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这一口春天的味道 宁波这一家人传承了五十余年
2024-04-06 07:4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青麻糍成品

  眼下,艾青飘香。在鄞州区东钱湖下水村,史亚红和家人已经忙活了半个多月,清明假期每天要从凌晨一点忙到当日午后。

  4月4日,他们卖出去100箱麻糍,3000多只金团,很多来自上海的扫墓客,一买就是十几箱。“上周订单就满了,根本来不及做!”史亚红说,清明吃麻糍正当时,他们估计要忙到4月中旬。

  “清明限定”美食,一家人传承了50多年

  下水村的青麻糍和青团制作历史已有上百年,素有“青麻糍之乡”的美称。

  但由于手工制作过程繁杂,目前村里只有少量几户人家还在坚持手工制作麻糍,史亚红一家就是其中的“大户”,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50余年。

  小时候,史亚红的母亲就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做麻糍高手,每到清明前后,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

  年幼的史亚红很早就学会了这门手艺,摘艾青、蒸糯米粉、清洗捣臼,每道工序她都烂熟于心。结婚后,她住在福明街道,但每逢清明期间,她都会回到下水村,和大哥大嫂一起制作这道“清明限定”美食。

  别看青麻糍小小一块,制作的工序却很繁琐。

  首先要去田埂上采摘新鲜的野生艾青,将采摘回来的艾青清洗干净,煮熟、沥干、捣烂,再同手工制作的糯米粉一起放入木桶。

  走进厨房,一口大灶里正冒出缕缕热气,艾青混合着糯米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

搡麻糍

  清明期间一天要忙12个小时

  史亚红腰系围裙,手拿长竹筷,不时开一下锅盖,用长竹筷捅一下,能轻松一插到底,便意味着蒸熟了。

  然后锅盖一盖,使得蒸汽回落,端起蒸桶,将滚烫的糯米粉和艾青倒进院子里的石捣臼中。

  “这个石捣臼都有上百岁了,要想麻糍味道好,就一定要放在石臼里面反复捶打,让艾青和糯米粉充分融合。”史亚红说,搡麻糍最考验功夫,要掌握力度和角度。挥舂头的人举起沉重的舂头,拔臼的人蹲在捣臼旁,边上放一盆冷水,有节奏地蘸水、摸舂头、翻米粉,这就是“搡麻糍”。

  数十个回合后,捣臼中混合着艾青的糯米粉就成了麻糍团。

  搡好后的麻糍团趁热捧进屋里,丢在长条的案板上。用擀面杖将其擀均匀,撒上香甜的松花粉,再用刀切成一块块长方形的麻糍,这样一份美味的青麻糍就成型了。

  史亚红告诉记者,每年一家人要从3月上旬忙到4月中旬,清明期间要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下午1点左右。“正清明当天,我们就卖出去3000多个金团,100箱麻糍,上海来的扫墓客,一来就买十几箱,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味道。”

  这些年,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青麻糍,原汁原味最受欢迎。有时候还会根据客人口味,添加桂花、抹茶、蔓越莓等。

  10余年来,他们的麻糍从未涨价,金团10元/盒,麻糍10元/盒。“来我们这里买的大多是老主顾,我们都是用心做馅料,味道正宗,价格一直没涨过。”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褚燕玲 柏文俊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这一口春天的味道 宁波这一家人传承了五十余年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4-06 07:44:00

青麻糍成品

  眼下,艾青飘香。在鄞州区东钱湖下水村,史亚红和家人已经忙活了半个多月,清明假期每天要从凌晨一点忙到当日午后。

  4月4日,他们卖出去100箱麻糍,3000多只金团,很多来自上海的扫墓客,一买就是十几箱。“上周订单就满了,根本来不及做!”史亚红说,清明吃麻糍正当时,他们估计要忙到4月中旬。

  “清明限定”美食,一家人传承了50多年

  下水村的青麻糍和青团制作历史已有上百年,素有“青麻糍之乡”的美称。

  但由于手工制作过程繁杂,目前村里只有少量几户人家还在坚持手工制作麻糍,史亚红一家就是其中的“大户”,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50余年。

  小时候,史亚红的母亲就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做麻糍高手,每到清明前后,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

  年幼的史亚红很早就学会了这门手艺,摘艾青、蒸糯米粉、清洗捣臼,每道工序她都烂熟于心。结婚后,她住在福明街道,但每逢清明期间,她都会回到下水村,和大哥大嫂一起制作这道“清明限定”美食。

  别看青麻糍小小一块,制作的工序却很繁琐。

  首先要去田埂上采摘新鲜的野生艾青,将采摘回来的艾青清洗干净,煮熟、沥干、捣烂,再同手工制作的糯米粉一起放入木桶。

  走进厨房,一口大灶里正冒出缕缕热气,艾青混合着糯米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

搡麻糍

  清明期间一天要忙12个小时

  史亚红腰系围裙,手拿长竹筷,不时开一下锅盖,用长竹筷捅一下,能轻松一插到底,便意味着蒸熟了。

  然后锅盖一盖,使得蒸汽回落,端起蒸桶,将滚烫的糯米粉和艾青倒进院子里的石捣臼中。

  “这个石捣臼都有上百岁了,要想麻糍味道好,就一定要放在石臼里面反复捶打,让艾青和糯米粉充分融合。”史亚红说,搡麻糍最考验功夫,要掌握力度和角度。挥舂头的人举起沉重的舂头,拔臼的人蹲在捣臼旁,边上放一盆冷水,有节奏地蘸水、摸舂头、翻米粉,这就是“搡麻糍”。

  数十个回合后,捣臼中混合着艾青的糯米粉就成了麻糍团。

  搡好后的麻糍团趁热捧进屋里,丢在长条的案板上。用擀面杖将其擀均匀,撒上香甜的松花粉,再用刀切成一块块长方形的麻糍,这样一份美味的青麻糍就成型了。

  史亚红告诉记者,每年一家人要从3月上旬忙到4月中旬,清明期间要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下午1点左右。“正清明当天,我们就卖出去3000多个金团,100箱麻糍,上海来的扫墓客,一来就买十几箱,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味道。”

  这些年,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青麻糍,原汁原味最受欢迎。有时候还会根据客人口味,添加桂花、抹茶、蔓越莓等。

  10余年来,他们的麻糍从未涨价,金团10元/盒,麻糍10元/盒。“来我们这里买的大多是老主顾,我们都是用心做馅料,味道正宗,价格一直没涨过。”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褚燕玲 柏文俊 文/摄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