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8000年海潮回望,四万里文明探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起的“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活动,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看到报道后,多位业界、学界专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宁波的海洋文明值得我们大力宣传,这次全媒体采访活动开局很不错,首先是选题选得好,选得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王结华研究员表示,“如何认知宁波历史文化?海洋文明的发展,是贯穿宁波8300年人文史、2500年港城史的唯一一条珠链。这是因为,‘因海而兴’是宁波历史发展的主线,‘河海交汇’是宁波最为显著的历史地理特征,‘向海图强’是宁波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此次系列报道像一场‘及时雨’,通过记者的镜头和笔触,让考古发掘的海洋文明的重要成果,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市民,让‘蓝色脉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世界的桥梁。”
“作为在这个行业深耕多年的考古工作者,看到这组全景式的报道,我感到非常振奋。因为这其中既有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也展示了宁波自古以来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放眼上万公里的中国海岸线,井头山遗址成为中国人拥抱海洋的最早‘起点’。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可靠地证明,8000多年前的宁波先民就已经率先扬帆起航,而千百年来的宁波人也已一脉相承地锤炼出‘敢为人先’、‘港通天下’的拼搏精神。”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孙国平研究员对本次全媒体采访活动连连点赞,“今天的宁波媒体人怀揣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携手专家学者从三江口出发,奋力追寻祖先向海而生的足迹和航程,力争为中华文明增添更加绚丽的‘蓝色’之光,着实令人感奋。”
“这组报道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把海洋文明溯源和发展变成全社会的行动,意义非同寻常。从更深层次说,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海洋文明的探索日渐深入,宁波漫长的海洋文化史与丰富的海洋文明内涵,对于中国在新时代构建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值得大书特书。”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文杰表示,本次中华海洋文明探源活动通过阐扬优秀海洋文化的成果精华和先民智慧,增强市民对海洋文明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宁波文化软实力、吸引力、凝聚力。
“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纪念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正在宁波博物馆展出。(资料照片)
这组报道也引发了我省文物考古专家的关注。“本次全媒体采访活动从探寻中国海洋文明这个角度出发,非常有意义。包括宁波、舟山在内的东南沿海先民是我国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先行者、开拓者。以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例,她与整个浙江的历史、江南文化、海洋文化、长江文化和中华文明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研究员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各界有关河姆渡文化申遗呼声由来已久,此组系列报道发布之后,这个话题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
河姆渡周边的鲞架山、鲻山、田螺山、傅家山、井头山等遗址一一现世,她们与宁波乃至浙东地区100多处类型相似的遗址,共同构成河姆渡文化遗址集群,其中很多遗址都在这次“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活动的采访名单之内。为此,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研究员呼吁道,“借此东风,合纵连横,推动河姆渡文化遗址群申遗前期准备进程,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起来抱团申遗。河姆渡文化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性价值和巨大价值挖掘潜力,尤其是其滨海湿地环境下的人与环境互动适应过程,鲜明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海洋性特质。”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浆。(资料照片)
“河姆渡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申遗的准备来看,要阐明河姆渡文化所蕴含的海洋文化的内涵、地位和影响,我觉得可以借这次全媒体采访活动扩大河姆渡文化跨海域传播的影响力。”关于河姆渡文化遗址群申遗,王结华也提出了他的见解,“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其影响力也辐射很远,不仅代表了长江流域的文化起源,也展现了华夏大地海洋活动的曙光,甚至还影响着菲律宾乃至太平洋众多岛屿的文明进程。”
王结华进一步指出,独木舟、有段石锛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器,以河姆渡为源头的有段石锛进一步向外传播,并逐步传播到浙江沿海、台湾,以及日本群岛乃至遥远的太平洋岛屿。在冒险开拓的海洋精神激励下,河姆渡先民的稻作栽培、制陶技术、建筑工艺等诸多文化因素也借助海洋实现了对外的传播。据专家考证,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创举,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往后曾影响到东南亚、日本乃至南太平洋、澳洲等地。在申遗过程中,应该把河姆渡文化这些既具“普世价值”又有独特辨识度的文化特质挖掘出来。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