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大的岁时节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标志着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春节,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所共享,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
祖籍宁波的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在关于春节申遗知情同意证明书中深情地说:“我的祖祖辈辈一直把春节当作一年一度最重要、最期待、最美好的节日。”冯先生的这一春节人生体验,将宁波的春节民俗深深地烙印在申遗的证明上,凸显了宁波年俗的代表性、标志性。
春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伟大文化创造。我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先民十分注重时节传统,根据天体运行和气象更替,共同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农耕社会以农业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为一岁,而春节往往在二十四节气的首个节点“立春”前后,显而易见,春节是自然节律与人文思想紧密结合的产物。
春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国的上古时期,夏代确立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古人认为,春回大地,一元复始,就是一个周期,故演绎为民俗意义上的“春节”。殷商甲骨文中的“年”字,是象形文字,表示穗长根深的果实丰收形象,因此,“年”的最初含义是谷物熟了。至周代,“年”又成为岁的标记,所以“年”又是岁时节气的时间单位。

春节舞龙(吴立高/摄)
宁波春节的文化内涵
文化范畴里的春节,具有深厚而丰富的内涵。
春节是享丰收过大年的节日。宁波本地从农历十二月初起,开始碾谷酿酒、磨米做年糕、杀鸡宰猪,还有“裁新衣,熬冻米糖,煮腊八粥,下汤果,炒年糕”等。
这些饮食文化寓意深刻。如宁波的腊八粥,包含了稻米、红豆、花生、莲子、桂圆等多种食材,喜庆五谷丰登;吃汤圆表示家庭团圆,亲情凝聚;吃年糕祈盼“年年高”(糕,谐音“高”),宁波有民谚“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如意”,表示福气多多,大吉大利。尽情享用农耕丰收成果,是年俗节庆特有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享天伦访亲友的节日。宁波人历来重视家庭观念,推崇家庭和睦。在古代,远在外地仕官、经商的人,会扬鞭策马、乘舟涉水回乡过大年。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的情结深深镌刻在宁波人的心坎里。分压岁钱、吃年夜饭、拜贺新岁,洋溢着和乐美好的亲情氛围,充分体现了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从家庭肇始,延伸到宗亲邻里,走亲访邻,拜岁贺年,和谐团结。这就是宁波年俗特殊情感的文化蕴涵。
春节是敬畏自然、感恩先祖、祈祷来年丰收的节日。在洪荒时代,人们无力战胜天灾地害,于是祈求上苍保佑、祖上荫庇,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宁波一带,民间用新米做成饭,酿好酒,再用猪、鸡、鱼、年糕等感念大自然的恩赐,缅怀先辈功德与养育之恩,希望新年农事丰收,家事平安。这是传统年俗的精神寄托,也是民间“天人合一”朴素信仰的文化追求。
宁波春节的文化创造,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行为动态民俗中。宁波历来有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的习俗,渲染春节气氛,祈求吉祥平安。如贴春联源于挂桃符驱邪却疾的民俗,故曾任鄞县知县的北宋王安石有诗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民间挂年画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祈福禳灾、欢乐喜庆和装饰美化的节日风俗。宁波民间贴的年画内容有吉庆有余、龙凤呈祥、福禄寿等。新春放爆竹,起源于原始民间信仰,驱邪祈福。宁波还盛行除夕夜关门炮、正月初一开门炮等,送走烦心事,迎来喜洋洋。新年还有舞龙赛龙舟活动,宁波沿海和海岛上有挂鱼灯、跳鱼灯舞等习俗。城乡各地普遍挂大红灯笼和“中国结”,祈盼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平安。
这些民俗活动,凸显了春节的社会功能,增强了人们乐观向上的幸福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通过节日活动,放松身心,宣泄情感,也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良好调剂。所以,冯骥才先生说:“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结的加深,也是民族亲和力的自我加强。”

