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这位宁海农村放映员37年放映了上万场电影
2024-06-11 07:0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吴小钱在放露天电影。

夏日的一天,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宁海县长街镇大湖村一如既往的安静。袅袅炊烟中,早早吃完晚饭的村民,摇着蒲扇,坐在家门口聊天,闲话家常。

“吴师傅来了,村口今天要放电影!”一声吆喝响起,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静谧的乡村迎来了喧嚣。

他见证了露天电影的辉煌

农家空地,人头攒动。“这里还有位置,大家往这里坐。” 放映员吴小钱拿着话筒,招呼着姗姗来迟的村民寻找座位。熟悉的村民打着招呼,问着当天放映的电影名,再笑骂几句家里的孩子看到热闹就撒欢。现场200把座椅很快被坐满,小板凳也很快派上了用处。待到夕阳西下,随着放映机里打出的一束亮光,现场瞬间鸦雀无声,众人的目光全被白色大幕上的光影所吸引。

一张白色幕布,一台放映机,几排小板凳……这是属于几代人共有的露天电影记忆,也是农村电影放映员吴小钱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吴小钱是宁海县长街人,今年57岁。20岁那年,怀着对电影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成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我10岁第一次看电影,印象特别深刻,是大人带着去看的一部南斯拉夫电影《桥》,我当时就觉得电影怎么那么好看,就对电影产生了兴趣。后来兼职放电影,再到专门在村里给大家放电影,就这么一年年过来了。”

带着放映设备到处跑,拿着喇叭去广播,爬上爬下搭银幕……这是吴小钱37年来工作的日常。为了放映电影,他往往下午2点多就出门做准备——运设备、放广播、搭银幕,忙忙碌碌到电影开始放映才能坐下来。

几十年里,他见证了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的胶片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从泥泞村路变康庄大道、从简陋土瓦房到高楼新房的家乡变化,累积放映电影上万场。

“现在的设备是2020年宁波在全国同行中第一家更换的激光数字设备,全市配备了108套,实现农村全覆盖,亮度由3000流明(描述光通量的物理单位)提升到了6000流明,声光质量、视听效果更加完美。” 吴小钱骄傲地说。

吴小钱说,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当时村民普遍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露天电影非常受大众欢迎。“当时去村里放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跑过来,自己带着板凳,幕布下面挤满人。” 吴小钱回忆起那些年的放映经历,非常激动。

“平时村里晚上都很安静,等到放电影的时候,台下人山人海。一束光打在幕布上,乡村的夜空顿时亮堂起来,村民们的目光就紧盯在幕布上。等到放映结束,收拾东西的时候,还有村民跟着问,明天去哪个村?什么时候再来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VCD、DVD的普及,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露天电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吴小钱还是默默坚持着。他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既然是有意义的事,就必须有人去做。

“差不多从1992年开始,看电影的人慢慢少了,我就在村里想办法搞宣传,敲锣、贴海报,哪个村子有需要,我就往那个村里跑。”

近年来,随着惠民公益电影走进千家万户,露天电影又开始火了起来。“我和电影是有缘分的,这个缘分是一辈子的缘分。你们想象不到现在村民看电影的热情有多高!我前两年去大佳何镇放映,原计划是3天,结果老百姓太热情,一直留我,连续放映了7天才结束。”吴小钱说。

正在看露天电影的孩子们。

妻子成为他的忠实助手

吴小钱几十年如一日对电影放映充满热情,他总想为看电影的村民多做些什么。露天电影的椅子是他自己掏钱准备的,一共400把。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这些椅子是他分了4次贷款买的,为这事,夫妻俩还闹过矛盾。

“做电影放映员一年没多少补贴,家里本身就不富裕,他还贴钱贴时间,所以开始挺不理解的!” 妻子阮兴芬说。

“乡村越来越发达,老百姓对电影放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站着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我当时心里蛮急的,就下定决心自己出钱买凳子,让老百姓舒舒服服坐下来看电影,一开始买的是小板凳,后来慢慢换成了椅子。”

为了运送椅子和电影放映设备,吴小钱又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每次放映,椅子一车装不下,吴小钱要往返好几趟。看到他的热爱和坚持,妻子也慢慢开始从理解到支持,最后成为他最忠实的助手。

“我做这个工作是受老吴影响,一开始是跟着打打下手,后来就感兴趣了,到现在也做了16年了。虽然有点辛苦,忙起来经常吃不上饭,但是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在做。” 阮兴芬说,自从跟丈夫放电影,看到了村民的热情,感受到了丈夫的坚持,也体会到了丈夫从前未提过的艰辛。

“每年6月到9月是播映高峰期,如果不下雨,基本上每天都会去村里放电影。从下午开始准备,等到电影结束再收拾器材和椅子,回到家往往都已经半夜了。放映时最怕下雨,我们都会随时准备好雨衣。有时放着露天电影,突然就下大暴雨了,要赶紧拔电源,给设备披上雨衣。”

阮兴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播放中途下起了大雨,观众都跑回了家,她和吴小钱一个收椅子,一个收器材。因为雨太大,她抱起椅子的时候,椅子上的积水全部倒在自己身上,雨点不停拍打在脸上,她分不清流下来的是泪水还是雨水。那一刻她真的想过放弃,但当再一个晴天出现,看到丈夫搬起器材往车上放的时候,她又默默地跟了上去。

晚上10点,电影结束,伴着蛙叫虫鸣,村民们意犹未尽地离场。忽明忽暗的月光拉长了夫妻俩收拾设备的身影,等回到家中又是半夜。虽然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

“每次看到老人和孩子看电影入迷的样子,我就特别满足和欣慰,再苦再累也觉得值,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为乡亲放好每一场电影。” 吴小钱坚定地说。

