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非遗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流传千百年的技艺谁在传?
2024-08-20 06:5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文化进万家

许谨伦的金银彩绣作品。

  一群洁白的仙鹤翩翩起舞,灵动飘逸;初升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画面;长江、黄河的水纹……一个梦幻的仙境在金银彩绣作品《百鹤朝阳》中徐徐展开。

  宁波非遗资源丰厚,除金银彩绣技艺外,还有泥金彩漆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老虎鞋”制作技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成为宁波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鲜活见证,汇聚成一方百姓世代守护的精神家园。

  8月8日至25日,“欢喜宁波——温故·非遗展”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展览聚焦“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与“三金一嵌”传统手工艺,宁波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历久弥新的魅力。

  岁月悠长,技艺不老。在宁波非遗传承界,也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

  非遗何处来

  宁波,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已稳稳走过八千载风雨岁月。

  八千年来,从井头山文明的一支木桨到东方大港的巨锚,滨海而居的宁波人创造了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灿烂文明。

  丰厚的历史文脉,灿若繁星的文化遗迹,近代日益重要的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贯穿其中的手工技艺,共同构建了宁波的非遗体系。

  宁波位于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物产富饶,能工巧匠辈出。在宁波工艺美术史上,被称为“三金一嵌”的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最负盛名。泥金彩漆的瑰丽多彩,朱金漆木雕的精致繁复,金银彩绣的华丽璀璨,骨木镶嵌的巧妙绝伦……都充分展现了宁波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卓越创造力。

  以泥金彩漆为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有木胎朱漆碗。古时的乡里人家往往储备大量的木头,在嫁女或娶媳妇时派上用场。为使器具外表绚丽多彩,往往会进行泥金彩漆,即在木胎漆胚上堆塑、沥粉、泥金彩绘。

  据《浙江通志》记载:“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缥霞、描金闻名中外。”相传,唐代高僧鉴真出使日本,也从宁波带去了佛像、生活用具及泥金彩漆物品。

  泥金彩漆的制作技法可分为“浮花”“平花”“沉花”三种。旧时宁波地区“十里红妆”嫁妆里,常能见到泥金彩漆作品,如床前柱、红橱面、红箱、果桶、粉桶、饭篮、帽桶、果盒、茶壶桶、香炉、拗斗等,都有泥金堆塑点缀。

泥金彩漆作品。

  非遗如何传

  在漫长的历史中,宁波孕育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10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位、省级101位,已命名市级非遗项目六批372项,认定市级非遗保护单位39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2位。

  宁波创新性地率先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基地三者纳入整体保护。时至今日,在一代代宁波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饱经岁月沉淀的非遗项目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不断传承创新的“新经典”。

  业精于勤

  许谨伦,“许德来写花店”第七代传人。老字号“许德来”,在老宁波的记忆里,是著名的绣坊。

  许谨伦16岁那年进入宁波绣品厂,父亲要他在什么都没有的绣棚上,用空针上下“刺绣”,练习基本功。一开始是在黄豆大小的范围内扎针,后来是芝麻大小的一个铅笔点,要求精准地刺在那个点上。练习一段时间后,父亲才让他绣些小花小草、拖鞋之类的小物品。自此,许谨伦未曾有一天放下手中的绣针。

  2011年,宁波金银彩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底,许谨伦捐出自己的力作《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画面里有老外滩教堂、灵桥、百梁桥、天封塔、天一阁等,绣法包括包金、盘金等十七八种金银彩绣传统技法。这幅作品用了他6个月时间。

  为了让非遗技艺代代相传,这几年,许谨伦还进行金银彩绣的传授教学,指导绣工和学徒。

  守正与创新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渔民号子作为海港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海上传统的劳动紧密相连,曾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声号子,连接了五湖四海,在急流暗滩之间,那是对自然的回答。

  郑满江是象山渔民号子的传承人,小时候渔村里有人喊号子,郑满江就跟着学,因为对渔民号子的爱好,张满江坚持了下来。

  起初,喊号子是“下海捕鱼的时候用的”。如今,渔民号子也慢慢从注重实用性转变为侧重艺术性,郑满江转而用渔民号子进行编曲创作。2023年,他把渔民号子编进《渔光曲》中,做一些歌曲上的创新结合,重新唱响古老民谣。

  坚守和奉献

  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奉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天然的热爱,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心怀的是对非遗传承的一份执念。

  每年,泥金彩漆非遗传承人黄才良都会前往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交流学习。1975年,黄才良正式拜宁海茶院张学笔为师,学习泥金彩漆。对于泥金彩漆的钟情,源自他孩提时对这些精美器物的向往——那些不起眼的泥巴,在匠人的巧手下,竟变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为进一步宣扬泥金彩漆艺术、传承地方文化,黄才良编写教材《泥金彩漆技艺(花鸟)实训精解》;还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合作,创办泥金彩漆工艺研修班。几年前,黄才良倾己所有打造了宁海东方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

  在传承与创新这件事情上,黄才良做到了极致。

  “我们手艺人在制作过程中是有思想、有温度的,非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如此珍贵。”黄才良表示,“宁波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这与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宁波晚报记者施代伟 袁先鸣 实习生胡静)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非遗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流传千百年的技艺谁在传?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8-20 06:57:00

