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作为乡土文化的瑰宝,村歌是村民的直抒胸臆,是村落的时代回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营造浓厚的爱国爱家氛围,深化文化惠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等建设,增强广大市民对家乡美、家乡好和强村富 民路的认同感,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中国宁波网推出“人文乡村行·阿拉村歌唱起来”惠民活动,面向全市各乡村征集原创村歌,挖掘村歌背后的创作故事、乡土文化和悠悠乡愁,唱响宁波乡村“好声音”。
中国宁波网记者沈天舟 通讯员彭娜
“谁宛如水中央,薄暮浩渺,隔取一江,携连二岸青山?谁眺望近千年,抱山围水,笑傲风雨,轻弹几朝暗香?”
这句歌词的答案就体现在歌名中:《它山堰》。
这首主歌歌词仅130余字的村歌创作于2015年,歌曲满满的流行民谣风至今听来仍不过时,值得一提的是,该歌曲还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线。
它山堰。通讯员供图
今天,记者循着歌声探访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它山堰于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经历一千多年风雨洗礼仍屹立在鄞江之上,至今依然发挥着引水、泄洪、阻咸、蓄淡的功能。
在它山堰的辉煌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据传,修建过程中,有十位勇士不幸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它山堰
“它山堰是我们村最靓丽的名片,创作这首村歌,就是为了纪念王元暐和殉身的十兄弟,并发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筑堰精神。”它山堰村党总支书记胡红兵说,十兄弟的“传说”在当地早已家喻户晓,村歌中用华丽的词藻赞扬了他们的功绩:“十兄弟,你仗倚天剑,宏云依霞,呈百年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它山堰的建成不仅大大减少了鄞江流域的旱涝灾害,还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推手。如今,在它山堰上常能见到嬉水游玩的亲子家庭,前来健步、团建的人也不在少数。沿着它山堰西路漫步,桥头咖啡、俩老头咖啡、阿娥姐非遗糕团等“网红”店一家挨着一家,顾客络绎不绝。据粗略统计,去年该村游客数量突破40万人次。
村歌村舞表演
在它山堰上,村民邵玉兰即兴演唱了一段村歌,作为主唱之一,她对村歌的词曲早已熟稔于心。“我从村歌创作之初就开始演唱,至今已有九年了,对这首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邵玉兰说,作为鄞江镇唯一的村歌,《它山堰》的传唱度很高,“它山堰,攥起鄞江月,梅木青石,历千载流芳”的歌词深入人心。
村歌的传唱,不仅加深了村民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文艺队、腰鼓队、舞龙队、旗袍队……一支支村民自发组建的队伍相继出现。
舞龙队表演。沈天舟 摄
“文艺队有40余名成员,大家定期聚在一起排练村歌、小品、走书等节目。”邵玉兰说,村文化礼堂每周还举办两期“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课程,村民们参与的热情高涨。
在它山堰村,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和“十月十”都会举行庙会,这是当地最为盛大的物资及文化交流的盛宴,也为各支文艺队伍提供了亮相的舞台。目前,村里的文艺骨干们正抓紧排练,为“十月十”庙会做好准备。
去年“十月十”庙会盛况。沈天舟 摄
眼下,距离它山堰不远处的宁波水利文化广场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占地12377平方米的广场包含展馆、鄞江古镇游客中心等主体建筑,计划打造成为甬城首个融文化、观光、科考、生态、教育为一体的文化遗产项目。
“你虽然安静,却从容不迫,无需再加冕,我们的血脉将永远相传。”正如这曲民谣所唱,它山堰的筑堰精神正指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不断开拓创新,将这块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让《它山堰》的旋律回响在鄞江之上。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