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使用智能回收箱投放垃圾
中国宁波网记者 余建文
每天晚饭后,鄞州区下应街道海创社区的社工徐科奇把家里的垃圾分好后,拿到就近的垃圾归集点投放。随后,他骑上电动自行车,将社区里的20个投放点逐个巡查一遍,与桶边督导员交流分类投放情况。“一圈跑下来要近半小时,已成了习惯。”徐科奇说,现在绝大多数居民懂得准确分类,“偶尔有个别人没按规范分好,我们会去‘搭把手’,顺便提醒下”。
海创社区是个拥有6000多户、2.2万余名居民的大型社区,自2018年起推广实施垃圾分类。今年34岁的徐科奇既是社工,也是社区居民,六年来亲历了社区垃圾分类从撤桶并点、定时定投到智能化回收的变化,“垃圾越分越细,与之相伴的,是居民文明素质的一步步提升。”徐科奇深有感触地说。
“小小楼长”推动社区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好处不言而喻,但要居民每天自觉去做,养成习惯,的确不容易。”徐科奇说,社区发动辖区幼儿园、小学,以“小手拉大手”方式,通过孩子发动、督促家长自觉实行垃圾分类。50多名“小小楼长”,每个月定期上门帮助回收过期药品、化妆品等有害垃圾,每个人同时也是分类的小宣传员。
“发动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徐科奇说,孩子们很负责,带着家长参加桶边督导、循环市集等服务活动,最后整个社区2000余名志愿者陆续加入进来,把垃圾分类变成了一项创建文明社区的全民活动。一些居民,刚开始有抵触情绪,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认识有了转变,也成为了垃圾分类的志愿者,甚至桶边督导员,“身份一转换,观念就变了,协力推动文明创建”。
志愿者为垃圾分类桶边督导人员进行手部护理
在社区的回收中心,每天一大早便有几位老人等着开门,来投送已分类好的空瓶子、旧报纸等废旧物资。居民曹阿婆说,回收中心会自动称重、自动结算,分得越细卖得价钱就越高,“家里垃圾有了去处,我们又得了实惠,好事!”
智能化回收,让居民从垃圾分类中直接受益。海创社区还创新推出“海创市集”微信小程序,居民将家中的闲置物品放在平台上交换,让旧物焕发新价值,至今交换量已有3000多件。
“垃圾分类、旧物循环,都在一点一滴地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也把海创社区打造成为一个分类样板。”徐科奇说,大家习惯了“分一分”,现在垃圾产生量明显减少,乱丢垃圾现象基本绝迹,大家更自觉地维护社区环境洁美,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记者手记:
和谐宜居的环境,是城市文明的底色。垃圾分类,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重在养成,贵在落实,成在治理。
其中,建立完善的公众教育宣传体系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保障,也是文明新风的体现。“垃圾分一分,生活更美丽。”如今,遍布城乡的垃圾分类工作者和志愿者,成为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从德治普及到法治管理、智治赋能,宁波垃圾分类实现了“三大跨越”。现在,随着全品类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箱的大面积推广落地,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加速“两网融合”,逐“绿”向“智”,让垃圾分类变得更便利,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也让“新时尚”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常态”。
绿色引领,多元共治,共享文明。
相关新闻: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