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当地特色产业,宁波助力凉山百姓致富增收。
东西部协作,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
甬凉情,越山海。2021年4月,按照党中央和浙江省委、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浙江宁波与四川凉山开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宁波10个区(县、市)结对凉山州11个县。3年多来,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对口协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累累硕果。截至去年底,宁波对口协作的凉山11个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220元,较2021年刚结对时增长了48.8%。
如今,又一批宁波赴凉山州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的挂职干部正式到岗。
高质量做好东西部协作工作,是中央赋予宁波的光荣使命,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具体行动。
甬凉两地将紧扣主题主线、聚焦大事要事、突出为民利民、深化交流交往,聚力巩固增收致富“好态势”、打牢长治久安“基础桩”、提升优质服务“覆盖面”、促进两地人民“心连心”,更好地推动宁波的产业、市场、开放优势与凉山资源、劳动力、发展潜力的优势深度融合,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实干先行,打造新时代东西部协作新标杆。
东西部协作让凉山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产业协作 政府不唱“独角戏”
秋天的大凉山,五彩斑斓中透着丰收的喜悦。
在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漫山遍野的百香果树已经挂果,金阳县百香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种苗育苗基地厂房建设热火朝天。
在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得到宁波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的脐橙种植基地,让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头两年种植脐橙每亩可得补助300元,挂果后有了收入,村里和农户分成三七开。”村民阿达牛色说,“金沙江河谷气候好,这里的脐橙很甜,不愁卖哩。”
产业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头戏。3年多来,宁波在凉山累计实施农业养殖、服装加工等产业项目228个,安排协作资金14.1亿元,其中产业资金占52%。
今年,随着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宁波实施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援助项目178个。其中,产业项目78个,投入资金3.2亿元,占协作资金总额的49.2%。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启动,其中“索玛农牧科技”黑苦荞(二期)、食用菌产业园等9个项目已完工。
产业协作,政府不唱“独角戏”。
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宁波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闻风而动。凉山凭借在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动员、引进宁波乃至东部地区的企业及其资本走进凉山、投资凉山。截至目前,已打造美姑县拉马产业园、金阳电商产业飞地等共建产业园区25个;引进创润新材料、亿联集团等148家企业落户凉山,实际到位资金107亿元,在高新材料、电子加工、高端服装等多个领域填补了凉山空白。
今年,宁波继续抓好产业园建设,协作共建产业园区23个。越西县云雾茶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盐源县和木里县菌菇产业园今年投用;金阳电商产业飞地实现首次分红。
更多的产业协作,从一条“链”着手。在凉山盐源县,苹果酒项目、苹果渣生物饲料项目、苹果树下养鹅项目串珠成链,已带动果农人均增收10%以上。“我们还在开发苹果猪项目,将有更好的‘钱景’。”宁波苹果渣生物饲料项目负责人丁玲说。
“宁波市场+凉山产品”“宁波总部+凉山基地”……跨越2500多公里山海,宁波用钒钛、稀土、苹果、苦荞等十大产业协同发展链条,为凉山经济注入新动能和新活力。
宁波加快打造凉山苹果全产业链。
从消费协作到乡村振兴 让凉山好物“飞”出大山
在今年国庆假期,盐源苹果、凉山牛肉频频出现在宁波百姓的餐桌上。自甬凉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越来越多的凉山好物“飞”出大山,“飞”向全国。
这些消费场景的背后,离不开东西部协作模式的持续上“新”——
“两地仓”不断向“新”。为了破解凉山产品运到东部市场损耗大、物流成本高的难题,宁波发明了“两地仓”,即在凉山设立“产地仓”,宁波设立“销售仓”。如今,凉山货物3天可达宁波,通过订单统筹、环节优化和政府补助,物流综合成本可降低一半。以建设全国消费帮扶重点城市为契机,宁波将持续升级打造“两地仓”、特色农产品体验店,融入凉山特色简餐、手工制作等多种元素,打造网红打卡地。通过与M6、三江超市等商超的对接,使当地的香猪、菌菇、苹果等农产品常态化供应宁波市场。
