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上海智库诤言宁波发展:要嫦娥奔月 不要天女散花
2024-04-30 20:4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视频拍摄 王嘉彬

  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文

  今年一季度,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陆续发布。

  “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让GDP争先进位”“如何唱好新时代杭甬‘双城记’”“宁波人口如何加快破千万,留住更多人才”,

  带着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近期目标,市政府研究室领导一行前往上海,与上海智库专家“面对面”,求取“真经”。

  4月29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协三楼会议室,宁波推动“四链”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座谈会举行。

  针对新质生产力这条全国赛道,十多名上海智库专家“跳出宁波问诊宁波”——

  “‘四链’融合,宁波不要在形式上花太多精力,要利用现有的平台,现有的协同体系,查漏拾遗,有效发力”

  “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是人才,这里的人才,除了院士之类,更多是指大学生等创新能力活跃的群体”

  “从城市功能讲,宁波最大的问题,就是天女散花。什么都要,就是什么都要不到。

  对宁波来说,要嫦娥奔月,‘嫦娥’是什么,‘月’又在哪里,要搞清楚”……

  4个多小时,室外,上海已华灯初上;室内,两地智库畅谈直率真诚。

  “瞄准未来产业发展产业,人才自然会来”

  听取市政府研究室关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介绍后,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原院长陆国樑十分感慨,“宁波的发展确实有喜有忧”。

  在他看来,“四链”融合,最重要的是产业链,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链最终也是为了产业发展,为了经济发展;

  资金链,是血液;人才链,人才是第一位的。

  “宁波为什么留不住人?”陆国樑认为,宁波的产业太传统,吸引不了年轻人,包括对科研单位的吸引力也不够。

  因此,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宁波产业要转型,但是要避免“同质化”转型。

  他举例说,当前“新三样”是全国各地争先转型发展的领域。

  然而,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其实已经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对宁波来说,发展未来产业,要提早布局,找好模板。

  因为未来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是能够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性、被市场认可,并可以最终转化为消费需求的产业。

  关于这一点,陆国樑提出,宁波可以在五个领域发力未来产业。

  比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目前扬州就在布局这个产业。

  尽管我国的大数据产业目前还赶不上有些发达国家,但是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上,已经走在前面,诸如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就有前瞻性和成长性。

  再如,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与环境有关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产业。

  这其中,宁波可以尝试探索把能源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结合起来,打造智能工业互联网,既节约能源,又提高效率。

  当前宁波有好几百家相关企业,他们都有很大的成长性。

  此外,宁波靠海。在海洋应用方面,除了海洋装备,是否可以结合新能源,在海水淡化等领域做些尝试。

  还有深空探测。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在布局低空经济,这一方面,宁波有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

  “要瞄准未来产业来发展产业,人才自然会来。”陆国樑建议,首先,政府产业引导资金要围绕未来产业来做。其次,政府要允许失败,这方面,政策要有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地域要有不同打法”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趋势和路径。

  在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董锡健看来,“四链”融合的关键在“融”,即融会贯通,深度融合。

  他认为,“四链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避免五个“误区”。

  误区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味发展新兴产业。

  我国传统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占比超过80%。

  传统产业通过提质升级,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聚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误区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什么热门干什么。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也不能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说到底还是要实事求是,准确把握规律、科学运用规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样才是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和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战略意图。

  误区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要瞄准科技创新就行。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误区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全域齐铺开。

  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各个层面,不同地域也要有不同打法。

  假如一味讲求大而全,忽视了各地的个体差异、发展实际,容易埋没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潜能和优势,贻误发展时机。

  误区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忽视国际交流合作。

  如今全球正历经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这是我国实现技术追赶的一个机会。

  董锡健表示,宁波,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目标诉求、除了全息推动“四链”融合,以及高质量、高水准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外,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主动作为,积极担当,争取在国家层面,先行先试,率先创建成为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国内首批“国家级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示范城市”,或“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示范城市”。

  宁波具体该如何做?

