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相亲分析师”走红背后:戳中大众“爽”点 奇葩投稿可能是剧本
2024-05-25 09:07:00 稿源: 潮新闻  

  “这个男人能嫁吗?”

  最近,“相亲分析师”成为社交平台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情感主播新赛道。抖音上某位主播,3天便涨粉30万。

  在直播或视频中,他们像老师一样站在黑板、白板前,拿着粉笔、马克笔,一条条拆解相亲对象简介里的“话术陷阱”,给屏幕前的观众“划重点”:不说体重就是胖、说家里有房那房子大概率不是自己的等等。

  有网友直呼“大学就该开这门课”,也有人表示“比微短剧的反转还爽”。

短视频平台上的相亲分析师们

  拆穿被美化的相亲条件,相亲分析师戳中大众“爽”点

  5月20日晚上7点半,下了课的小钱急匆匆赶回寝室,一进门扔下书,她就挤到另两个正在看直播的同学身边加入了她们。

  520这样的日子之于情感主播,就像“双11”之于带货主播:是拼人气、涨粉的“战场”。

  小钱她们看的,是让她们最近特别“上头”的一个相亲分析师。屏幕右上角显示,已经有20万观众。主播站在一块黑板前,拿着粉笔正在跟一个粉丝连麦。粉丝将一个相亲对象的简要情况告诉主播,主播将条件逐条记录在黑板上,接着开始分析:

  “176的身高,那他实际身高按照公式‘过5减4’应该是172;说了身高没说体重,那应该挺胖的。再看存款,30万左右,之前我们也说过,看到‘左右’,存款取左,体重取右哈;偶尔喝酒,大家注意,副词后面跟了一个女性不太喜欢的习惯,那么低频要变高频,那就是经常喝酒……”

  “过5减4,低5为0” “存款区间取最小”……这些“公式”,被小钱她们这群21岁的女生记得滚瓜烂熟。看直播时,她们会像课堂里熟记知识点的好学生那样会出反馈。她们也喊主播为“老师”,尽管那名主播看着年纪跟她们差不太多。

  小钱告诉记者,她觉得这些分析技巧,其实还挺实用的。就拿“身高公式”来说,之前朋友给她介绍过一个男生,说“身高180”结果见面后发现男生身高是176,“这不就是‘过5减4’嘛。”

  小钱的室友小蒋则表示,自己是想提前“做功课”。她向记者讲述了过年时堂姐向自己吐槽种种奇葩的相亲经历。相似的家庭环境让她有一种“下一个就轮到我了”的危机感,而相亲分析师们的“解题思路”恰好缓解了她的焦虑。

  在网上,有不少人将相亲分析师称为“媒婆克星”。那些被媒婆们的如簧巧舌美化过的相亲条件,在相亲分析师眼中却全是漏洞。他们身上贴着“打破滤镜”、“撕下伪装”的正义标签,凭着一句“不要看说了什么,要看没说什么”,戳中了不少人的“爽点”——毕竟“正义战胜奸邪”是屡试不爽的套路。

  那些狗血奇葩的投稿,可能是编排好的“剧本”

  和认真记“公式”的小钱她们相比,27岁的王雨琪对待相亲分析师的娱乐心态则更强一些:“我是拿来当推理小说的‘代餐’的。”

  她转发给记者一个她的收藏,视频中主播的白板上写着一名相亲男性的条件:

  “24岁,180cm,偏瘦;985毕业,大学工作;市中心有房330平,父母有车;父亲是某大学校长,母亲律师;本人不善言辞、与人打交道;可接受女方大三岁。”

王雨琪的收藏视频截图

  看起来没什么不妥,主播甚至一上来也给出了“这个男人整体条件还不错”的评价,可下一秒就提出了一个“反转”的结论:“这个男人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并伴有轻度抑郁”。随后,主播开始逐条分析推理:比如男性24岁就相亲过于年轻,可能是对方家庭深知儿子有身体或精神方面的问题,无法通过常规的交友途径走入婚姻;在大学工作却没有明确的教师或行政之类的职业指向,因此这份工作可能只是受其父亲安排的闲职;还有从车辆的所属情况,推测其可能出于某些原因无法取得驾照等等。

  3分多钟的视频,主播还原了结论的推理过程,而在王雨琪这样的观众们眼中,这3分多钟足够她在心中勾勒一段惊心动魄的、关于“阴谋与爱情”的故事。

  “可能他的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这个推理思路确实独到又很合理。”王雨琪说,“还有点‘剧本杀’的味道。”

