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云石会传奇》校注本首发 这是一部宁波版的“石头记”
2025-01-16 15:5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顾嘉懿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明清传奇中,有一篇《云石会传奇》,为现存唯一敷演宁波城市故事的古代戏曲。

近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萍受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所托,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康熙刻本《新刻出像传奇云石会》为底本,对这部古本戏曲进行了点校注释。

1月15日下午,“文人幻笔,妙有千钧——《云石会传奇》校注本新书发布”活动在月湖畔举行,使古代传奇“重光”并写下续篇。

张萍在发布会现场。

宁波版“石头记”

在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看来,《云石会传奇》堪称一部宁波版的“石头记”。

故事围绕一块曾经矗立在宁波月湖边的奇石展开。这块石头不高,却吞吐天地。每当阴雨,石上云气舒卷,故有“云石”之名。

在古人看来,这块小石的存在,弥补了宁波城有水无山的遗憾,使城市的自然景观有了人文之境。

校注本书影。

关于云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宁波人余寅所著《省心录》(书已散佚),明嘉靖《宁波府志》对云石亦有提及,但只是粗笔。

到了清顺治庚寅年(1650)冬天,情况大不相同。“宁波的官员、文人,有策划、有准备地对这块石头进行了一次集体‘炒作’。”张如安比喻。

当年,云石已被遗忘多年,宁波府官员乔钵偶然听朋友闻性道说起,着意寻访。他一边为云石洗石筑亭,一边召集陆宝、周昌晋、董守谕、周容等一众甬上名士,在云石旁的宝云寺雅集赋诗,成就了一次类似兰亭雅集的文化盛事。

《宁郡地舆图》里的宝云寺。

乔钵邀请闻性道为云石作一部传奇,闻性道将此事交给了好友包燮。包燮是甬东包氏后人,少工诗,兼善琴,能度曲。

他从早期文献“佛化哑女、杜生冤案”的故事中获得灵感,编写了一个落魄才子杜言与才女影云因续诗而成冤案,最后情归空幻的故事。

康熙刻本封面。

《云石会传奇》完成后,乔钵大喜,称其是“文人幻笔,妙有千钧”,命优伶排练演出。1651年秋天,《云石会》正式上演。

消失的云石

校注者张萍将云石雅集形容为“一群人的social(社交),一个人的solo(独唱)”。这一个人便是包燮。

包燮在这部作品里,融入了大量的宁波人文典故、景观风物、社会百态,创作了一部为城市“定制”的文学作品。据学者研究,也是现存唯一一部专为宁波城市而作的古代戏曲作品。其中对《邯郸记》等戏文的征引,还可以看到汤显祖“临川四梦”所开启的“情”旨,对清初戏曲创作的持续影响。

刻本插图中的“云石”。

张如安点评说,《云石会传奇》牵今拉古,结构巧妙,词藻典雅,且以宁波人演宁波事,殊为难得。

长期以来,这部传奇以孤本行世,弥足珍贵。国家图书馆藏本中还有24幅插图,对云石进行描绘还原。

张如安还提到,在这部作品中,剧作家借平生痴好“拜石”的米芾之口,为云石塑造了神奇的缘起,称它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时,因思凡而被贬到四明城的一片美石。这一从“顽石”中获取的写作灵感,比曹雪芹的《石头记》还早百年左右。

沧海浮沉,自顺治年间这场盛事之后,云石又湮没。约在乾隆庚子年(1780),云石再次重见天日。民国时,云石还是宁波城内十景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云石也许尚在。据载,当时“(宝云)寺前有云石池,池中有云石露出水面,时人认为是宝石,池畔还建有一亭名‘云石亭’。”

然而今天,曾经的云影灵石已不知所踪,370多年前的云石盛事也被淡忘,只留下“云石街”的名字令人怀想。

《云石》薛广陈/绘

古本“重光”提上日程

在校注古本的同时,张萍还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搜集整理的资料悉数纳入校注本中,为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城市人文提供了更多信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在序言中说,让这场云石盛事及其间的人物、诗文完整呈现,让曾经凝结在宁波山水之间的文化观念重辉,对宁波文脉的发掘、绵延与弘扬,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在张如安看来,这部传奇还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内容,比如宁波府官员乔钵当年为什么要组织这场盛事?

清顺治八年(1651)春,正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是抗清斗争历时最久、斗争最烈、参与士人最多的地区之一。

云石雅集的参与者闻性道、包燮、陆宝、周昌晋、周昌时、董守谕、周容,皆为有民族气节的遗民代表。江山易主,故国安在?《云石会传奇》中,也曾隐晦道出遗民的亡国之痛:“乱轰轰胡马儿杀过,尽头遍愁烟毒霾。单留这明月绛台,须有日愁云解,毒雾埋,大地山河改。”

“乔钵组织这场活动,其实是对民心的收拢,告诉他们,清朝统治者、政府官员,也关心文化、懂得诗歌,和他们一样,有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张如安说。

“肉芝先生”就是乔钵自号。

而在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友燕玲看来,月湖不妨打造“云石小剧场”让古本活化,《云石会》可以改编成弹词改成戏曲,用实景演绎,让传奇“可看见”。

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斯玉梅表示,“相信《云石会传奇》校注本的问世,便如‘千秋烟水泊前,忽缀苍山一点’,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月湖,关注宁波文化,和重现人间的《云石会传奇》一样,千年月湖也必将焕发勃勃生机。”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云石会传奇》校注本首发 这是一部宁波版的“石头记”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1-16 15:58:00

