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5月23日上午,市委人才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传达了中央和省委科技委会议精神,并审议了有关文件。
乍一眼看,这只是个从上到下的“规定动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随即在本轮机构改革中,党中央因时因势组建科技委、重组科技部,从顶层设计上健全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
5月8日,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强调要谋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卡脖子技术攻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盘棋统筹等“六篇大文章”——这也是省委科技委的首次亮相。
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宁波的委员会还“内有乾坤”。
在宁波的版本里,“科技委”的前头还有“人才”,两者紧紧挨在一起,“组团出列”。
“人才+科技”的组合,可不是什么“横空出世”。早在前年,宁波就已经根据自身特色谋划这一机制,随后向中央相关机构报送改革方案。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要在宁波体现得更加充分,要将三者完全协同起来!”
这份重视,同样体现在领导架构上——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足见宁波对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决心。
这份筹谋和决心,既是基于宁波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也是出于对“经济大市真正挑大梁”的使命责任。
长久以来,无论是城市的创新能力还是综合竞争力,科技总是那块拉低了宁波城市排名的“短板”。
2023年,宁波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5%,创历史新高——在此之前,这个代表了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产业结构、企业类型、经济体量等因素影响,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科创实力不够强,人才“引育留用”不够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产业层次总体不够“绿新高”……围绕着人才和科技,原先作为制造业大市的宁波,却在这个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特别是创新领域,已经由原来的“发力就能前进”的“手推车”模式,变为“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的“跑步机”模式。新的创新成果扩散速度越来越快、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影响越来越广,人才和科技在创新驱动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一个新篇章的开启,往往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热情和更扎实、更坚韧的接续努力。
这一次,宁波组建市委人才科技委,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紧扣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着眼大局全局所需、立足实体经济发展、补齐人才科技短板,聚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作贡献。
根据计划,以组建市委人才科技委为新起点,宁波将聚焦“全域高水平”“强基登峰”“三支队伍”、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强化规划、布局、政策统筹,坚持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系统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统筹力。
特别是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词,宁波将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全面塑造一流创新生态、集聚一流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锻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擎,更好扛起“排头兵、主力军、领跑者”的责任担当。
超常规速度,超常规力度,方能实现新赛道上的新突破。
争先进位、时不我待,开足马力、即刻出发!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