  “有些投稿确实是‘剧本’。”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不光是相亲分析师,在情感类主播这个赛道上,有“剧本”才是常态。无论是拿来做案例分析的观众投稿,还是直播时的连麦,都是有真有假。不过,对方表示,随着现在监管的逐渐规范,那些奇葩、狗血的剧本容易带来流量也容易被处罚,因此有些主播为了规避风险,会在使用“剧本”时标出“节目效果”。

  3天涨粉30万,相亲分析师背后是换壳的“情感生意”

  尽管相亲分析师看起来是个“新赛道”,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他们并没有脱离“情感主播”的范畴。也因此他们的变现方式也不外乎接广告、带货、视频付费以及情感咨询,“而且情感咨询肯定是大头。”

  在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相亲分析师中,抖音上的某位主播以3天涨粉30万的速度,成为了长得最快的那颗“笋”。截至发稿前,他的粉丝数已上升至50万。

自述3天涨粉30万的某相亲分析师

  在他的置顶视频中,就有一条“他是如何收费的”。其中不少都是常见的情感咨询业务,比如他个人的咨询费是5万元包年,但“没什么服务,不推荐购买”。如果想要一对一咨询,他本人不出面,由他的“徒弟们”进行服务,180元一次。抖音连麦10元/10分钟。但评论区有网友提出质疑,连麦的定价明明是1999抖币/10分钟,折算下来是200元。此外还有售价199元的课程《从恋爱到结婚》,主播称“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这样的课。”

主播讲述付费项目的视频截图

  而在视频中,主播强烈推荐的付费项目是99元/年的学习群。他表示群内禁止聊天,但每天会提供10条文字8张图片素材,供大家自由组合。这些素材是他全网关注了15000个博主之后总结的内容,代表了自己的认知和审美,提供给进群的粉丝“教你怎么打造展示面”。

主播展示的收费学习群素材

  如果你搜索“展示面”这个词,就会发现早在四五年前,就有人做过“打造朋友圈展示面”的生意。通过提供各地旅游、高级餐厅、豪宅豪车的图文视频素材,帮人打造朋友圈“高端”人设,吸引异性。当时的素材价格从三四元到几十元不等。后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不少素材都是盗取他人朋友圈的内容。

  而从这位相亲分析师展示的部分素材来看,他提供的内容更像心灵鸡汤,但无非也是展示面生意的“换壳”。

  在这位主播的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对其刚走红便开始商业化的做法表达了反感:“你还在拼命脱单,教你脱单的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年轻人为何一边在相亲直播间“上头”,一边在相亲分析师的视频里“过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汤路瀚,从事多年人际心理治疗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过不少与年轻人婚恋相关的心理咨询。在她看来,年轻人追捧相亲分析师的心理,与当年“非诚勿扰”成为现象级相亲综艺的原因如出一辙,大多数都怀着一种“围观吃瓜”的心态。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年轻人抱着避免踩坑的心情,希望通过这种“围观”学习构建亲密关系。

  在近期的新闻中,年轻人似乎频频与“相亲”扯上关系:今年3月,全国几万人奔去开封参加“王婆说亲”;到了4月,单身青年们扎堆“相亲直播间”,开始在线“速配”;本月初,将“消息秒回”、“要求对方有b站大会员”等写进相亲条件的年轻人,开始整顿相亲角……年轻人一边为各种形式的相亲“上头”,一边看着相亲分析师拆台“过瘾”,一如几年前他们一边熬夜不睡,一边往保温杯里泡枸杞。

  汤路瀚觉得这种矛盾的心情很正常。一方面,相亲这种在父母辈广泛采用的婚恋途径,正在通过一些娱乐化的新形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纳,而另一方面,相亲过程中的那些被美化过的相亲条件,通过相亲分析师的“拆解”,让年轻人感到规避了“风险”,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这也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在相亲分析师们的视频底下,经常有“大学就该开一门这样的课”的评论。这其中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

视频下的高赞评论

  “现在大家似乎在害怕恋爱”汤路瀚表示,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就像对职场、对未来的焦虑一样很常见。但纵观相亲分析师们的视频,在“这个男人能嫁吗”的问题之下,几乎所有的分析指向的都是“不能嫁”的答案。在汤路瀚看来,这种感觉反而会加剧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认为只有完美的对象才能让自己进入亲密关系或婚姻中。

  不过,汤路瀚也觉得,在学校开设恋爱或者亲密关系的课程这个想法是值得鼓励的。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如何构建亲密关系也是个体发展中的重要议题。缺乏交往技巧,如何理解对方的情绪,换位思考,表达同理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等等人际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需要学习的。

  比起那些资质存疑的“分析师”,正规的引导或许更为有效。

  “当然除了学习,我觉得亲密关系更加需要亲自体验,害怕关系破裂的痛苦是人之常情,但亲密关系中带来的积极体验,不自己尝试也是感受不到的。”汤路瀚说。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相亲分析师”走红背后:戳中大众“爽”点 奇葩投稿可能是剧本

稿源: 潮新闻 2024-05-25 09:07:00

  “这个男人能嫁吗?”

