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平
11月3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做客宁波博物院,带来《井头山贝丘遗址:实证宁波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地》主题讲座。
从井头山遗址的发掘过程、意义,到其在中国海岸贝丘遗址中的地位、影响,孙国平结合历史地理观念,分享了他对“古宁波湾”的最新研究心得。
本次讲座是宁波博物院配合“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推出“海陆丝路那些事”文化知识系列讲座的首讲。该系列讲座计划邀请18位学者,针对展览内容,从线上线下展开不同角度的分享。
宁波的历史轴线还有望延伸
“入乡随俗”“因地制宜”“风水轮流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座伊始,孙国平用通俗的语言导入,引人走进8000年前的世界。
“无论古今,环境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极端重要。地处北纬30度,位于中国陆海交接、南北过渡地带‘十字交叉点’的宁波,气候、地理等多方面条件对古人来说,都是一块理想的生活区域。”
孙国平说:“从距今8000多年的井头山时期,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早期,是宁波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最具优势的时期。从当时的全国沿海范围来看,也是环境最优越、最适合先民生存开拓发展的区域,所以这里成为史前海洋文明起源最早、传承最丰富、最清晰的区域,并不令人意外。”
当时的井头山先民是一群以海为生的海岸渔民,他们是“古宁波湾”生态环境鼎盛期的“弄潮儿”。但在孙国平看来,“理论上,他们肯定还不是这一浙江或宁波沿海区域最早的渔民”。
结合距今一万年前的地理环境、海平面高度(距今一万年前左右,海平面比现再低40米到50米),孙国平认为,随着考古工作向东海大陆架下延伸,“宁波地下埋藏可能会超过我们以往的想象”,9000年前、一万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的村落遗址,也可能在将来的考古工作中被发现。
飞鸟,在“东方的东方”
孙国平将“古宁波湾”所在的区域称为“东方的东方”——中国是世界的“东方”,宁波又在中国的“东方”。
“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发现取得的轰动效果,不亚于现在的三星堆。”孙国平说,直到现在,河姆渡人用榫卯技术建造了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一纪录也没有被打破。他们创造的陶器、石玉、骨角牙等丰富的原始艺术遗存,展示出七千年前的沿海地区先民先进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说明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还初步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意识。
在展厅现场,孙国平向记者介绍,借展自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双鸟朝阳”象牙雕刻蝶形器,是河姆渡遗址出土最著名的一件文物。“它是身份地位的标志,上方的几个圆孔,应当是穿绳用,大概率是氏族首领挂在胸口的”。
“双鸟朝阳”蝶形器。
上面的“太阳”“飞鸟”,是先民在自然界里最崇拜的两种对象,孙国平说,也有人将“鸟”理解成人与天(太阳)交往的信使,两者刻在同一个图像上,充分反映早期信仰。
这件文物平时在浙江省博物馆的主展厅展示,极少出借,这次回到宁波“娘家”,机会十分难得,所以也占据了展厅第一板块的“C位”。
井头山先民吃海鲜或也“蘸料”
在讲座中以及展厅现场,孙国平还重点介绍了一件文物——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一件独木舟模型,他称之为最早的“船模”。
独木舟模型。
“这件模型是在田螺山遗址加工独木舟作坊的附近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应该是田螺山人为加工大型独木舟而定制的一件‘小样’,尽管只有35厘米长,看起来很小,却保存得非常完整,造型科学,尖头方尾、两头微翘,非常适合水动力环境。”他说。
孙国平说,这件船模反映河姆渡文化区先民对造船技术、水上航行技术的掌握,说明他们对“古宁波湾”和沿海地区环境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这次展览叫‘东方的起点’,这件船模可以说也是反映宁波早期‘海丝’文化的一件文物。”
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
在讲座后的问答环节,孙国平还收获了许多“小观众”的精彩提问——
“井头山的牡蛎好不好吃?”
“当时海鲜怎么吃,是烤着吃、红烧还是清蒸?”
“井头山人吃海鲜蘸酱料吗?”
孙国平在忍俊不禁的同时耐心回答——
“井头山人烹饪海鲜非常简单,一般就是水煮一下。”
“据我们发现,井头山遗址是有做香料的植物遗存的,也有一些小碟子出土,推测可能是蘸料,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据了解,展览期间,来自广州、泉州等其他城市的学者专家也将带来分享讲座。
记者顾嘉懿 黄银凤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