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人文与经济共融 续写甬商新传奇
2024-08-17 07:28:1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慈溪公牛集团的智能仓储系统。(殷聪 摄)

文化和经济好比两个“车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文化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人文铸就城市的灵魂,经济构建城市的体格。不同的文化基因赋予每个地方独特的气质,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东海之滨的宁波,自明清以来,贤达名士、思想文化大家频出,也孕育出了诸多经世济民的商界巨子,成就富庶江南的高光地带。

今天,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仍在不断刷新经济发展的成绩单: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宁波外贸位居全国城市榜单第五……

新征途上,我们有必要再来审视,文化如何为企业发展、城市经济带来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自5月中旬起,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文化润企”专题访谈,11家本地民营企业的“掌门人”从自身实践和所思所悟出发,讲述一个个文化“活水”浸润企业发展的鲜活故事,分享企业文化建设经验。

人文与经济共生,激荡澎湃动力。在加速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我们共同探寻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密码,续写城市发展新传奇。

甬商文化园。(余建文 摄)

A

人文甬商,代际更替薪火不灭

“宁波商人有文化,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北京工商大学梁小民教授认为,甬商的成功转型,离不开浙江和宁波浓郁的文化传统。

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认为,作为中国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宁波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华新文化思想的重要播扬地。在南宋时期,平等互惠、开放包容的工商活动,为四明心学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主张人人皆能成为圣贤、激励主体性精神的心学反过来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全球视域、历史意识、兼济情怀。阳明心学主张的“致良知”,黄宗羲的“天下民本”“工商皆本”等理念,均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吸引力,这种文化力量推动一批宁波商人积极投身近现代工商业领域。

在《甬商》杂志主编曹云看来,甬商是个“侠义”的群体,“宁波商人好比是金庸笔下的郭靖,出身草根,性格内敛而坚毅,默默埋头修炼,不显山露水,又重情重义”。

回看甬商300多年的历史,曹云用“黏韧”“搏争”“仁厚”“务实”八个字来概括甬商的人文特性。“甬商的性格,有点像宁波的年糕、汤圆,有韧性,打不垮。”曹云说,甬商又很团结,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做事很实在,重视契约精神。特别是在开埠以来的近100年间,宁波商人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史上创造了100余个“全国首家”。

“甬商群体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与外商打交道中主动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很好地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不断实现自我跨越。”曹云认为,今天,人文甬商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气质已深深融入宁波人的血脉,在新一代甬商中,学习、创新、拼搏精神得到极大继承和发扬,为加快推进宁波新型工业化、繁荣城市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集装箱码头。(蒋晓东 摄)

B

以文兴业,探索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在宁波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阳明文化、商帮文化、宋韵文化、藏书文化、港城文化等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甬商是宁波经济的代言人,活跃在全球各地,创造辉煌业绩。

“一个商业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一个地域的群体辉煌一定有在这个土地上产生的文化密码。”《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站长曾毅认为,多元的文化交融、海洋和陆地的双重“文化性格”,塑造了宁波人胸怀宽广、敢为人先、开放探索和脚踏实地、内敛低调、团结肯干的特质。

重商重教、民本文化作为基因已经镌刻在宁波这片沃土里,造就了甬商的百年辉煌。同样,在改革开放初期,它被迅速唤醒,成就了今天宁波的一个个经济发展“奇迹”。

在对样本企业的文化解读中,我们看到新时代的甬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孜孜以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厨电领军企业方太集团,儒家传统文化被导入企业管理,企业坚守“利他”初心,将“用仁爱之心,创美善产品”理念贯穿创新发展始终;在雅戈尔集团,“四千精神”和红帮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秉持工匠精神,守正创新,企业正向着世界级时尚集团奋力挺进。

儒家的和合文化、阳明文化的“知行合一”,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互融合,“一辈子做成一件事”,推动宁波制造知难而进、勇攀高峰。

三关六码头挖掘“老底子”美食、非遗的商业价值,以新理念、新模式赋能“老字号”,以“老手艺”创造“新经济”;贝发集团用中国好笔画出世界同心圆,用中华文化串起全球文创圈;海伦钢琴以“中国琴,中国心,创造世界品牌,立百年海伦”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弹奏音乐之美,奏响民族之魂、文化之韵……

怀揣家国梦想,承担更大的责任。用文化提升软实力,已成为诸多宁波优秀企业“出海”“出圈”的真实写照,传播“宁波好声音”,助力提升城市知名度。正如音王集团董事长所言,企业要做当代的“张骞”,推动文化出海,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感知中国质量、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

这是新一代甬商奋进拼搏的足迹,也是文化涵养的印记、历史的使命。

C

以文润城

推动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

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重大使命。牢记嘱托,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目标。