“共享消费”模式持续谋“新”。“共享核桃”“共享山羊”“共享黑猪”……宁波创新消费协作模式,以多平台直播带货、工会采购、参加展销会等形式,助力“凉货出山”;积极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利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销售旺季,依托农博会、特色年货节等展销平台,设立对口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专区,组织凉山企业来甬参展,全力拓展凉山农特产品销售市场。截至目前,已销售凉山农特产品26.3亿元,带动凉山45万余人实现增收,吸引近5.5万名宁波市民赴凉旅游,直接带动当地旅游收入超3.2亿元。
凉山乡村振兴模式向东求“新”。宁海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被“搬”到螺髻山下的普格县德育村,两侧民居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气息。
鄞州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经验,在盐源县公母山和苹果庄园旁的龙口河村落地推广,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这几年,宁波在凉山打造了20个乡村振兴点,涉及协作资金近2.5亿元。
东西部协作模式的“新”,还体现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上。
在美姑县巴普镇的里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45岁的马海妈妈边采香菇边说:“以前全家就靠老公打工挣钱,现在每月我也有两三千元收入了。”
3年多来,宁波创新劳务协作模式,带动凉山务工人员赴东部就业8.5万人次;打造了“木里消防员”“北越港运”等一批劳务协作品牌;援建帮扶车间78个,创设公益性岗位3000余个,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1.04万人次。
今年宁波将持续加大劳务协作力度——
组织30多支小分队携近300家企业赴四川等地开展劳务对接活动,新增帮助农村劳动力到结对省份就业39813人,其中脱贫人口4071人;
推进帮扶车间建设。选择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产业园区等援建、改造、提升帮扶车间6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951人,其中脱贫人口1016人。
今年以来,慈布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就为布拖县依撒社区群众提供了超200个就业岗位。
凉山彝族百姓跳起火把舞。
组团式帮扶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盐源县人民医院,17名宁波专家与60多名当地医务人员建立帮带关系,实行“科科对接”,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迅速提升了盐源县的医疗水平。医院先后完成了凉山州首例眼角膜移植手术等10余项新技术的应用。
教育影响长远,医疗迫在眉睫。
4年来,宁波组团帮扶凉山13所高中、10所医院,结对数量分别占全省的46%和77%,安排医疗教育帮扶项目197个、资金5.06亿元,累计援派医生、教师等专技人才966人,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今年,宁波持续加强人才交流,推进“组团式”帮扶。试点“银雁支教”,组织退休教师志愿者与凉山州学校结对,开展教育帮扶。开展中小学信息化远程培训,至今培训教师1千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对口帮扶的雷波、越西、盐源、木里、普格、金阳等地的中学毕业生今年大学本科上线人数明显增加。比如,木里县中学本科上线217人,较去年增加53人;普格县中学本科上线355人,较去年增加73人;金阳中学本科上线145人,较去年增加50人。
在卫生方面,宁波在凉山对口协作地区新开设疼痛、中医骨伤等多个特色门诊,启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PCCM)建设,推进120救护车“5G+智能信息化”建设,创建“上车即入院”服务模式,推动五大中心建设。
助力金阳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创伤、胸痛、卒中、腹痛等医疗中心;助力甘洛县人民医院建成卒中中心;在布拖县,助力开展白内障手术等新技术及适宜技术12项,助推首例国家级医疗专利成果成功转化落地布拖。
“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更离不开援派铁军的锻造。
“进驻凉山后,我们27名干部迅速进入角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推动甬凉东西部协作再谱新篇。”宁波赴凉山州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怡洲说,两个多月来,各帮扶县挂职常委第一时间深入一线基层调研,并于到任第一周内走遍所有在建项目。
倾力服务“国之大者”,宁波与凉山,正携手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冯瑄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