  包括聚焦与瞄准“卡脖子”的领域,进行突破;

  第一时间向周边地区与产业界,输出“成功实践”;

  主动作为,与周边地区和产业界,联手创建或共建“动感地带”和“科创中心”,实行区域共享等。

  总得来说,“‘四链’融合,宁波不要在形式上花太多精力,要利用现有的平台、现有的协同体系,查漏拾遗,有效发力。”董锡健说。

  “珍惜已有长板,不要去赶新质生产力的时髦”

  “不要用传统模式去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也必须是新质的,它的本质就是创新。

  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这个过程中,企业就是主体。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只有企业可以做。要进行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笔资金,这些需要企业,而且需要人才来做。

  也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是人才。”在顾骏看来,这里的“人才”,“不是主要指院士,而是指大学生等创新活力强的群体”。

  创新属于年轻人。一定要搞明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有新的品质和新的性质,否则就还是走老路。

  其次,就是让企业和人才直接见面。

  对宁波而言,其发展战略究竟是做长长板还是补齐短板?重点是什么?宁波的长板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怎么去衡量?

  顾骏举例说,宁波制造业是否位于金字塔塔尖的前20%?

  如果是,那么这方面就是长板,要继续做长。

  比如,宁波是汽配大市,能否做到汽车高端品牌的世界水平。这一方面,意大利就做到了全球高端汽配产业的前20%。

  “宁波第二产业占比多,这是优势。”在顾骏看来,二产方面,深圳不如宁波和苏州。

  但是,宁波要努力跑进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金字塔塔尖的前20%,这才是竞争力。

  因此,“要好好珍惜已有的长板,和已有的经济底盘,不要去赶新质生产力的时髦;政府要引导企业向产业金字塔的前20%进军;宁波要加快产业留人和大平台留人,留住生产力”。

  关于做长产业长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认为,宁波要推出能让社会引起共鸣的品牌,如深圳的华为,比亚迪。

  此外,创新链和人才链、产业链是密不可分的,宁波营商环境的优化,要关注教育和卫生领域。

  比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要对标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同时注重引入与其相对应学科的产业,以便吸引人才留下,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可借鉴苏州大学和无锡江南大学近十年发展经验,推动宁波高校的转型发展。

  卫生方面,要集中力量打造一家品牌综合医院,扶植数个特色专科,如:苏州血液肿瘤科,无锡的器管移植、烧伤,温州的眼科,这是营商环境改善和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上海张江,北京,苏州和深圳的基础已打得比较坚实,但医疗器械和设备、医用材料等细分领域还有不少机遇。

  “传统产业未来化,未来产业细分化”

  前不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在宁波宁海调研。他认为,宁波还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在新赛道布局上,目前合肥、苏州非常活跃,宁波却没有什么印象。

  而且新赛道上,未来产业的风险也确实不小,这一点,宁波如何布局,找到更有优势的发力点,是挑战。

  其次,产业外移方面。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外贸出口比重大,产业外移要做好准备,要迎接挑战。

  最后,宁波区位优势相对弱化。目前长三角城市中到苏北,到合肥,交通都很方便。如何提升区位优势,也是挑战。

  王振建议,宁波要与杭州、上海联动。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宁波创新链向高处发展,比较困难,不现实。

  目前合肥的科大讯飞,脑机研发都在上海。上海的产业链要与宁波深度融合,各地企业要有勇气,到上海来孵化,这方面,宁波要有政策措施,让工匠、行业技能型人才深深扎根在宁波。

  “与上海联动”,这一点,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郑凯捷也深有同感。

  她认为,宁波要做创新型冠军,可以和上海“链”式联动,构建联合体和创新研发机构,联手一起探索未来制造的样板。

  此外,宁波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单项冠军企业勇于走出去,做大做强。

  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上,作为浦东发展改革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室主任,游德才认为,宁波的“四链”融合,一方面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制度和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有平台,要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刚刚考察完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上海社科院智库中心主任杨亚琴,紧接游德才的话题,“要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杨亚琴建议,宁波要打造更多像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这样的创新平台;

  要抢抓新赛道,比如低空经济的布局要加快;

  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链,包括战略科学家、卓越企业家和优秀的金融家等;

  要加快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形成好的氛围。

  关于人才,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志宏、上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陈章远、上海静安商业联合会会长董伦超等专家纷纷表示,政府要搭建平台,做大做强宁波的单项冠军企业,扎扎实实发展二产,保持优势;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学习借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7.0版本,激发民企的创新活力和市场开拓力。

  新质生产力究竟如何在宁波落地?