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胡丹丹 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这位宁海农村放映员37年放映了上万场电影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6-11 07:01:00

吴小钱在放露天电影。

夏日的一天,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宁海县长街镇大湖村一如既往的安静。袅袅炊烟中,早早吃完晚饭的村民,摇着蒲扇,坐在家门口聊天,闲话家常。

“吴师傅来了,村口今天要放电影!”一声吆喝响起,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静谧的乡村迎来了喧嚣。

他见证了露天电影的辉煌

农家空地,人头攒动。“这里还有位置,大家往这里坐。” 放映员吴小钱拿着话筒,招呼着姗姗来迟的村民寻找座位。熟悉的村民打着招呼,问着当天放映的电影名,再笑骂几句家里的孩子看到热闹就撒欢。现场200把座椅很快被坐满,小板凳也很快派上了用处。待到夕阳西下,随着放映机里打出的一束亮光,现场瞬间鸦雀无声,众人的目光全被白色大幕上的光影所吸引。

一张白色幕布,一台放映机,几排小板凳……这是属于几代人共有的露天电影记忆,也是农村电影放映员吴小钱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吴小钱是宁海县长街人,今年57岁。20岁那年,怀着对电影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成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我10岁第一次看电影,印象特别深刻,是大人带着去看的一部南斯拉夫电影《桥》,我当时就觉得电影怎么那么好看,就对电影产生了兴趣。后来兼职放电影,再到专门在村里给大家放电影,就这么一年年过来了。”

带着放映设备到处跑,拿着喇叭去广播,爬上爬下搭银幕……这是吴小钱37年来工作的日常。为了放映电影,他往往下午2点多就出门做准备——运设备、放广播、搭银幕,忙忙碌碌到电影开始放映才能坐下来。

几十年里,他见证了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的胶片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从泥泞村路变康庄大道、从简陋土瓦房到高楼新房的家乡变化,累积放映电影上万场。

“现在的设备是2020年宁波在全国同行中第一家更换的激光数字设备,全市配备了108套,实现农村全覆盖,亮度由3000流明(描述光通量的物理单位)提升到了6000流明,声光质量、视听效果更加完美。” 吴小钱骄傲地说。

吴小钱说,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当时村民普遍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露天电影非常受大众欢迎。“当时去村里放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跑过来,自己带着板凳,幕布下面挤满人。” 吴小钱回忆起那些年的放映经历,非常激动。

“平时村里晚上都很安静,等到放电影的时候,台下人山人海。一束光打在幕布上,乡村的夜空顿时亮堂起来,村民们的目光就紧盯在幕布上。等到放映结束,收拾东西的时候,还有村民跟着问,明天去哪个村?什么时候再来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VCD、DVD的普及,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露天电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吴小钱还是默默坚持着。他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既然是有意义的事,就必须有人去做。

“差不多从1992年开始,看电影的人慢慢少了,我就在村里想办法搞宣传,敲锣、贴海报,哪个村子有需要,我就往那个村里跑。”

近年来,随着惠民公益电影走进千家万户,露天电影又开始火了起来。“我和电影是有缘分的,这个缘分是一辈子的缘分。你们想象不到现在村民看电影的热情有多高!我前两年去大佳何镇放映,原计划是3天,结果老百姓太热情,一直留我,连续放映了7天才结束。”吴小钱说。

正在看露天电影的孩子们。

妻子成为他的忠实助手

吴小钱几十年如一日对电影放映充满热情,他总想为看电影的村民多做些什么。露天电影的椅子是他自己掏钱准备的,一共400把。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这些椅子是他分了4次贷款买的,为这事,夫妻俩还闹过矛盾。

“做电影放映员一年没多少补贴,家里本身就不富裕,他还贴钱贴时间,所以开始挺不理解的!” 妻子阮兴芬说。

“乡村越来越发达,老百姓对电影放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站着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我当时心里蛮急的,就下定决心自己出钱买凳子,让老百姓舒舒服服坐下来看电影,一开始买的是小板凳,后来慢慢换成了椅子。”

为了运送椅子和电影放映设备,吴小钱又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每次放映,椅子一车装不下,吴小钱要往返好几趟。看到他的热爱和坚持,妻子也慢慢开始从理解到支持,最后成为他最忠实的助手。

“我做这个工作是受老吴影响,一开始是跟着打打下手,后来就感兴趣了,到现在也做了16年了。虽然有点辛苦,忙起来经常吃不上饭,但是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在做。” 阮兴芬说,自从跟丈夫放电影,看到了村民的热情,感受到了丈夫的坚持,也体会到了丈夫从前未提过的艰辛。

“每年6月到9月是播映高峰期,如果不下雨,基本上每天都会去村里放电影。从下午开始准备,等到电影结束再收拾器材和椅子,回到家往往都已经半夜了。放映时最怕下雨,我们都会随时准备好雨衣。有时放着露天电影,突然就下大暴雨了,要赶紧拔电源,给设备披上雨衣。”

阮兴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播放中途下起了大雨,观众都跑回了家,她和吴小钱一个收椅子,一个收器材。因为雨太大,她抱起椅子的时候,椅子上的积水全部倒在自己身上,雨点不停拍打在脸上,她分不清流下来的是泪水还是雨水。那一刻她真的想过放弃,但当再一个晴天出现,看到丈夫搬起器材往车上放的时候,她又默默地跟了上去。

晚上10点,电影结束,伴着蛙叫虫鸣,村民们意犹未尽地离场。忽明忽暗的月光拉长了夫妻俩收拾设备的身影,等回到家中又是半夜。虽然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

“每次看到老人和孩子看电影入迷的样子,我就特别满足和欣慰,再苦再累也觉得值,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为乡亲放好每一场电影。” 吴小钱坚定地说。

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胡丹丹 文/摄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