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浙江最老的杨梅产区!宁波做大杨梅经济“蛋糕”正当时
2024-06-15 18:5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王博 黄春晓 通讯员 韩宇雯 郑拓

  6月15日早上4点不到,余姚市三七市镇唐李张村梅农张赟就组织工人们上山摘杨梅了。他们戴着头灯,背起竹筐,一路低头快步疾走。“不早点上山来不及呀,今天有1500份订单等着发货呢!”张赟兴奋地说。

  这段时间,随着地产杨梅开始大批量上市,在余姚、慈溪等主产区,像张赟这样每日忙忙碌碌的梅农数不胜数。

  宁波是浙江最老的杨梅产区,是荸荠种杨梅的发源地,7000多年前就有杨梅原种。目前常年栽培面积33万亩左右,约占全省杨梅栽培总面积的1/5。从最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前有兰溪杨梅“抢跑”,后有仙居“乒乓球”杨梅进军全国,宁波杨梅如何保持先发优势?新形势下,宁波杨梅经济“蛋糕”怎样做大?

意梅家庭农场内,梅农任云达正在采摘杨梅。王博 李超 摄

  留住“老底子”的味道

  连日来,鄞州区横溪镇大岙村意梅家庭农场,81岁的任锡龙和55岁的儿子任云达穿行杨梅树间,细细察看今年的挂果情况。作为宁波人心目中“最对味”的杨梅——露天生态杨梅,今年因春季前期温度低,集中上市时间在6月15日左右,稍晚于去年。

  “气温偏低,杨梅就会推迟上市,但我们疏花、剪枝、养护一样没落,今年虽然上市迟,但杨梅的个头和口感却是近几年中最好的。”任云达笑着说。

  与任云达的慢吞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几年全省各地杨梅都着急“抢早”,一些大棚杨梅甚至5月中下旬就上市了。

  为留住杨梅“老底子”味道,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加强宣传引导,为梅农提供技术指导,共同破解山地杨梅露天栽培、靠天吃饭等难题。同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杨梅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多举措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杨梅“大小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此外,余姚、慈溪分别制定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国家标准,不仅绘制杨梅绿色精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还给杨梅贴上《宁波市信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让杨梅带着“身份证”上市,可溯源,更可寻味。

  “今年预计全市杨梅产量在12万吨左右,与2023年高产量相比适当减少,但品质提高,果实口感风味更加浓郁。”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总站农艺师樊树雷说。

梅农任云达正在装杨梅。王博 李超 摄

  小杨梅“链”出大产业

  6月15日,在宁波礼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制作杨梅酥。经过和面、熬馅、烘焙等工序后,一枚枚形似金条、馅料饱满的杨梅酥新鲜出炉。

  杨梅集中上市期也是订单高峰期。“每100公斤杨梅可以制作约4000枚杨梅酥,通过深加工,实现了单季果品的全年销售。”在该公司生产主管杨兴利接受采访期间,他又接到了一笔4500枚的杨梅酥订单。

  无独有偶,杨梅和非遗技艺也擦出了“火花”。这几天,在余姚市成业杨梅专业合作社,非遗传承人陈业正在酿制杨梅酒。“以杨梅浸酒为基础,合作社还研发推出了杨梅蒸馏酒,口感醇厚,每公斤能卖到400元。”陈业说。

  为解决杨梅鲜果不便运输、不耐储存、赏味期短等问题,各地除了杨梅酥、杨梅酒,还创新推出了杨梅宴、杨梅糖、杨梅蜜饯、杨梅果酱、杨梅罐头,不断延长上下游产业链。

  源于杨梅,但不只杨梅。这几天,在上海北外滩举办的余姚“‘梅’灵个”市集上,杨梅展销、非遗文创、文旅景点等近30个摊位一字排开,一幅好吃、好看又好购的文旅画卷在众多前来“轧闹猛”的上海市民及游客面前徐徐铺陈开来。

  6月6日,2024中国慈溪杨梅采摘季鸣锣,现场不仅有鲜果采摘,还有美食嘉年华和音乐会,数以万计的“饕客”寻味一颗“老底子”杨梅而来。据不完全统计,这个端午三天假期,慈溪杨梅主产区引来游客超2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

一颗颗杨梅晶莹剔透。王博 李超 摄

  走稳“梅”好共富路

  苏东坡曾赞“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1995年,余姚市被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2004年又被评为“杨梅原产地”;慈溪杨梅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称号,慈溪杨梅品牌价值超11亿元。

  那么,现阶段宁波杨梅产业发展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樊树雷认为,尽管我市已广泛开展杨梅栽培技术培训,但仍有较大部分的梅农对新技术应用缺乏认识和理解,“建议加大对适度修剪、适时疏花疏果、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杨梅品质、产量,帮梅农创造更多收入。”

  杨梅“一日味变,二日色变,三日色味俱变”。为让外地人不再“望梅兴叹”,余姚已有200家农户通过互联网销售杨梅产品,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杨梅约占总销售额的15%。为拓展杨梅销售半径,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研发出箱式气调保鲜装备,可使杨梅保鲜期达到21天,好果率高达86.5%;宁波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已开通至国内241个城市的航空快运线路,均已实现次日达或隔日达。

  未来,如何让一颗颗小杨梅呈现新“梅”景、长成大产业?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高级工程师汪国云建议,我市应推动杨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杨梅产业构建出一套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投入真金白银,组建专业化交易市场,为杨梅主产基地提质升级基础设施。在做好一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二产三产,从而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带动宁波杨梅实现从季节性到全年性、从地域性到全球性的发展。”汪国云说。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浙江最老的杨梅产区!宁波做大杨梅经济“蛋糕”正当时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6-15 18:53:00