  座谈会尾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压轴”,给出了14字“箴言”——

  传统产业未来化,未来产业细分化。

  他认为,从城市功能看,宁波最大的问题,是“天女散花”。什么都要,就是什么都要不到。

  宁波要“嫦娥奔月”,“嫦娥是什么,月在哪里,要搞清楚”。

  新质生产力要在宁波落地,“传统和未来不能割裂,要同宁波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宁波发力的切口点要小,这样,才能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张兆安如是说道。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上海智库诤言宁波发展:要嫦娥奔月 不要天女散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4-30 20:47:00

视频拍摄 王嘉彬

  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文

  今年一季度,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陆续发布。

  “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让GDP争先进位”“如何唱好新时代杭甬‘双城记’”“宁波人口如何加快破千万,留住更多人才”,

  带着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近期目标,市政府研究室领导一行前往上海,与上海智库专家“面对面”,求取“真经”。

  4月29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协三楼会议室,宁波推动“四链”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座谈会举行。

  针对新质生产力这条全国赛道,十多名上海智库专家“跳出宁波问诊宁波”——

  “‘四链’融合,宁波不要在形式上花太多精力,要利用现有的平台,现有的协同体系,查漏拾遗,有效发力”

  “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是人才,这里的人才,除了院士之类,更多是指大学生等创新能力活跃的群体”

  “从城市功能讲,宁波最大的问题,就是天女散花。什么都要,就是什么都要不到。

  对宁波来说,要嫦娥奔月,‘嫦娥’是什么,‘月’又在哪里,要搞清楚”……

  4个多小时,室外,上海已华灯初上;室内,两地智库畅谈直率真诚。

  “瞄准未来产业发展产业,人才自然会来”

  听取市政府研究室关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介绍后,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原院长陆国樑十分感慨,“宁波的发展确实有喜有忧”。

  在他看来,“四链”融合,最重要的是产业链,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创新链最终也是为了产业发展,为了经济发展;

  资金链,是血液;人才链,人才是第一位的。

  “宁波为什么留不住人?”陆国樑认为,宁波的产业太传统,吸引不了年轻人,包括对科研单位的吸引力也不够。

  因此,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宁波产业要转型,但是要避免“同质化”转型。

  他举例说,当前“新三样”是全国各地争先转型发展的领域。

  然而,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其实已经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对宁波来说,发展未来产业,要提早布局,找好模板。

  因为未来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是能够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性、被市场认可,并可以最终转化为消费需求的产业。

  关于这一点,陆国樑提出,宁波可以在五个领域发力未来产业。

  比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目前扬州就在布局这个产业。

  尽管我国的大数据产业目前还赶不上有些发达国家,但是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上,已经走在前面,诸如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就有前瞻性和成长性。

  再如,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与环境有关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产业。

  这其中,宁波可以尝试探索把能源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结合起来,打造智能工业互联网,既节约能源,又提高效率。

  当前宁波有好几百家相关企业,他们都有很大的成长性。

  此外,宁波靠海。在海洋应用方面,除了海洋装备,是否可以结合新能源,在海水淡化等领域做些尝试。

  还有深空探测。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在布局低空经济,这一方面,宁波有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

  “要瞄准未来产业来发展产业,人才自然会来。”陆国樑建议,首先,政府产业引导资金要围绕未来产业来做。其次,政府要允许失败,这方面,政策要有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地域要有不同打法”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趋势和路径。

  在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董锡健看来,“四链”融合的关键在“融”,即融会贯通,深度融合。

  他认为,“四链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避免五个“误区”。

  误区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味发展新兴产业。

  我国传统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占比超过80%。

  传统产业通过提质升级,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聚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误区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什么热门干什么。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也不能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说到底还是要实事求是,准确把握规律、科学运用规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样才是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和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战略意图。

  误区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要瞄准科技创新就行。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误区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全域齐铺开。

  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各个层面,不同地域也要有不同打法。

  假如一味讲求大而全,忽视了各地的个体差异、发展实际,容易埋没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潜能和优势,贻误发展时机。

  误区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忽视国际交流合作。

  如今全球正历经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这是我国实现技术追赶的一个机会。

  董锡健表示,宁波,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目标诉求、除了全息推动“四链”融合,以及高质量、高水准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外,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主动作为,积极担当,争取在国家层面,先行先试,率先创建成为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国内首批“国家级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示范城市”,或“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示范城市”。

  宁波具体该如何做?