许谨伦的金银彩绣作品。

  一群洁白的仙鹤翩翩起舞,灵动飘逸;初升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画面;长江、黄河的水纹……一个梦幻的仙境在金银彩绣作品《百鹤朝阳》中徐徐展开。

  宁波非遗资源丰厚,除金银彩绣技艺外,还有泥金彩漆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老虎鞋”制作技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成为宁波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鲜活见证,汇聚成一方百姓世代守护的精神家园。

  8月8日至25日,“欢喜宁波——温故·非遗展”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展览聚焦“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与“三金一嵌”传统手工艺,宁波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历久弥新的魅力。

  岁月悠长,技艺不老。在宁波非遗传承界,也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

  非遗何处来

  宁波,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已稳稳走过八千载风雨岁月。

  八千年来,从井头山文明的一支木桨到东方大港的巨锚,滨海而居的宁波人创造了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灿烂文明。

  丰厚的历史文脉,灿若繁星的文化遗迹,近代日益重要的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贯穿其中的手工技艺,共同构建了宁波的非遗体系。

  宁波位于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物产富饶,能工巧匠辈出。在宁波工艺美术史上,被称为“三金一嵌”的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最负盛名。泥金彩漆的瑰丽多彩,朱金漆木雕的精致繁复,金银彩绣的华丽璀璨,骨木镶嵌的巧妙绝伦……都充分展现了宁波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卓越创造力。

  以泥金彩漆为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有木胎朱漆碗。古时的乡里人家往往储备大量的木头,在嫁女或娶媳妇时派上用场。为使器具外表绚丽多彩,往往会进行泥金彩漆,即在木胎漆胚上堆塑、沥粉、泥金彩绘。

  据《浙江通志》记载:“明宣德年间,宁波泥金彩漆缥霞、描金闻名中外。”相传,唐代高僧鉴真出使日本,也从宁波带去了佛像、生活用具及泥金彩漆物品。

  泥金彩漆的制作技法可分为“浮花”“平花”“沉花”三种。旧时宁波地区“十里红妆”嫁妆里,常能见到泥金彩漆作品,如床前柱、红橱面、红箱、果桶、粉桶、饭篮、帽桶、果盒、茶壶桶、香炉、拗斗等,都有泥金堆塑点缀。

泥金彩漆作品。

  非遗如何传

  在漫长的历史中,宁波孕育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10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位、省级101位,已命名市级非遗项目六批372项,认定市级非遗保护单位39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2位。

  宁波创新性地率先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基地三者纳入整体保护。时至今日,在一代代宁波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饱经岁月沉淀的非遗项目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不断传承创新的“新经典”。

  业精于勤

  许谨伦,“许德来写花店”第七代传人。老字号“许德来”,在老宁波的记忆里,是著名的绣坊。

  许谨伦16岁那年进入宁波绣品厂,父亲要他在什么都没有的绣棚上,用空针上下“刺绣”,练习基本功。一开始是在黄豆大小的范围内扎针,后来是芝麻大小的一个铅笔点,要求精准地刺在那个点上。练习一段时间后,父亲才让他绣些小花小草、拖鞋之类的小物品。自此,许谨伦未曾有一天放下手中的绣针。

  2011年,宁波金银彩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底,许谨伦捐出自己的力作《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画面里有老外滩教堂、灵桥、百梁桥、天封塔、天一阁等,绣法包括包金、盘金等十七八种金银彩绣传统技法。这幅作品用了他6个月时间。

  为了让非遗技艺代代相传,这几年,许谨伦还进行金银彩绣的传授教学,指导绣工和学徒。

  守正与创新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渔民号子作为海港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海上传统的劳动紧密相连,曾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声号子,连接了五湖四海,在急流暗滩之间,那是对自然的回答。

  郑满江是象山渔民号子的传承人,小时候渔村里有人喊号子,郑满江就跟着学,因为对渔民号子的爱好,张满江坚持了下来。

  起初,喊号子是“下海捕鱼的时候用的”。如今,渔民号子也慢慢从注重实用性转变为侧重艺术性,郑满江转而用渔民号子进行编曲创作。2023年,他把渔民号子编进《渔光曲》中,做一些歌曲上的创新结合,重新唱响古老民谣。

  坚守和奉献

  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奉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天然的热爱,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心怀的是对非遗传承的一份执念。

  每年,泥金彩漆非遗传承人黄才良都会前往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交流学习。1975年,黄才良正式拜宁海茶院张学笔为师,学习泥金彩漆。对于泥金彩漆的钟情,源自他孩提时对这些精美器物的向往——那些不起眼的泥巴,在匠人的巧手下,竟变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为进一步宣扬泥金彩漆艺术、传承地方文化,黄才良编写教材《泥金彩漆技艺(花鸟)实训精解》;还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合作,创办泥金彩漆工艺研修班。几年前,黄才良倾己所有打造了宁海东方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

  在传承与创新这件事情上,黄才良做到了极致。

  “我们手艺人在制作过程中是有思想、有温度的,非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如此珍贵。”黄才良表示,“宁波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这与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宁波晚报记者施代伟 袁先鸣 实习生胡静)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