上月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研究工程启动暨天一阁南馆建设全面推进活动,在“南国书城”天一阁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指出,宁波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港产城文”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文化基因解码、文化传承保护、文化标识打造,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工业文化、海洋文化,推动“魅力东方韵”与“时尚国际范”交相辉映、“文化大繁荣”与“经济大发展”协同共进。

推进文化保护和传承,如何形神兼备,实现传统性和现代性融合?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文明探源工程,创新实施文物安全新基建,率先实施非遗“三位一体”体系,加强文化遗存的系统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地域文化IP塑造、博物馆陈列布展、市场推广传播,对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进行全方位阐释,注重文化内核的全面挖掘,构建完善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文物展陈体系和非遗展示展演体系。

“宁波人不仅要会做事,还要会讲故事、懂得传播。”曾毅认为,要借助现代科技,用文化“医理”搭脉社会“肌理”。比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设的数字文化创新班,借助虚拟引擎与三维建模技术,做了个田螺山遗址复原场景数字化项目,让参观者“穿越”到7000年前,身临其境地感受先人的榫卯木作和生活状态。像这样的技术,还可应用于阳明文化、海丝文化中,提取文化符号,制作文化基因图谱库,把文化产业基础性工作应用到时尚产业和工业生产中。

从2010年起,宁波每两年举行一次“宁波市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推选活动,至今已推选出数十家示范基地。要用好这些示范基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得到充分发扬,进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民进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徐建成认为,宁波是“院士之乡”,崇文重教是宁波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中,要注重从历史维度来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利用多种载体,实现对教育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活化利用,厚植红色文化基因,为打造现代文明城市储能蓄力。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开放创新的经济形态,持续培育城市竞争能级、扩大城市影响力;开放交融的文化生态,不断丰富城市文化色彩、提升城市美誉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蔡亮提出,要结合宁波海洋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城市特质,推进营造“东亚文化之都”核心形象、打造“世界港城会客厅”形象、塑造宁波海洋文明书写者形象。利用宁波制造的“出海记”,鼓励企业利用多种国际化社交平台,建立一个覆盖各个主流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矩阵,讲好“宁波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当代创新成果多渠道立体化“扬帆出海”。

人文与经济共舞。一代代人奋斗不息、创造历史,是宁波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余建文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人文与经济共融 续写甬商新传奇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8-17 07:28:15

慈溪公牛集团的智能仓储系统。(殷聪 摄)

文化和经济好比两个“车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文化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人文铸就城市的灵魂,经济构建城市的体格。不同的文化基因赋予每个地方独特的气质,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东海之滨的宁波,自明清以来,贤达名士、思想文化大家频出,也孕育出了诸多经世济民的商界巨子,成就富庶江南的高光地带。

今天,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仍在不断刷新经济发展的成绩单: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宁波外贸位居全国城市榜单第五……

新征途上,我们有必要再来审视,文化如何为企业发展、城市经济带来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自5月中旬起,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文化润企”专题访谈,11家本地民营企业的“掌门人”从自身实践和所思所悟出发,讲述一个个文化“活水”浸润企业发展的鲜活故事,分享企业文化建设经验。

人文与经济共生,激荡澎湃动力。在加速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我们共同探寻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密码,续写城市发展新传奇。

甬商文化园。(余建文 摄)

A

人文甬商,代际更替薪火不灭

“宁波商人有文化,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北京工商大学梁小民教授认为,甬商的成功转型,离不开浙江和宁波浓郁的文化传统。

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认为,作为中国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宁波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华新文化思想的重要播扬地。在南宋时期,平等互惠、开放包容的工商活动,为四明心学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主张人人皆能成为圣贤、激励主体性精神的心学反过来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全球视域、历史意识、兼济情怀。阳明心学主张的“致良知”,黄宗羲的“天下民本”“工商皆本”等理念,均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吸引力,这种文化力量推动一批宁波商人积极投身近现代工商业领域。

在《甬商》杂志主编曹云看来,甬商是个“侠义”的群体,“宁波商人好比是金庸笔下的郭靖,出身草根,性格内敛而坚毅,默默埋头修炼,不显山露水,又重情重义”。

回看甬商300多年的历史,曹云用“黏韧”“搏争”“仁厚”“务实”八个字来概括甬商的人文特性。“甬商的性格,有点像宁波的年糕、汤圆,有韧性,打不垮。”曹云说,甬商又很团结,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做事很实在,重视契约精神。特别是在开埠以来的近100年间,宁波商人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史上创造了100余个“全国首家”。

