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工作人员参观宁波市“‘168’救助+慈善”研究基地。
近日,宁波市“‘168’救助+慈善”研究基地正式成立,这是浙江首个“救助+慈善”研究基地,标志着宁波市在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与慈善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68”机制让“救助+慈善”更加有意义
自民政部印发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后,宁波市民政局联合宁波市慈善总会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提出了“‘168’救助+慈善”无缝衔接机制。该机制旨在通过政府部门与慈善力量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救助精准度和救助效率,解决当前社会救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为未来的社会救助工作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宁波市“‘168’救助+慈善”研究基地logo、标语。
“168”机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1”代表集成一个核心帮扶载体,即县镇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它起到了精准聚焦帮扶对象、有效集结慈善力量、贯通救助服务网络的三重作用。“6”代表建立6个工作运行机制,包括工作协作、信息互通、引导培育、专业服务、评价监督和激励扶持,通过这些机制实现有效运行。“8”代表推进8项特色“善扶工程”,涵盖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敬老、心理、心愿、综合方面,依托三级助联体在与群众最紧密相关的八大方面开展救助帮扶工作,推动救助需求与慈善资源精准对接。
“救助+慈善”帮扶“小窗口”发挥大作用
宁波市“‘168’救助+慈善”研究基地不仅是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深度融合的成果展示平台,更是一个融汇专家智库、救助服务队伍、慈善资源的研究与实践平台。
基地在整体设计与布局规划上,根据“168”的内涵意义、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合理分区。例如,Logo墙展示了基地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最外圈是基地名称;内环代表“‘168’救助+慈善”无缝衔接机制,双手汇聚力量将资源融汇起来托起“救助+慈善”;中间的水波纹体现了机制的动态性。体系墙展示了“168”机制的运行逻辑。互动区展示了宁波首创的社会救助“码上测”小程序,包含“救助测一测”“服务连连看”和“政策大家知”等模块,为困难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一地一品区则将宁波市十个区(县、市)本土的救助品牌进行展示,各地以“一地一品”原则为基础展开服务,更贴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
助浴师为余姚市梁弄镇高龄老人提供洗澡、按摩等护理服务。
宁波市“‘168’救助+慈善”研究基地的成立,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社会救助提供多方面支撑。浙江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政府部门与慈善力量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互衔接的综合救助大格局。
在成立仪式上,宁波市扬帆久久慈善基金会资本市场“阳光雨露”专项基金、宁波市合一慈善基金会、宁波市宁聚公益基金会及宁波市吉鑫慈善基金会共同揭晓了首批四个“救助+慈善”入驻项目,这些项目涵盖扶老、助学、助医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的资金与服务支持。
未来,基地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救助与慈善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凝聚“救助+慈善”大合力,持续培养高素质的救助与慈善工作队伍,不断提升救助帮扶的质量与效率,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汪宁静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