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邓小平号召动员“宁波帮”建设宁波4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宁波帮”重要指示20周年。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引领创新发展的航标、创新资源的富矿,也是重要的“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
作为全国著名院士之乡,早在2008年,宁波就为谋求转型破局,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在全省率先推出院士工作站建设目标,借院士高端智力,提高企业科创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目前,宁波已累计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232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200位、院士创新团队245个、高层次专家1478名。
院士来了,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3月26日起,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中国宁波网推出“院士来啦”新闻专题,带你走进一家家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走近高端智力,一探究竟。
中国宁波网记者 成良田 实习生 应秀一
“用于天气预报的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我们院士工作站合作院士陈桂林,就它的副总设计师。”
4月18日,在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总经理闻路红如是开场。
他身后,一面“公司荣誉资质”墙,数十个牌匾挂得满满当当的。院士工作站的金色牌匾,放在左上角的“C位”上,格外醒目。
“我们用的微信,启动页上那张蓝白相间的地球云图,那就是‘风云二号’的第二代‘风云四号’卫星拍的。”闻路红话里透着一股自豪感。
不仅是他,无数人都为这一系列“国之重器”鼓舞自豪。多年前,陈桂林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有名言——
“从3.6万公里远的距离看地球,还看得这么清楚,我们是国际上第三个。”
这确实是一颗传奇的卫星。
官网介绍说,“风云二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重大的气象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发挥着非常特殊的作用。
而陈桂林院士,从1984年起就负责研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
但,搞卫星的,跟搞仪器的,有什么关系?可以碰撞出什么火花?
问题一抛出,故事就来了。
怀揣着“中华仪器宁波制造”的梦想,2017年,华仪宁创立项研发胚胎激光破膜仪,该仪器用在“试管婴儿”技术中,主要通过对变硬的胚胎透明带进行人工辅助削薄或钻孔,最终提高胚胎的移植成功率和存活率,是辅助生殖必不可少的高端医疗装备。
当时,该仪器全部依靠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其研发难点,是在实时显微成像监测条件下,掌握超高精度激光位移和能量控制技术。
“要对一个极其微小的胚胎的透明带做手术,和距离地球3.6万公里精准定位地球表面,其实有共同之处。”闻路红解释。
如何用航天技术解决民用医疗装备的技术难题?闻路红将目光投向了导师陈桂林院士。
不过,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桂林院士长期以来从未与外部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
这一次,华仪宁创立志研制替代进口高端仪器,解决“卡脖子”技术,助力国家人口战略的愿望打动了他。在听完自己学生的介绍后,陈桂林答应了。
2018年,华仪宁创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这是陈桂林院士当选院士17年来唯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
建站那天,陈桂林院士带来了风云气象卫星团队的多位重要成员。一到宁波,陈桂林院士就嘱咐:“其他地方都不要安排,有哪些问题,我们直接去实验室现场解决。”
在院士团队助力下,公司用三年时间潜心研究,一举突破了胚胎激光破膜仪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部件和整机国产化,性能指标与国际标杆产品齐平。
2021年,华仪宁创自主创新的激光破膜仪产品拿到许可证,目前成果已应用推广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国内知名的生殖医院,开始实现进口替代。
激光破膜仪的成功,只是开始。
仅几年时间,华仪宁创与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将航天技术民用化,共开展科研项目2项,攻克技术难题3个,开发新产品5个,申请专利12项,新增总产值1200万元。
“科学仪器是大国崛起之基石,行业的核心技术难,竞争对手强大,我国‘仪器人’要敢于啃‘硬骨头’。”闻路红说。
而今,华仪宁创重点深耕质谱仪等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已成功研制一系列高端质谱仪器——
首创的便携式直接电离质谱仪,十几秒时间就可以从一根毛发中检测出毒品的种类、含量、成分等信息;研制的食品安全快速筛查专用质谱仪,突破了基质干扰、样品前处理、应用方法开发等应用技术难题,已被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应用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自动化单细胞质谱分析仪,突破了皮升电喷雾质谱技术,实现单细胞代谢物萃取、电离、质谱分析的全流程自动化,是单细胞代谢学前沿生命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未来,华仪宁创要把握机会,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仪器,打造国内知名的质谱仪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直接电离质谱仪研制企业。”闻路红表示。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