“甬商群体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与外商打交道中主动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很好地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不断实现自我跨越。”曹云认为,今天,人文甬商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气质已深深融入宁波人的血脉,在新一代甬商中,学习、创新、拼搏精神得到极大继承和发扬,为加快推进宁波新型工业化、繁荣城市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集装箱码头。(蒋晓东 摄)

B

以文兴业,探索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在宁波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阳明文化、商帮文化、宋韵文化、藏书文化、港城文化等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甬商是宁波经济的代言人,活跃在全球各地,创造辉煌业绩。

“一个商业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一个地域的群体辉煌一定有在这个土地上产生的文化密码。”《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站长曾毅认为,多元的文化交融、海洋和陆地的双重“文化性格”,塑造了宁波人胸怀宽广、敢为人先、开放探索和脚踏实地、内敛低调、团结肯干的特质。

重商重教、民本文化作为基因已经镌刻在宁波这片沃土里,造就了甬商的百年辉煌。同样,在改革开放初期,它被迅速唤醒,成就了今天宁波的一个个经济发展“奇迹”。

在对样本企业的文化解读中,我们看到新时代的甬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孜孜以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厨电领军企业方太集团,儒家传统文化被导入企业管理,企业坚守“利他”初心,将“用仁爱之心,创美善产品”理念贯穿创新发展始终;在雅戈尔集团,“四千精神”和红帮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秉持工匠精神,守正创新,企业正向着世界级时尚集团奋力挺进。

儒家的和合文化、阳明文化的“知行合一”,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互融合,“一辈子做成一件事”,推动宁波制造知难而进、勇攀高峰。

三关六码头挖掘“老底子”美食、非遗的商业价值,以新理念、新模式赋能“老字号”,以“老手艺”创造“新经济”;贝发集团用中国好笔画出世界同心圆,用中华文化串起全球文创圈;海伦钢琴以“中国琴,中国心,创造世界品牌,立百年海伦”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弹奏音乐之美,奏响民族之魂、文化之韵……

怀揣家国梦想,承担更大的责任。用文化提升软实力,已成为诸多宁波优秀企业“出海”“出圈”的真实写照,传播“宁波好声音”,助力提升城市知名度。正如音王集团董事长所言,企业要做当代的“张骞”,推动文化出海,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感知中国质量、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

这是新一代甬商奋进拼搏的足迹,也是文化涵养的印记、历史的使命。

C

以文润城

推动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

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重大使命。牢记嘱托,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目标。

上月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研究工程启动暨天一阁南馆建设全面推进活动,在“南国书城”天一阁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指出,宁波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港产城文”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文化基因解码、文化传承保护、文化标识打造,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工业文化、海洋文化,推动“魅力东方韵”与“时尚国际范”交相辉映、“文化大繁荣”与“经济大发展”协同共进。

推进文化保护和传承,如何形神兼备,实现传统性和现代性融合?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文明探源工程,创新实施文物安全新基建,率先实施非遗“三位一体”体系,加强文化遗存的系统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地域文化IP塑造、博物馆陈列布展、市场推广传播,对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进行全方位阐释,注重文化内核的全面挖掘,构建完善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文物展陈体系和非遗展示展演体系。

“宁波人不仅要会做事,还要会讲故事、懂得传播。”曾毅认为,要借助现代科技,用文化“医理”搭脉社会“肌理”。比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设的数字文化创新班,借助虚拟引擎与三维建模技术,做了个田螺山遗址复原场景数字化项目,让参观者“穿越”到7000年前,身临其境地感受先人的榫卯木作和生活状态。像这样的技术,还可应用于阳明文化、海丝文化中,提取文化符号,制作文化基因图谱库,把文化产业基础性工作应用到时尚产业和工业生产中。

从2010年起,宁波每两年举行一次“宁波市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推选活动,至今已推选出数十家示范基地。要用好这些示范基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得到充分发扬,进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民进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徐建成认为,宁波是“院士之乡”,崇文重教是宁波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中,要注重从历史维度来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利用多种载体,实现对教育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活化利用,厚植红色文化基因,为打造现代文明城市储能蓄力。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开放创新的经济形态,持续培育城市竞争能级、扩大城市影响力;开放交融的文化生态,不断丰富城市文化色彩、提升城市美誉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蔡亮提出,要结合宁波海洋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城市特质,推进营造“东亚文化之都”核心形象、打造“世界港城会客厅”形象、塑造宁波海洋文明书写者形象。利用宁波制造的“出海记”,鼓励企业利用多种国际化社交平台,建立一个覆盖各个主流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矩阵,讲好“宁波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当代创新成果多渠道立体化“扬帆出海”。

人文与经济共舞。一代代人奋斗不息、创造历史,是宁波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余建文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