人闻讯前来参加2024年宁波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缅怀祭奠活动。来自慈溪龙山金岙村的黄芳看着纪念墙上父亲、母亲的遗像,想起往日的点点滴滴,不由又红了眼眶。

“母亲走时捐献了角膜,几年后,父亲又捐献了角膜和遗体,父母的大爱让我永远感动!”

在黄芳的记忆里,母亲金华芬是村民们公认的好干部。金华芬曾担任过村妇女主任、治保调解员、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民碰到什么困难,她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记得有一次,村里山林失火,金华芬率领村民们上山灭火。一天一夜后,大火终于被扑灭,而满身乌黑的金华芬,嗓子哑了,头发也被烧了。

2013年,金华芬被查出肺癌晚期,第二年,她在《宁波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申请在去世后捐献眼角膜。“捐献眼角膜能给他人带去光明。”2016年,金华芬去世,这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捐出一对眼角膜,实现了最后一个心愿。

其实,那时村民们对母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黄芳记得母亲的坦然:“人死火葬后,什么都留不下,还不如将器官捐献出来帮助他人。”

受母亲的影响,2020年黄芳的父亲黄忠敏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一对角膜。父亲此生受尽肺病折磨,他希望医学人士通过对自己这具身体的研究,促进医学进步,以让更多的人免受病痛折磨。

黄芳告诉记者,父母一直是自己的榜样,她已经参与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父母一样,捐出自己的生命礼物,帮助他人重获新生。

深深一鞠躬,向大爱人士表敬意

父亲肾移植重生,女儿捐器官报恩

“淑宝,爸爸妈妈又来看你了!”看着纪念墙上的女儿依然年轻、美丽、笑靥如花,王先生泪如雨下。

女儿离去已经3年多了,王先生夫妇对女儿的思念却从不曾停下。

2020年12月31日,是王先生女儿王淑捐献器官得以“重生”的一天。

王先生来自江西,已在宁波定居20多年。随着一对龙凤胎儿女长大成人,一家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可是,一场意外却将一家人打入了冰窟。女儿突遇车祸,被紧急送入抢救室。“脑死亡!”医生们竭尽所能,遗憾的是最终没能救回美丽的姑娘。

那天,悲痛欲绝的王先生主动找到女儿的主治医生,“医生,我想帮女儿捐献器官!”

王先生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在期盼女儿苏醒同时,想起了一段黑暗的日子。

原来,王先生曾是个尿毒症患者,一度生命垂危。后来,王先生幸运地在鄞州二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恢复健康的他永远忘不了当初重病时的绝望,更忘不了重获新生的喜悦。这次女儿不幸出了意外,眼看救治无望,他就想着,如果能够用女儿的器官给他人带去生的希望,那也一定是女儿的愿望,因为女儿一直是那么的善良。

王淑捐献了一肝、两肾、两角膜,为5个家庭带去了生的希望。她成为宁波市第237例器官捐献者。

时间一天天过去,王淑永远定格在了最美丽的年华。王先生从不曾后悔当初的决定,虽然他们家失去了女儿,但有5个家庭却因为女儿得以幸福团聚。

他的角膜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见到陈爱飞老人时,她正抚摸着纪念墙上老伴汪赛年的遗像,一边轻轻诉说着心中的思念。

老人告诉记者,老伴虽然走了,但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用自己的一对角膜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她为老伴高兴,更为老伴自豪。“不枉来这人间走一遭!”

老人说,她和老伴早在2012年就完成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很多人夸他们冲破了老观念的枷锁,但其实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和老头子都觉得,如果走了,还能帮助其他人,是不是更有意义?”

陈爱飞和汪赛年夫妇俩住在北仑区霞浦街道凤凰社区,两人早先都是当地一家酒厂的工人,后来酒厂倒闭了,夫妇俩便开始了四处打工的生活。上有老下有小,夫妇俩的生活过得很是拮据,但是夫妇俩乐善好施的性格却始终未变。

左邻右舍中老人居多,老汪便成了老人们的义务志愿者,谁家水管坏了电断了,只要一招呼老汪便上门帮忙。陈爱飞更是热心各种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创建时,她拎着长钳,在绿化带里捡拾垃圾;疫情防控时,她提着喇叭,走街串巷宣传防疫……

夫妇俩曾多次参加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的缅怀祭奠活动,看着纪念墙上一年比一年多的捐献者,两人由衷感到高兴。

2022年2月24日,老汪因病去世。在他弥留之际,陈爱飞再一次问道:“老汪,你以前登记过的器官捐献,现在还同意捐吗?”老汪费力却又坚定地点了点头。最终,老汪成功捐献了一对角膜。

老伴走了,陈爱飞依然活跃在各种志愿者活动中。很多时候,她会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器官捐献这一功德无量的爱心举动,“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人体器官捐献登记队伍。”

满地的鲜花送给生命接力者

哥哥捐献一肝两肾,弟弟接力成为志愿者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又到清明节,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70多岁的许大妈默默思念着自己的儿子倪永福。“儿子,妈帮你作的决定,你应该不怨妈吧?”

悲剧发生于去年4月。一场意外车祸让倪永福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1岁。送医后,几经抢救仍然不治,最终倪永福被判定为脑死亡。

这位朴实的老人艰难却又坚定地作出了决定:“但凡还有一丝希望,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可现在人已经救不回,把器官捐出来还能救别人一命,我觉得这就是件好事,值得去做。”

老人的一句话,让倪永福捐献一肝两肾,为三名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那天,当被告知肝脏和肾脏移植手术全部成功,三名受捐人都在康复中时,沉浸在悲痛中的许大妈露出了一丝笑容:“那就好,那就好,这样我会感觉他并没有离开。”

人间大爱,生生不息。倪永福以生命接力生命的善举,深深感动了当地村民们,也在他的家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堂弟倪同舟感动之下,于去年6月17日,毅然登记成了一位人体器官、遗体(角膜)志愿者。他真诚地说:“中国每年有3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只有1.6万人左右才能有幸得到救助,希望我们全社会的爱心人士能够行动起来,给这些患者以生的希望!”

无声的交流

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的最有效手段。2010年12月12日,宁波市作为浙江省3个试点城市之一,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2011年12月实现首例人体器官捐献。

从首例捐献器官者孙永海,到生前登记、身后捐献的鄞州区邱隘镇渔金村老党员陈财龙;从感动甬城的“天使奶奶”胡秀芝,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读的宁海桑洲镇女孩周鑫鑫……每一例捐献都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温度。

2012年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6例;2013年11例;2014年25例;2018年28例;2023年52例,创历史新纪录……捐献者中,年龄最小的才出生29天。

令人感动的是,器官、遗体(角膜)捐献理念正被越来越多宁波市民接受,全家人一起登记、志愿者组团登记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行为,越来越多的人以馈赠“生命礼物”的方式,为生命接力,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和升华。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