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不再“看天吃饭”! 梅农二代探寻杨梅新出路
2024-05-31 06:52:41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戚军洋展示杨梅汁。

“杨梅之乡”宁波有30多万亩杨梅,但因杨梅采收保鲜期短,抗逆性差等问题,使梅农们无法摆脱“看天吃饭”的命运。

为破解这一难题,慈溪匡堰一位90后农创客致力杨梅深加工的研制,并取得了突破,去年收购上百吨优质杨梅制成杨梅汁饮品,大获成功,今年加工能力可望达到800吨。

梅农二代一心探寻宁波杨梅新出路

5月29日,记者来到慈溪市匡堰镇的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戚军洋和工人们正忙着安装一台刚刚引进的洗果、榨汁一体机,准备在即将来临的宁波杨梅季,开足马力深加工杨梅汁。

戚军洋是土生土长的匡堰人,从小成长在梅农家庭。当时家里十亩杨梅地,就是全家主要经济来源。

“我从小到大,读书、成家、育儿……都是靠家里种杨梅、卖杨梅支撑经济来源,杨梅是我们生活的希望……”戚军洋说,传统“看天吃饭”的杨梅种植模式受自然条件影响太大。2013年,杨梅采摘季碰上连续降雨,杨梅没人采购,烂的烂、掉的掉,梅农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看着父亲辛辛苦苦在雨中抢收杨梅,挑到街边卖到天黑还没销完的场景,我心里酸酸的,特别不是滋味。”戚军洋下定决心,他觉得作为一名梅农二代,有责任扛起振兴杨梅产业的重任,打破杨梅“看天吃饭”的魔咒。

2020年,戚军洋开始杨梅精深加工探索。他认为杨梅只有靠深加工,做成便于保存的杨梅汁、杨梅干等产品,才能真正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切实为梅农带来福音。

杨梅汁不加防腐剂、色素和香精

想想容易做起来难。戚军洋说,一开始没有设备,榨汁还是传统人工方式,工艺和技术都成问题。

2021年开始,戚军洋引进技术,他向各地果汁深加工企业学习,但多数企业以利润为先导,收的原料良莠不齐,口感靠后期配料调校。这并不是他想走的路。

“我们要做就做好原料、好品质,因为我们依靠杨梅种植主产区,出发点是解决本地杨梅的出路问题,必须以品质取胜。”

戚军洋一心致力精深加工,但精深加工不同于中低端加工,它要求使用优质的杨梅原料,这就需要人工选果。而且杨梅汁不放防腐剂、色素和香精,主做纯汁,全程冷链保鲜。

这样做的工艺成本和技术要求特别高,在讲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选择上,可能亏本,所以很少人这么做,可借鉴的经验也很少。

经过一次次试验,经验也慢慢积累。戚军洋逐渐掌握了杨梅精深加工的工艺,2023年精深加工技术趋于稳定,当年杨梅加工量达到了100吨。

今年深加工能力

有望突破800吨

有了好的开端,一定要站稳脚跟。去年10月开始,戚军洋扩大再生产,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厂区扩大到2000平方米,增加流水线、加工、冷链设备等。

“目前我们投入设备和技术革新,年加工能力预计能够达到800吨。”戚军洋说,以前深加工的投入都没有产生效益,好在随着技术积累,去年实现了杨梅汁加工收支平衡。虽然没有赚钱,但他信念不变。

今年,他计划通过扩大再生产,在提升生产效率上下功夫,同时进一步打造品牌、拓展销路,从而解决杨梅采收期短、不耐储存的问题。

戚军洋相信,宁波杨梅产业发展前景会更好。接下来他将打造示范性的杨梅共富工坊,开发杨梅果啤、杨梅罐头、杨梅零食等新型加工产品,进一步助力杨梅三产融合发展,让杨梅成为“共富果”,走出“农文旅融合+杨梅全产业链”的特色共富大道。

