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遗址发掘场景。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潮涌东海,日出东方。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地处华夏古陆的海洋与陆地交汇之处,因亿万年的时间锤磨,亿万次的水火相搏,亿万回的日月轮替,在经历喷发、沉积、隆起、断裂、海进、海退之后,最终于距今7000年前后形成现在的海陆格局:隆起造就了山脉,断裂形成了港湾,进退诞生了海陆,沉积贡献了肥沃,风化雕琢了奇观,日月孕育了灵气,山珍海味养育了生灵。
一系列史前遗址、遗迹的发掘表明,姚江河谷——宁波平原自新石器时代就普遍形成海洋适应性文化。
游客参观象山博物馆,在塔山遗址地层示意图前驻足。
在人类的发展长河中,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古老文明中唯一持续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文明,虽遭遇种种历史的磨难,却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其自在的精神、文化内核,便是中华文明的韧性所在。
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海洋文明也是如此。
海进人退、海退人进的故事,在镇海汶溪、鱼山、乌龟山遗址,以及姚江谷地田螺山遗址、宁奉平原的下王渡遗址、象山半岛的塔山遗址等史前遗址那叠压成“千层饼”状的文化地层中都有记录,只不过形成“千层饼”的灾难事件是盐水入侵、台风事件、风暴潮的循环更迭而已。
这样的地貌演变和环境变迁,也发生在大榭这座神奇而美丽的海岛上。4000多年前,大榭史前古人利用海平面螺旋式上升、波动产生的潮间带资源,发展了海盐手工业。
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为什么被人类一次次选中?我们的祖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即便一次次流离失所,但他们不辞艰辛,一次次重建家园,还发挥宁波自古以来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基因,向海图强,出海闯荡,人也好,土地也好,海洋也好,依然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而现在,这些坚忍不拔的地方被我们发现了,所以故事,就不只是故事了。考古学家们试图揭示:宁波人的骨子里就有一种遗传密码——创新、开拓、开放、包容等诸多内在精神。
汶溪遗址出土的一排陶网坠(图左下方)。
虽然河姆渡文化、史前制盐文化已经成为遗迹,河姆渡先民、塔山先民、大榭先民也杳无所踪,但这一文化基因却深深地烙印在甬城大地上,且血脉相传。
简陋的独木舟,粗糙的陶网坠,艰苦拼搏的河姆渡人、塔山人、大榭人,这些已经远去,但其中所蕴含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依然影响着当下,成为现今社会必须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坐标。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