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频遭职业打假人“袭扰” 宁波这家超市店家苦叹:“太难了!”
2025-03-28 07:0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朱先生经营的小店。(杨绪忠 摄)

  “职业打假人到处活动,伺机找茬索赔,对我们商家的正常经营影响太大了!”日前,宁波日报报网端刊发《职业打假人的“生意经”》(点击查看)的报道后,有不少超市经营者向记者反映他们因为遭遇职业打假人而引发的诸多烦恼和困扰。

  在基层商家眼里,职业打假人给他们的经营带来了什么影响?《e眼问政》栏目记者为此继续展开调查。

  遭遇18个职业打假人“袭扰”

  最近几天,宁海县某超市负责人老李,因为频遭职业打假人的袭扰而苦恼不已。

  “近一年来,我店铺被职业打假人举报到市场监管部门、要求赔偿且尚未办结的案件,就有好几起。这还不算那些已经与职业打假人协商和解的案子。”说着,老李打开手机微信向记者展示,被标注为职业打假人并添加的好友竟然多达18个。

  “这些人都是按职业打假人要求添加的,目的是协商赔偿金额。他们有的是新结识的,有的已是老熟人。其实,每个案子涉及的商品价值不大,大都在30元以内,可职业打假人索赔的谈判起点就是500元,实在难以承受。”他无奈地说。

  这几年受电商冲击,像老李家这样的小超市生意越来越难做,毛利不足10%。职业打假人的频繁光顾,更让他不堪重负。

  “有些商品问题,实则与质量方面关联不大,像一些商品的‘身份证’——生产条码过期,别说我们不熟悉,就是一些大超市经营者也难以保证完全知晓,出现疏漏实属常见。但职业打假人往往抓住这些细节问题不放,对我们小商户的正常经营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老李反映,去年一年,在职业打假人的“软磨硬泡”下,他花费数万元,以“私了”方式解决了40余起类似投诉。

  老李说,这些职业打假人紧盯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品未标注生产日期、没有执行标准和生产厂家信息有误等。“作为本地化的社区型超市,我们绝不可能故意把过期食品和有问题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尤其是我们这种经营年份较长的超市,非常注重口碑和信誉。超市商品出现问题,基本上是管理疏漏或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比如我们超市,别看不大,林林总总有9000多种商品,管理难度非常大,偶尔出现一点问题是难免的。”

  “我们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如果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我们也愿意承担损失,支持退换货。但对于职业打假人,希望他们高抬贵手,不要来骚扰我们。”老李无奈地说。

老李展示微信好友中部分职业打假人名录。 (杨绪忠 摄)

  一份拍黄瓜赔了200元

  老李遇到的烦恼并不是个例。

  朱先生在美团经营一家名为王小选便利购的网店,快递发货点设在鄞州区钱湖南路。去年9月,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自己在网上下单,买了店里的一包兰花牌樟脑丸,货值为14.99元。经查验,该产品条形码有假,属三无假冒产品,要求朱先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赔偿。

  “对方开口说,给500元就撤销投诉,并说如果不同意,监管部门会罚得更多。”朱先生说。

  但朱先生经过查询发现,自己发货后,快递骑手将货送到了指定地址,对方却没有收货,而是要求快递骑手将货品予以销毁或自行处理。

  “这个人行为怪异,根据我的经验,应该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职业打假人。就算出售的樟脑丸包装和标签有问题,但并没有对购买者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所以我拒绝赔偿,只同意退货。”朱先生回忆说。

  果然,在没有得到赔偿后,这名购货者向监管部门进行了举报。几天后,鄞州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到朱先生店里进行现场检查,朱先生提供了上述樟脑丸,包装上有标签,但经核查,在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上未查询到兰花牌樟脑丸的商品条码。监管人员认为朱先生涉嫌销售“三无”产品,要求他尽快下架产品予以整改。但对于该购买者的赔偿诉求,由于调解不成,建议其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权。

  “此后这个人再没有出现,也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赔偿要求,应该是知难而退了。”朱先生说,近三年,他每年都会碰到四五起类似的职业打假索赔事件,他一般都会拒赔。“但挺让人烦心的,要花费不少精力来处理,希望有关部门对职业打假行为予以规范。”他说。

  慈溪的家电销售商杜女士说,前几年,差不多每个月都会遇到职业打假人的骚扰,“他们的诉求不在于商品本身,而是找茬,然后索取额外的费用。”杜女士对此很气愤。

  一段时间里,因“拍黄瓜”而遭遇职业打假人索赔的情况也不少。

  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简化许可要求以前,像“拍黄瓜”属于“冷食类食品、生食类食品”的特殊类目,餐馆需办理专门的食品安全许可,且要有不小于5平方米的制作凉菜的专间。而事实上,很多小餐馆达不到这样的营业条件,因而“拍黄瓜”成为职业打假人重点聚焦对象。有媒体报道,有职业打假人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上千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