记者 陈善君 通讯员 郭晓敏 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不再“看天吃饭”! 梅农二代探寻杨梅新出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5-31 06:52:41

戚军洋展示杨梅汁。

“杨梅之乡”宁波有30多万亩杨梅,但因杨梅采收保鲜期短,抗逆性差等问题,使梅农们无法摆脱“看天吃饭”的命运。

为破解这一难题,慈溪匡堰一位90后农创客致力杨梅深加工的研制,并取得了突破,去年收购上百吨优质杨梅制成杨梅汁饮品,大获成功,今年加工能力可望达到800吨。

梅农二代一心探寻宁波杨梅新出路

5月29日,记者来到慈溪市匡堰镇的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戚军洋和工人们正忙着安装一台刚刚引进的洗果、榨汁一体机,准备在即将来临的宁波杨梅季,开足马力深加工杨梅汁。

戚军洋是土生土长的匡堰人,从小成长在梅农家庭。当时家里十亩杨梅地,就是全家主要经济来源。

“我从小到大,读书、成家、育儿……都是靠家里种杨梅、卖杨梅支撑经济来源,杨梅是我们生活的希望……”戚军洋说,传统“看天吃饭”的杨梅种植模式受自然条件影响太大。2013年,杨梅采摘季碰上连续降雨,杨梅没人采购,烂的烂、掉的掉,梅农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看着父亲辛辛苦苦在雨中抢收杨梅,挑到街边卖到天黑还没销完的场景,我心里酸酸的,特别不是滋味。”戚军洋下定决心,他觉得作为一名梅农二代,有责任扛起振兴杨梅产业的重任,打破杨梅“看天吃饭”的魔咒。

2020年,戚军洋开始杨梅精深加工探索。他认为杨梅只有靠深加工,做成便于保存的杨梅汁、杨梅干等产品,才能真正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切实为梅农带来福音。

杨梅汁不加防腐剂、色素和香精

想想容易做起来难。戚军洋说,一开始没有设备,榨汁还是传统人工方式,工艺和技术都成问题。

2021年开始,戚军洋引进技术,他向各地果汁深加工企业学习,但多数企业以利润为先导,收的原料良莠不齐,口感靠后期配料调校。这并不是他想走的路。

“我们要做就做好原料、好品质,因为我们依靠杨梅种植主产区,出发点是解决本地杨梅的出路问题,必须以品质取胜。”

戚军洋一心致力精深加工,但精深加工不同于中低端加工,它要求使用优质的杨梅原料,这就需要人工选果。而且杨梅汁不放防腐剂、色素和香精,主做纯汁,全程冷链保鲜。

这样做的工艺成本和技术要求特别高,在讲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选择上,可能亏本,所以很少人这么做,可借鉴的经验也很少。

经过一次次试验,经验也慢慢积累。戚军洋逐渐掌握了杨梅精深加工的工艺,2023年精深加工技术趋于稳定,当年杨梅加工量达到了100吨。

今年深加工能力

有望突破800吨

有了好的开端,一定要站稳脚跟。去年10月开始,戚军洋扩大再生产,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厂区扩大到2000平方米,增加流水线、加工、冷链设备等。

“目前我们投入设备和技术革新,年加工能力预计能够达到800吨。”戚军洋说,以前深加工的投入都没有产生效益,好在随着技术积累,去年实现了杨梅汁加工收支平衡。虽然没有赚钱,但他信念不变。

今年,他计划通过扩大再生产,在提升生产效率上下功夫,同时进一步打造品牌、拓展销路,从而解决杨梅采收期短、不耐储存的问题。

戚军洋相信,宁波杨梅产业发展前景会更好。接下来他将打造示范性的杨梅共富工坊,开发杨梅果啤、杨梅罐头、杨梅零食等新型加工产品,进一步助力杨梅三产融合发展,让杨梅成为“共富果”,走出“农文旅融合+杨梅全产业链”的特色共富大道。

记者 陈善君 通讯员 郭晓敏 文/摄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