  最近,“相亲分析师”成为社交平台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情感主播新赛道。抖音上某位主播,3天便涨粉30万。

  在直播或视频中,他们像老师一样站在黑板、白板前,拿着粉笔、马克笔,一条条拆解相亲对象简介里的“话术陷阱”,给屏幕前的观众“划重点”:不说体重就是胖、说家里有房那房子大概率不是自己的等等。

  有网友直呼“大学就该开这门课”,也有人表示“比微短剧的反转还爽”。

短视频平台上的相亲分析师们

  拆穿被美化的相亲条件,相亲分析师戳中大众“爽”点

  5月20日晚上7点半,下了课的小钱急匆匆赶回寝室,一进门扔下书,她就挤到另两个正在看直播的同学身边加入了她们。

  520这样的日子之于情感主播,就像“双11”之于带货主播:是拼人气、涨粉的“战场”。

  小钱她们看的,是让她们最近特别“上头”的一个相亲分析师。屏幕右上角显示,已经有20万观众。主播站在一块黑板前,拿着粉笔正在跟一个粉丝连麦。粉丝将一个相亲对象的简要情况告诉主播,主播将条件逐条记录在黑板上,接着开始分析:

  “176的身高,那他实际身高按照公式‘过5减4’应该是172;说了身高没说体重,那应该挺胖的。再看存款,30万左右,之前我们也说过,看到‘左右’,存款取左,体重取右哈;偶尔喝酒,大家注意,副词后面跟了一个女性不太喜欢的习惯,那么低频要变高频,那就是经常喝酒……”

  “过5减4,低5为0” “存款区间取最小”……这些“公式”,被小钱她们这群21岁的女生记得滚瓜烂熟。看直播时,她们会像课堂里熟记知识点的好学生那样会出反馈。她们也喊主播为“老师”,尽管那名主播看着年纪跟她们差不太多。

  小钱告诉记者,她觉得这些分析技巧,其实还挺实用的。就拿“身高公式”来说,之前朋友给她介绍过一个男生,说“身高180”结果见面后发现男生身高是176,“这不就是‘过5减4’嘛。”

  小钱的室友小蒋则表示,自己是想提前“做功课”。她向记者讲述了过年时堂姐向自己吐槽种种奇葩的相亲经历。相似的家庭环境让她有一种“下一个就轮到我了”的危机感,而相亲分析师们的“解题思路”恰好缓解了她的焦虑。

  在网上,有不少人将相亲分析师称为“媒婆克星”。那些被媒婆们的如簧巧舌美化过的相亲条件,在相亲分析师眼中却全是漏洞。他们身上贴着“打破滤镜”、“撕下伪装”的正义标签,凭着一句“不要看说了什么,要看没说什么”,戳中了不少人的“爽点”——毕竟“正义战胜奸邪”是屡试不爽的套路。

  那些狗血奇葩的投稿,可能是编排好的“剧本”

  和认真记“公式”的小钱她们相比,27岁的王雨琪对待相亲分析师的娱乐心态则更强一些:“我是拿来当推理小说的‘代餐’的。”

  她转发给记者一个她的收藏,视频中主播的白板上写着一名相亲男性的条件:

  “24岁,180cm,偏瘦;985毕业,大学工作;市中心有房330平,父母有车;父亲是某大学校长,母亲律师;本人不善言辞、与人打交道;可接受女方大三岁。”

王雨琪的收藏视频截图

  看起来没什么不妥,主播甚至一上来也给出了“这个男人整体条件还不错”的评价,可下一秒就提出了一个“反转”的结论:“这个男人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并伴有轻度抑郁”。随后,主播开始逐条分析推理:比如男性24岁就相亲过于年轻,可能是对方家庭深知儿子有身体或精神方面的问题,无法通过常规的交友途径走入婚姻;在大学工作却没有明确的教师或行政之类的职业指向,因此这份工作可能只是受其父亲安排的闲职;还有从车辆的所属情况,推测其可能出于某些原因无法取得驾照等等。

  3分多钟的视频,主播还原了结论的推理过程,而在王雨琪这样的观众们眼中,这3分多钟足够她在心中勾勒一段惊心动魄的、关于“阴谋与爱情”的故事。

  “可能他的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这个推理思路确实独到又很合理。”王雨琪说,“还有点‘剧本杀’的味道。”