  中国宁波网记者王博 黄春晓 通讯员 韩宇雯 郑拓

  6月15日早上4点不到,余姚市三七市镇唐李张村梅农张赟就组织工人们上山摘杨梅了。他们戴着头灯,背起竹筐,一路低头快步疾走。“不早点上山来不及呀,今天有1500份订单等着发货呢!”张赟兴奋地说。

  这段时间,随着地产杨梅开始大批量上市,在余姚、慈溪等主产区,像张赟这样每日忙忙碌碌的梅农数不胜数。

  宁波是浙江最老的杨梅产区,是荸荠种杨梅的发源地,7000多年前就有杨梅原种。目前常年栽培面积33万亩左右,约占全省杨梅栽培总面积的1/5。从最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前有兰溪杨梅“抢跑”,后有仙居“乒乓球”杨梅进军全国,宁波杨梅如何保持先发优势?新形势下,宁波杨梅经济“蛋糕”怎样做大?

意梅家庭农场内,梅农任云达正在采摘杨梅。王博 李超 摄

  留住“老底子”的味道

  连日来,鄞州区横溪镇大岙村意梅家庭农场,81岁的任锡龙和55岁的儿子任云达穿行杨梅树间,细细察看今年的挂果情况。作为宁波人心目中“最对味”的杨梅——露天生态杨梅,今年因春季前期温度低,集中上市时间在6月15日左右,稍晚于去年。

  “气温偏低,杨梅就会推迟上市,但我们疏花、剪枝、养护一样没落,今年虽然上市迟,但杨梅的个头和口感却是近几年中最好的。”任云达笑着说。

  与任云达的慢吞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几年全省各地杨梅都着急“抢早”,一些大棚杨梅甚至5月中下旬就上市了。

  为留住杨梅“老底子”味道,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加强宣传引导,为梅农提供技术指导,共同破解山地杨梅露天栽培、靠天吃饭等难题。同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杨梅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多举措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杨梅“大小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此外,余姚、慈溪分别制定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国家标准,不仅绘制杨梅绿色精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还给杨梅贴上《宁波市信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让杨梅带着“身份证”上市,可溯源,更可寻味。

  “今年预计全市杨梅产量在12万吨左右,与2023年高产量相比适当减少,但品质提高,果实口感风味更加浓郁。”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总站农艺师樊树雷说。

梅农任云达正在装杨梅。王博 李超 摄

  小杨梅“链”出大产业

  6月15日,在宁波礼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制作杨梅酥。经过和面、熬馅、烘焙等工序后,一枚枚形似金条、馅料饱满的杨梅酥新鲜出炉。

  杨梅集中上市期也是订单高峰期。“每100公斤杨梅可以制作约4000枚杨梅酥,通过深加工,实现了单季果品的全年销售。”在该公司生产主管杨兴利接受采访期间,他又接到了一笔4500枚的杨梅酥订单。

  无独有偶,杨梅和非遗技艺也擦出了“火花”。这几天,在余姚市成业杨梅专业合作社,非遗传承人陈业正在酿制杨梅酒。“以杨梅浸酒为基础,合作社还研发推出了杨梅蒸馏酒,口感醇厚,每公斤能卖到400元。”陈业说。

  为解决杨梅鲜果不便运输、不耐储存、赏味期短等问题,各地除了杨梅酥、杨梅酒,还创新推出了杨梅宴、杨梅糖、杨梅蜜饯、杨梅果酱、杨梅罐头,不断延长上下游产业链。

  源于杨梅,但不只杨梅。这几天,在上海北外滩举办的余姚“‘梅’灵个”市集上,杨梅展销、非遗文创、文旅景点等近30个摊位一字排开,一幅好吃、好看又好购的文旅画卷在众多前来“轧闹猛”的上海市民及游客面前徐徐铺陈开来。

  6月6日,2024中国慈溪杨梅采摘季鸣锣,现场不仅有鲜果采摘,还有美食嘉年华和音乐会,数以万计的“饕客”寻味一颗“老底子”杨梅而来。据不完全统计,这个端午三天假期,慈溪杨梅主产区引来游客超2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

一颗颗杨梅晶莹剔透。王博 李超 摄

  走稳“梅”好共富路

  苏东坡曾赞“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1995年,余姚市被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2004年又被评为“杨梅原产地”;慈溪杨梅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称号,慈溪杨梅品牌价值超11亿元。

  那么,现阶段宁波杨梅产业发展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樊树雷认为,尽管我市已广泛开展杨梅栽培技术培训,但仍有较大部分的梅农对新技术应用缺乏认识和理解,“建议加大对适度修剪、适时疏花疏果、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杨梅品质、产量,帮梅农创造更多收入。”

  杨梅“一日味变,二日色变,三日色味俱变”。为让外地人不再“望梅兴叹”,余姚已有200家农户通过互联网销售杨梅产品,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杨梅约占总销售额的15%。为拓展杨梅销售半径,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研发出箱式气调保鲜装备,可使杨梅保鲜期达到21天,好果率高达86.5%;宁波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已开通至国内241个城市的航空快运线路,均已实现次日达或隔日达。

  未来,如何让一颗颗小杨梅呈现新“梅”景、长成大产业?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高级工程师汪国云建议,我市应推动杨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杨梅产业构建出一套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投入真金白银,组建专业化交易市场,为杨梅主产基地提质升级基础设施。在做好一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二产三产,从而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带动宁波杨梅实现从季节性到全年性、从地域性到全球性的发展。”汪国云说。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