冯骥才《过年书》
多姿多彩的宁波年俗
宁波人过年的情绪特别浓烈,也讲究赶早。宁波人认为“冬藏”意味着一年四季农耕的结束,过年习俗最早在冬至就启动了。宁波老话说,“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倌也谢年”。冬至日要?大头菜年糕、煮番薯汤果、吃汤团。
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四季分明,山海物产丰盛,宜人宜居。人们生活富足、文化富有,因此旧时宁波过年的程式,非常全面系统。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煮腊八粥,再经祭灶、除夕、春节、元宵节,至正月十八落灯止,时长二十多天。
除夕,是宁波人忙碌而隆重的日子,家家户户要杀鸡、宰猪羊等敬祖先,洒扫庭院,贴春联年画,挂灯笼,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至现代,演变为一家团聚,说说笑笑聊天、喝茶,或围坐看春节联欢晚会。睡前,长辈向晚辈分压岁钱。清代宁波人钱沃臣在《压岁钱》诗注中说:“俗以五色线串青铜钱,排结花样,送给儿童压胜,名为压岁钱。”送的钱币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富贵双全”“开卷有益”等字。余姚一带称“顺佑铜钿”,顾名思义是祈福辟邪、佑护平安的吉祥物。
除夕日还有乞讨的“佯扫地”上门,手持扫把,装作扫地,把一年晦气扫光,把吉利引进。还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刷格’一扫帚,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正月初一,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宁波童谣唱:“正月正,新新衣裳穿上身。”新年要放开门炮,寓意新年大吉。一般放三个,为防不响,还要预备一个。宁波话“当备炮”典出于此。
早上家家户户吃汤果,用素食。旧时正月初一家里日用器物要“休息”一天,不洗衣,不扫地,不杀牲,不打骂人,不讲不吉利话。早饭后,在中堂或去祠堂“拜岁”,还有父辈带男孩去附近拜“庙岁”,如东钱湖岳飞庙、王安石庙及它山堰王元暐庙等,教育后辈,敬重先贤。
正月初一如遇立春,称“重春”。立春日,官府要祭祀,举行试耕仪式,以示劝农。雇“春官”跟在县官后,手持青铜小牛,口唱春调:“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分发《春牛图》,其实就是农事年历,配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及潮涨潮落时辰,预示当年农事忙闲。百姓家做春饼、包春卷、饮春酒,俗称“接春”,祈求好收成。
初二至初八迟至十五,开始出门走亲访友,也称“拜岁”。先近亲后远戚,少拜长,款待亲友,吃“岁饭”,喝“岁酒”。
正月十三夜起,村落、街巷挂灯笼,此谓“上灯”。
正月十四夜,宁波孩子要手持竹制响夹,提着灯,在阴沟墙角“照蛇虫”,驱毒除邪。农家在田头点燃野草除虫害,“烧火龙”,将岁时节俗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宁海前童正月十四开始闹元宵,举行盛大的抬阁巡游。这一民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正月十五闹元宵,因为是一年中最早一次的月圆日,也称“上元节”。宁波民谣唱:“正月十五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宁波彩灯富有海洋文化特色,如鄞州的龙灯、北仑的虾灯、象山的大黄鱼灯等。
旧时月湖一带盛行看灯会,男女青年借机相亲择偶,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民间故事《牡丹灯记》。
正月十五夜吃汤团,全家再度团聚,因为过了十五就要上工或外出经商做生意了。至十八“落灯”,正月年节基本结束。
宁波年俗,把生活理想化,也把理想生活化,是中国传统春节的典型样本。

宁海湾鱼灯节(吴立高/摄)
守正创新
繁荣春节文化
春节文化之所以能有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如今还深深影响世界,得归功于它的主题:顺应民心,合乎自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智慧结晶。
人们庆贺丰收,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吉祥,体现了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岁时节律、生活规律和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敬畏自然,感恩先祖,团聚团圆,睦亲友邻,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慎终追远、敬老爱幼的精神追求。在春节文化中,洋溢着团结和谐的亲情气氛,蕴含着美好的生活理想、高尚的生活准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正是中国春节的文化正气、文化自信、文化魅力,也是我们在新时代需要坚守、坚定、坚持的“精气神”。
春节文化守正创新,要形神兼备。腊八节、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是春节文化的“形”,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节日形态,至今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必须赓续传统。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文化更须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如书法家送春联进乡村,剪纸、农民画进社区,艺术展览进公共场所,非遗展示进商区、景区等;又如农村的“村晚”、村歌大赛、社区体育竞技和民间绝活串演联演等。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让人们在春节放慢脚步,放松身心,放开情怀;沟通邻里,交流情感,凝心聚人,团结友爱,活跃社交。
春节文化守正创新,要解放思想,破除束缚。老祖宗传下来的春节民俗,经历了漫长的披沙沥金,许多是聪慧才智的结晶,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要爱护自然,崇尚科学,感恩先辈创造,厚待文化遗产,服务人民大众。尊重良俗,就是尊重历史文化,尊重人民的创造,“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春节文化守正创新,要守住春节的“精气神”,守住优秀传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喜庆、祥和、欢
乐、友爱是春节永恒的主题,弘扬春节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移风易俗,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如压岁钱,原是长辈赠给晚辈的,范围仅限家里人。当代人将其转化为经济功能,奢侈摆阔,就背离了原义。
春节文化守正创新,要走出国门,融合世界。春节文化千姿百态,如饮食文化、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而且获得世界各国人们的青睐。宁波近年来“龙舞出国”“龙舟出海”,还有多种民间艺术传送泰国、保加利亚等国,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这些以春节文化为特征的国际交流合作,分享了民族特色文化,彰显出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与异国风情相融合,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增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也助推了经济发展与科技合作。
春临佳节庆,山河气象新。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到宁波来欢度新春,尽享美食美景,共叙友好情谊。
火红的中国结挂起来,喜庆的锣鼓响起来,龙腾狮跃舞起来……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将喜迎具有世界意义的节日。(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周静书/文)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