  “有些投稿确实是‘剧本’。”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不光是相亲分析师,在情感类主播这个赛道上,有“剧本”才是常态。无论是拿来做案例分析的观众投稿,还是直播时的连麦,都是有真有假。不过,对方表示,随着现在监管的逐渐规范,那些奇葩、狗血的剧本容易带来流量也容易被处罚,因此有些主播为了规避风险,会在使用“剧本”时标出“节目效果”。

  3天涨粉30万,相亲分析师背后是换壳的“情感生意”

  尽管相亲分析师看起来是个“新赛道”,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他们并没有脱离“情感主播”的范畴。也因此他们的变现方式也不外乎接广告、带货、视频付费以及情感咨询,“而且情感咨询肯定是大头。”

  在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相亲分析师中,抖音上的某位主播以3天涨粉30万的速度,成为了长得最快的那颗“笋”。截至发稿前,他的粉丝数已上升至50万。

自述3天涨粉30万的某相亲分析师

  在他的置顶视频中,就有一条“他是如何收费的”。其中不少都是常见的情感咨询业务,比如他个人的咨询费是5万元包年,但“没什么服务,不推荐购买”。如果想要一对一咨询,他本人不出面,由他的“徒弟们”进行服务,180元一次。抖音连麦10元/10分钟。但评论区有网友提出质疑,连麦的定价明明是1999抖币/10分钟,折算下来是200元。此外还有售价199元的课程《从恋爱到结婚》,主播称“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这样的课。”

主播讲述付费项目的视频截图

  而在视频中,主播强烈推荐的付费项目是99元/年的学习群。他表示群内禁止聊天,但每天会提供10条文字8张图片素材,供大家自由组合。这些素材是他全网关注了15000个博主之后总结的内容,代表了自己的认知和审美,提供给进群的粉丝“教你怎么打造展示面”。

主播展示的收费学习群素材

  如果你搜索“展示面”这个词,就会发现早在四五年前,就有人做过“打造朋友圈展示面”的生意。通过提供各地旅游、高级餐厅、豪宅豪车的图文视频素材,帮人打造朋友圈“高端”人设,吸引异性。当时的素材价格从三四元到几十元不等。后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不少素材都是盗取他人朋友圈的内容。

  而从这位相亲分析师展示的部分素材来看,他提供的内容更像心灵鸡汤,但无非也是展示面生意的“换壳”。

  在这位主播的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对其刚走红便开始商业化的做法表达了反感:“你还在拼命脱单,教你脱单的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年轻人为何一边在相亲直播间“上头”,一边在相亲分析师的视频里“过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汤路瀚,从事多年人际心理治疗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过不少与年轻人婚恋相关的心理咨询。在她看来,年轻人追捧相亲分析师的心理,与当年“非诚勿扰”成为现象级相亲综艺的原因如出一辙,大多数都怀着一种“围观吃瓜”的心态。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年轻人抱着避免踩坑的心情,希望通过这种“围观”学习构建亲密关系。

  在近期的新闻中,年轻人似乎频频与“相亲”扯上关系:今年3月,全国几万人奔去开封参加“王婆说亲”;到了4月,单身青年们扎堆“相亲直播间”,开始在线“速配”;本月初,将“消息秒回”、“要求对方有b站大会员”等写进相亲条件的年轻人,开始整顿相亲角……年轻人一边为各种形式的相亲“上头”,一边看着相亲分析师拆台“过瘾”,一如几年前他们一边熬夜不睡,一边往保温杯里泡枸杞。

  汤路瀚觉得这种矛盾的心情很正常。一方面,相亲这种在父母辈广泛采用的婚恋途径,正在通过一些娱乐化的新形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纳,而另一方面,相亲过程中的那些被美化过的相亲条件,通过相亲分析师的“拆解”,让年轻人感到规避了“风险”,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这也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在相亲分析师们的视频底下,经常有“大学就该开一门这样的课”的评论。这其中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

视频下的高赞评论

  “现在大家似乎在害怕恋爱”汤路瀚表示,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就像对职场、对未来的焦虑一样很常见。但纵观相亲分析师们的视频,在“这个男人能嫁吗”的问题之下,几乎所有的分析指向的都是“不能嫁”的答案。在汤路瀚看来,这种感觉反而会加剧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认为只有完美的对象才能让自己进入亲密关系或婚姻中。

  不过,汤路瀚也觉得,在学校开设恋爱或者亲密关系的课程这个想法是值得鼓励的。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如何构建亲密关系也是个体发展中的重要议题。缺乏交往技巧,如何理解对方的情绪,换位思考,表达同理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等等人际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需要学习的。

  比起那些资质存疑的“分析师”,正规的引导或许更为有效。

  “当然除了学习,我觉得亲密关系更加需要亲自体验,害怕关系破裂的痛苦是人之常情,但亲密关系中带来的积极体验,不自己尝试也是感受不到的。”汤路瀚说。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