  宁波的小餐馆经营者也有类似遭遇。

  梁先生在鄞州区中兴路经营一家驴肉火烧店,生意一直挺好。他向记者吐槽:去年,有职业打假人在他店里买了一份凉拌黄瓜,然后提出,制作凉拌黄瓜需要办理冷食类相关许可,对照梁先生这家店的营业执照,发现他并没有取得该资质,属于无照经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要求梁先生赔偿1000元。后来,通过协商,梁先生最终赔了200元,了结这桩意外的烦恼。

  “很多小饭店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这种小店,赚点钱非常不容易。希望有关部门能管一管!”梁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职业索赔”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根据记者了解,2024年,北仑区市场监管局受理各类举报投诉21000余件(次),其中疑似职业打假人提起的举报投诉近8000件(次),占比近40%。而宁海情况也差不多。去年,宁海县市场监管局收到消费类举报投诉案件9711件,其中疑似“职业索赔”举报投诉案件共3641件,占比37%以上。

  “职业索赔对打击违法侵权行为、督促市场经营主体自律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该群体是奔着牟利目的去的,人员鱼龙混杂,滥用申诉权、恶意打假索赔等行为时有发现,职业索赔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凸显,需要引起重视。”慈溪市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一位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职业打假泛滥,给市场环境和相关部门日常管理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找到有效解法——

  一方面,它给商家的正常经营造成很大困扰和压力。很多商家每年被他们骚扰,赔付了不少资金,经营压力加重,也不利于营商环境优化。

  另一方面,它也给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正常履职带来不小的困扰。有的职业打假人为个人私利恶意索赔,挤占有限的行政资源,也影响到职能部门对正常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置的效能。

  还需注意的是,职业打假人对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置不满意,往往会通过复议、诉讼、信息公开、纪检投诉等手段施压,又给行政复议部门、法院等带来额外负担。

  记者查询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仅北仑区市场监管局被职业打假人提起行政复议案件就有146起、行政诉讼案件6起。与职业打假相关的复议、诉讼案件总量与上一年相比,增幅达55%。

  对于职业打假人,你怎么看?《e眼关注》栏目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欢迎社会各界、有关各方积极通过以下方式参与讨论,为公众进一步了解职业打假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宝贵视角。(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杨绪忠)

  1.拨打热线81850000;

  2.打开甬派App,在下方“问政”板块留言;

  3.微信搜索“nb81850”,关注后直接留言;

  4.打开中国宁波网,登录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留言。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频遭职业打假人“袭扰” 宁波这家超市店家苦叹:“太难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3-28 07:08:00

朱先生经营的小店。(杨绪忠 摄)

  “职业打假人到处活动,伺机找茬索赔,对我们商家的正常经营影响太大了!”日前,宁波日报报网端刊发《职业打假人的“生意经”》(点击查看)的报道后,有不少超市经营者向记者反映他们因为遭遇职业打假人而引发的诸多烦恼和困扰。

  在基层商家眼里,职业打假人给他们的经营带来了什么影响?《e眼问政》栏目记者为此继续展开调查。

  遭遇18个职业打假人“袭扰”

  最近几天,宁海县某超市负责人老李,因为频遭职业打假人的袭扰而苦恼不已。

  “近一年来,我店铺被职业打假人举报到市场监管部门、要求赔偿且尚未办结的案件,就有好几起。这还不算那些已经与职业打假人协商和解的案子。”说着,老李打开手机微信向记者展示,被标注为职业打假人并添加的好友竟然多达18个。

  “这些人都是按职业打假人要求添加的,目的是协商赔偿金额。他们有的是新结识的,有的已是老熟人。其实,每个案子涉及的商品价值不大,大都在30元以内,可职业打假人索赔的谈判起点就是500元,实在难以承受。”他无奈地说。

  这几年受电商冲击,像老李家这样的小超市生意越来越难做,毛利不足10%。职业打假人的频繁光顾,更让他不堪重负。

  “有些商品问题,实则与质量方面关联不大,像一些商品的‘身份证’——生产条码过期,别说我们不熟悉,就是一些大超市经营者也难以保证完全知晓,出现疏漏实属常见。但职业打假人往往抓住这些细节问题不放,对我们小商户的正常经营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老李反映,去年一年,在职业打假人的“软磨硬泡”下,他花费数万元,以“私了”方式解决了40余起类似投诉。

  老李说,这些职业打假人紧盯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品未标注生产日期、没有执行标准和生产厂家信息有误等。“作为本地化的社区型超市,我们绝不可能故意把过期食品和有问题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尤其是我们这种经营年份较长的超市,非常注重口碑和信誉。超市商品出现问题,基本上是管理疏漏或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比如我们超市,别看不大,林林总总有9000多种商品,管理难度非常大,偶尔出现一点问题是难免的。”