中国宁波网记者顾嘉懿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明清传奇中,有一篇《云石会传奇》,为现存唯一敷演宁波城市故事的古代戏曲。

近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萍受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所托,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康熙刻本《新刻出像传奇云石会》为底本,对这部古本戏曲进行了点校注释。

1月15日下午,“文人幻笔,妙有千钧——《云石会传奇》校注本新书发布”活动在月湖畔举行,使古代传奇“重光”并写下续篇。

张萍在发布会现场。

宁波版“石头记”

在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看来,《云石会传奇》堪称一部宁波版的“石头记”。

故事围绕一块曾经矗立在宁波月湖边的奇石展开。这块石头不高,却吞吐天地。每当阴雨,石上云气舒卷,故有“云石”之名。

在古人看来,这块小石的存在,弥补了宁波城有水无山的遗憾,使城市的自然景观有了人文之境。

校注本书影。

关于云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宁波人余寅所著《省心录》(书已散佚),明嘉靖《宁波府志》对云石亦有提及,但只是粗笔。

到了清顺治庚寅年(1650)冬天,情况大不相同。“宁波的官员、文人,有策划、有准备地对这块石头进行了一次集体‘炒作’。”张如安比喻。

当年,云石已被遗忘多年,宁波府官员乔钵偶然听朋友闻性道说起,着意寻访。他一边为云石洗石筑亭,一边召集陆宝、周昌晋、董守谕、周容等一众甬上名士,在云石旁的宝云寺雅集赋诗,成就了一次类似兰亭雅集的文化盛事。

《宁郡地舆图》里的宝云寺。

乔钵邀请闻性道为云石作一部传奇,闻性道将此事交给了好友包燮。包燮是甬东包氏后人,少工诗,兼善琴,能度曲。

他从早期文献“佛化哑女、杜生冤案”的故事中获得灵感,编写了一个落魄才子杜言与才女影云因续诗而成冤案,最后情归空幻的故事。

康熙刻本封面。

《云石会传奇》完成后,乔钵大喜,称其是“文人幻笔,妙有千钧”,命优伶排练演出。1651年秋天,《云石会》正式上演。

消失的云石

校注者张萍将云石雅集形容为“一群人的social(社交),一个人的solo(独唱)”。这一个人便是包燮。

包燮在这部作品里,融入了大量的宁波人文典故、景观风物、社会百态,创作了一部为城市“定制”的文学作品。据学者研究,也是现存唯一一部专为宁波城市而作的古代戏曲作品。其中对《邯郸记》等戏文的征引,还可以看到汤显祖“临川四梦”所开启的“情”旨,对清初戏曲创作的持续影响。

刻本插图中的“云石”。

张如安点评说,《云石会传奇》牵今拉古,结构巧妙,词藻典雅,且以宁波人演宁波事,殊为难得。

长期以来,这部传奇以孤本行世,弥足珍贵。国家图书馆藏本中还有24幅插图,对云石进行描绘还原。

张如安还提到,在这部作品中,剧作家借平生痴好“拜石”的米芾之口,为云石塑造了神奇的缘起,称它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时,因思凡而被贬到四明城的一片美石。这一从“顽石”中获取的写作灵感,比曹雪芹的《石头记》还早百年左右。

沧海浮沉,自顺治年间这场盛事之后,云石又湮没。约在乾隆庚子年(1780),云石再次重见天日。民国时,云石还是宁波城内十景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云石也许尚在。据载,当时“(宝云)寺前有云石池,池中有云石露出水面,时人认为是宝石,池畔还建有一亭名‘云石亭’。”

然而今天,曾经的云影灵石已不知所踪,370多年前的云石盛事也被淡忘,只留下“云石街”的名字令人怀想。

《云石》薛广陈/绘

古本“重光”提上日程

在校注古本的同时,张萍还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搜集整理的资料悉数纳入校注本中,为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城市人文提供了更多信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在序言中说,让这场云石盛事及其间的人物、诗文完整呈现,让曾经凝结在宁波山水之间的文化观念重辉,对宁波文脉的发掘、绵延与弘扬,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在张如安看来,这部传奇还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内容,比如宁波府官员乔钵当年为什么要组织这场盛事?

清顺治八年(1651)春,正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是抗清斗争历时最久、斗争最烈、参与士人最多的地区之一。

云石雅集的参与者闻性道、包燮、陆宝、周昌晋、周昌时、董守谕、周容,皆为有民族气节的遗民代表。江山易主,故国安在?《云石会传奇》中,也曾隐晦道出遗民的亡国之痛:“乱轰轰胡马儿杀过,尽头遍愁烟毒霾。单留这明月绛台,须有日愁云解,毒雾埋,大地山河改。”

“乔钵组织这场活动,其实是对民心的收拢,告诉他们,清朝统治者、政府官员,也关心文化、懂得诗歌,和他们一样,有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张如安说。

“肉芝先生”就是乔钵自号。

而在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友燕玲看来,月湖不妨打造“云石小剧场”让古本活化,《云石会》可以改编成弹词改成戏曲,用实景演绎,让传奇“可看见”。

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斯玉梅表示,“相信《云石会传奇》校注本的问世,便如‘千秋烟水泊前,忽缀苍山一点’,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月湖,关注宁波文化,和重现人间的《云石会传奇》一样,千年月湖也必将焕发勃勃生机。”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