  包括聚焦与瞄准“卡脖子”的领域,进行突破;

  第一时间向周边地区与产业界,输出“成功实践”;

  主动作为,与周边地区和产业界,联手创建或共建“动感地带”和“科创中心”,实行区域共享等。

  总得来说,“‘四链’融合,宁波不要在形式上花太多精力,要利用现有的平台、现有的协同体系,查漏拾遗,有效发力。”董锡健说。

  “珍惜已有长板,不要去赶新质生产力的时髦”

  “不要用传统模式去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也必须是新质的,它的本质就是创新。

  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这个过程中,企业就是主体。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只有企业可以做。要进行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笔资金,这些需要企业,而且需要人才来做。

  也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是人才。”在顾骏看来,这里的“人才”,“不是主要指院士,而是指大学生等创新活力强的群体”。

  创新属于年轻人。一定要搞明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有新的品质和新的性质,否则就还是走老路。

  其次,就是让企业和人才直接见面。

  对宁波而言,其发展战略究竟是做长长板还是补齐短板?重点是什么?宁波的长板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怎么去衡量?

  顾骏举例说,宁波制造业是否位于金字塔塔尖的前20%?

  如果是,那么这方面就是长板,要继续做长。

  比如,宁波是汽配大市,能否做到汽车高端品牌的世界水平。这一方面,意大利就做到了全球高端汽配产业的前20%。

  “宁波第二产业占比多,这是优势。”在顾骏看来,二产方面,深圳不如宁波和苏州。

  但是,宁波要努力跑进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金字塔塔尖的前20%,这才是竞争力。

  因此,“要好好珍惜已有的长板,和已有的经济底盘,不要去赶新质生产力的时髦;政府要引导企业向产业金字塔的前20%进军;宁波要加快产业留人和大平台留人,留住生产力”。

  关于做长产业长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认为,宁波要推出能让社会引起共鸣的品牌,如深圳的华为,比亚迪。

  此外,创新链和人才链、产业链是密不可分的,宁波营商环境的优化,要关注教育和卫生领域。

  比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要对标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同时注重引入与其相对应学科的产业,以便吸引人才留下,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可借鉴苏州大学和无锡江南大学近十年发展经验,推动宁波高校的转型发展。

  卫生方面,要集中力量打造一家品牌综合医院,扶植数个特色专科,如:苏州血液肿瘤科,无锡的器管移植、烧伤,温州的眼科,这是营商环境改善和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上海张江,北京,苏州和深圳的基础已打得比较坚实,但医疗器械和设备、医用材料等细分领域还有不少机遇。

  “传统产业未来化,未来产业细分化”

  前不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在宁波宁海调研。他认为,宁波还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在新赛道布局上,目前合肥、苏州非常活跃,宁波却没有什么印象。

  而且新赛道上,未来产业的风险也确实不小,这一点,宁波如何布局,找到更有优势的发力点,是挑战。

  其次,产业外移方面。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外贸出口比重大,产业外移要做好准备,要迎接挑战。

  最后,宁波区位优势相对弱化。目前长三角城市中到苏北,到合肥,交通都很方便。如何提升区位优势,也是挑战。

  王振建议,宁波要与杭州、上海联动。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宁波创新链向高处发展,比较困难,不现实。

  目前合肥的科大讯飞,脑机研发都在上海。上海的产业链要与宁波深度融合,各地企业要有勇气,到上海来孵化,这方面,宁波要有政策措施,让工匠、行业技能型人才深深扎根在宁波。

  “与上海联动”,这一点,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郑凯捷也深有同感。

  她认为,宁波要做创新型冠军,可以和上海“链”式联动,构建联合体和创新研发机构,联手一起探索未来制造的样板。

  此外,宁波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单项冠军企业勇于走出去,做大做强。

  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上,作为浦东发展改革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室主任,游德才认为,宁波的“四链”融合,一方面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制度和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有平台,要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刚刚考察完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上海社科院智库中心主任杨亚琴,紧接游德才的话题,“要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杨亚琴建议,宁波要打造更多像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这样的创新平台;

  要抢抓新赛道,比如低空经济的布局要加快;

  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链,包括战略科学家、卓越企业家和优秀的金融家等;

  要加快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形成好的氛围。

  关于人才,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志宏、上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陈章远、上海静安商业联合会会长董伦超等专家纷纷表示,政府要搭建平台,做大做强宁波的单项冠军企业,扎扎实实发展二产,保持优势;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学习借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7.0版本,激发民企的创新活力和市场开拓力。

  新质生产力究竟如何在宁波落地?

  座谈会尾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压轴”,给出了14字“箴言”——

  传统产业未来化,未来产业细分化。

  他认为,从城市功能看,宁波最大的问题,是“天女散花”。什么都要,就是什么都要不到。

  宁波要“嫦娥奔月”,“嫦娥是什么,月在哪里,要搞清楚”。

  新质生产力要在宁波落地,“传统和未来不能割裂,要同宁波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宁波发力的切口点要小,这样,才能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张兆安如是说道。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