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向海而进 向新而行 宁波用“最大优势”服务战略支点
2025-03-28 06:4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繁忙的宁波舟山港。(汤健凯 摄)

  当全球最大港的年货物吞吐量定格在13.77亿吨,当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拔节生长,当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2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东海之滨的宁波,完成了一场从“地理枢纽”到“开放策源”的骐骥一跃。

  这是一项勇担使命的踏实践行: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

  这是一场发展范式的系统重构:压铸模具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其中,北仑区连续8年位居全国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销售额单区第一。

  这座视开放为最大优势的千年港城,这座被“硬核”与“活力”定义的现代化城市,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以“硬核实力”标注开放新高度。

  一‌

  5年前,宁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这绝非简单的自我期许。

  宁波之特,在于以全球视野重构港口基因,用制度创新激活民营经济。

  从穿山港区与梅山港区“双星闪耀”,成就全球唯一拥有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到海铁联运线路逾100条,触达全国16省67市,外贸箱量全国第一;从贝发集团联动3000家中小企业“一支笔闯全球”,到灵峰工业社区党建链串起78家企业协同创新,再到携手舟山获批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座城市始终在探索服务大局的发展密码。

  比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易跨保”“港航服务保”“服惠保”三个具有鲜明宁波特色的创新产品。截至去年底,“易跨保”累计承保金额达到25亿美元,“港航服务保”累计承保金额逾2.8亿美元;“服惠保”自去年推出以来,已为全市46家小微服贸企业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预计全年承保规模超过4000万美元。这些创新成果有效助力宁波跨境电商产业、港航服务业和小微服贸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印证发展雄心:去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930万箱,较2020年增长37%;22家宁波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数量创历史新高。2020年至2024年,中国信保宁波分公司服务支持外贸企业数由5700家增长至9400家,支持小微企业出口规模从41.2亿美元增长至101.4亿美元,增幅达146.1%。

  但更深层次的战略价值,藏在宁波舟山港—威廉港“中欧快航”的点对点航路优化里,藏在梅山港区全流程无人化散货作业中,藏在旭升集团24.2%的能效提升中,更藏在甬强科技介质损耗万分之一的技术突破上……

  这些看似孤立的数据,共同拼出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坐标。

  二‌

  面朝大海,宁波舟山港北二集司以“智慧”“绿色”“服务”为关键词,交出了闪亮答卷:

  在这里,“智能化”让“老码头”迸发新活力: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推动智能闸口迈入4.0时代,智慧资产管理系统加速推进码头设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堆区智能控流、车路协同等技术让智能设备作业流程更顺畅。

  在这里,“绿动力”澎湃强劲:新型能源从“末端”推动港区流动机械零碳排放,全国首个船岸协同开展的移动式岸电箱接电模式在此落地,码头全域生产安全能源管控系统、智能充电调度系统等“绿智”科技为港口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在这里,“精品服务”托起速度和温度:挖潜优效,以248.23自然箱/小时的船时效率刷新“中谷南昌”轮国内作业效率纪录……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5年,亦是制度型开放的破壁之年。

  搭建冷链数智监管平台,通关时效提速20%;创新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模式,年减少固废8000吨。26项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广的背后,是138项改革举措的持续攻坚。

  改革聚焦深层痛点:针对中小企业“出海难”,创建“数字化生态平台+海外仓”双驱动模式;破解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困局,构建铁矿石、原油等六大交易中心,5年实现销售额破2万亿元……

  这些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让宁波成为“创新高地”。

  三‌

  在北仑工业社区的一角,全球最大的250吨一体化压铸模具正在下线。

  臻至机械董事长张群峰说,5年前外企断言“中国人造不出的产品”,如今已装进国内外头部新能源主机厂生产线。

  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案例,在宁波民营经济领域变得越来越多:君灵模具投入逾6000万元,将团队创新点从单模具开发变为全链布局,打造全国首个中小批量交付平台,助力150款产品轻量化革新。

  数字革命重构产业基因:获评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建成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国内首个石化行业大模型落地。

  当“90后”企业家王恒用毫米级精度打造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当唐彦春博士团队攻克高频高速覆铜板“卡脖子”技术,这座城市正以“极限制造”参与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宁波面临更深层叩问:

  当全球航运规则加速重构,宁波能否以“港口+数字”双轮驱动制定新标准?

  当新兴产业赛道激烈竞逐,宁波能否让“甬字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队伍持续壮大?

  答案藏在持续深化的改革逻辑中——从海铁联运“一单制”改革到跨境数据流动试点,从东方电缆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到北航新材料创制中心……每一项突破都在拓展发展的边界。

  对此,这座城市有着清醒认知:真正的战略价值,不在数据的一时领跑,而在为国家探索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从全球第一大港的汽笛声中,我们听见中国开放的坚定足音;从宁波企业车间的精密运转里,我们触摸到制造强国的铿锵脉搏……亦足以让奋进者的足迹化作永恒坐标。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单玉紫枫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向海而进 向新而行 宁波用“最大优势”服务战略支点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3-28 06:44:00

繁忙的宁波舟山港。(汤健凯 摄)

  当全球最大港的年货物吞吐量定格在13.77亿吨,当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拔节生长,当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2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东海之滨的宁波,完成了一场从“地理枢纽”到“开放策源”的骐骥一跃。

  这是一项勇担使命的踏实践行: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

  这是一场发展范式的系统重构:压铸模具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其中,北仑区连续8年位居全国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销售额单区第一。

  这座视开放为最大优势的千年港城,这座被“硬核”与“活力”定义的现代化城市,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以“硬核实力”标注开放新高度。

  一‌

  5年前,宁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这绝非简单的自我期许。

  宁波之特,在于以全球视野重构港口基因,用制度创新激活民营经济。

  从穿山港区与梅山港区“双星闪耀”,成就全球唯一拥有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到海铁联运线路逾100条,触达全国16省67市,外贸箱量全国第一;从贝发集团联动3000家中小企业“一支笔闯全球”,到灵峰工业社区党建链串起78家企业协同创新,再到携手舟山获批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座城市始终在探索服务大局的发展密码。

  比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易跨保”“港航服务保”“服惠保”三个具有鲜明宁波特色的创新产品。截至去年底,“易跨保”累计承保金额达到25亿美元,“港航服务保”累计承保金额逾2.8亿美元;“服惠保”自去年推出以来,已为全市46家小微服贸企业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预计全年承保规模超过4000万美元。这些创新成果有效助力宁波跨境电商产业、港航服务业和小微服贸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印证发展雄心:去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930万箱,较2020年增长37%;22家宁波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数量创历史新高。2020年至2024年,中国信保宁波分公司服务支持外贸企业数由5700家增长至9400家,支持小微企业出口规模从41.2亿美元增长至101.4亿美元,增幅达146.1%。

  但更深层次的战略价值,藏在宁波舟山港—威廉港“中欧快航”的点对点航路优化里,藏在梅山港区全流程无人化散货作业中,藏在旭升集团24.2%的能效提升中,更藏在甬强科技介质损耗万分之一的技术突破上……

  这些看似孤立的数据,共同拼出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坐标。

  二‌

  面朝大海,宁波舟山港北二集司以“智慧”“绿色”“服务”为关键词,交出了闪亮答卷:

  在这里,“智能化”让“老码头”迸发新活力: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推动智能闸口迈入4.0时代,智慧资产管理系统加速推进码头设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堆区智能控流、车路协同等技术让智能设备作业流程更顺畅。

  在这里,“绿动力”澎湃强劲:新型能源从“末端”推动港区流动机械零碳排放,全国首个船岸协同开展的移动式岸电箱接电模式在此落地,码头全域生产安全能源管控系统、智能充电调度系统等“绿智”科技为港口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在这里,“精品服务”托起速度和温度:挖潜优效,以248.23自然箱/小时的船时效率刷新“中谷南昌”轮国内作业效率纪录……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5年,亦是制度型开放的破壁之年。

  搭建冷链数智监管平台,通关时效提速20%;创新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模式,年减少固废8000吨。26项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广的背后,是138项改革举措的持续攻坚。

  改革聚焦深层痛点:针对中小企业“出海难”,创建“数字化生态平台+海外仓”双驱动模式;破解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困局,构建铁矿石、原油等六大交易中心,5年实现销售额破2万亿元……

  这些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让宁波成为“创新高地”。

  三‌

  在北仑工业社区的一角,全球最大的250吨一体化压铸模具正在下线。

  臻至机械董事长张群峰说,5年前外企断言“中国人造不出的产品”,如今已装进国内外头部新能源主机厂生产线。

  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案例,在宁波民营经济领域变得越来越多:君灵模具投入逾6000万元,将团队创新点从单模具开发变为全链布局,打造全国首个中小批量交付平台,助力150款产品轻量化革新。

  数字革命重构产业基因:获评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建成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国内首个石化行业大模型落地。

  当“90后”企业家王恒用毫米级精度打造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当唐彦春博士团队攻克高频高速覆铜板“卡脖子”技术,这座城市正以“极限制造”参与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宁波面临更深层叩问:

  当全球航运规则加速重构,宁波能否以“港口+数字”双轮驱动制定新标准?

  当新兴产业赛道激烈竞逐,宁波能否让“甬字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队伍持续壮大?

  答案藏在持续深化的改革逻辑中——从海铁联运“一单制”改革到跨境数据流动试点,从东方电缆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到北航新材料创制中心……每一项突破都在拓展发展的边界。

  对此,这座城市有着清醒认知:真正的战略价值,不在数据的一时领跑,而在为国家探索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从全球第一大港的汽笛声中,我们听见中国开放的坚定足音;从宁波企业车间的精密运转里,我们触摸到制造强国的铿锵脉搏……亦足以让奋进者的足迹化作永恒坐标。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单玉紫枫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