  “我们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如果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我们也愿意承担损失,支持退换货。但对于职业打假人,希望他们高抬贵手,不要来骚扰我们。”老李无奈地说。

老李展示微信好友中部分职业打假人名录。 (杨绪忠 摄)

  一份拍黄瓜赔了200元

  老李遇到的烦恼并不是个例。

  朱先生在美团经营一家名为王小选便利购的网店,快递发货点设在鄞州区钱湖南路。去年9月,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自己在网上下单,买了店里的一包兰花牌樟脑丸,货值为14.99元。经查验,该产品条形码有假,属三无假冒产品,要求朱先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赔偿。

  “对方开口说,给500元就撤销投诉,并说如果不同意,监管部门会罚得更多。”朱先生说。

  但朱先生经过查询发现,自己发货后,快递骑手将货送到了指定地址,对方却没有收货,而是要求快递骑手将货品予以销毁或自行处理。

  “这个人行为怪异,根据我的经验,应该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职业打假人。就算出售的樟脑丸包装和标签有问题,但并没有对购买者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所以我拒绝赔偿,只同意退货。”朱先生回忆说。

  果然,在没有得到赔偿后,这名购货者向监管部门进行了举报。几天后,鄞州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到朱先生店里进行现场检查,朱先生提供了上述樟脑丸,包装上有标签,但经核查,在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上未查询到兰花牌樟脑丸的商品条码。监管人员认为朱先生涉嫌销售“三无”产品,要求他尽快下架产品予以整改。但对于该购买者的赔偿诉求,由于调解不成,建议其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权。

  “此后这个人再没有出现,也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赔偿要求,应该是知难而退了。”朱先生说,近三年,他每年都会碰到四五起类似的职业打假索赔事件,他一般都会拒赔。“但挺让人烦心的,要花费不少精力来处理,希望有关部门对职业打假行为予以规范。”他说。

  慈溪的家电销售商杜女士说,前几年,差不多每个月都会遇到职业打假人的骚扰,“他们的诉求不在于商品本身,而是找茬,然后索取额外的费用。”杜女士对此很气愤。

  一段时间里,因“拍黄瓜”而遭遇职业打假人索赔的情况也不少。

  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简化许可要求以前,像“拍黄瓜”属于“冷食类食品、生食类食品”的特殊类目,餐馆需办理专门的食品安全许可,且要有不小于5平方米的制作凉菜的专间。而事实上,很多小餐馆达不到这样的营业条件,因而“拍黄瓜”成为职业打假人重点聚焦对象。有媒体报道,有职业打假人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上千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

  宁波的小餐馆经营者也有类似遭遇。

  梁先生在鄞州区中兴路经营一家驴肉火烧店,生意一直挺好。他向记者吐槽:去年,有职业打假人在他店里买了一份凉拌黄瓜,然后提出,制作凉拌黄瓜需要办理冷食类相关许可,对照梁先生这家店的营业执照,发现他并没有取得该资质,属于无照经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要求梁先生赔偿1000元。后来,通过协商,梁先生最终赔了200元,了结这桩意外的烦恼。

  “很多小饭店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这种小店,赚点钱非常不容易。希望有关部门能管一管!”梁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职业索赔”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根据记者了解,2024年,北仑区市场监管局受理各类举报投诉21000余件(次),其中疑似职业打假人提起的举报投诉近8000件(次),占比近40%。而宁海情况也差不多。去年,宁海县市场监管局收到消费类举报投诉案件9711件,其中疑似“职业索赔”举报投诉案件共3641件,占比37%以上。

  “职业索赔对打击违法侵权行为、督促市场经营主体自律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该群体是奔着牟利目的去的,人员鱼龙混杂,滥用申诉权、恶意打假索赔等行为时有发现,职业索赔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凸显,需要引起重视。”慈溪市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一位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职业打假泛滥,给市场环境和相关部门日常管理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找到有效解法——

  一方面,它给商家的正常经营造成很大困扰和压力。很多商家每年被他们骚扰,赔付了不少资金,经营压力加重,也不利于营商环境优化。

  另一方面,它也给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正常履职带来不小的困扰。有的职业打假人为个人私利恶意索赔,挤占有限的行政资源,也影响到职能部门对正常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置的效能。

  还需注意的是,职业打假人对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置不满意,往往会通过复议、诉讼、信息公开、纪检投诉等手段施压,又给行政复议部门、法院等带来额外负担。

  记者查询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仅北仑区市场监管局被职业打假人提起行政复议案件就有146起、行政诉讼案件6起。与职业打假相关的复议、诉讼案件总量与上一年相比,增幅达55%。

  对于职业打假人,你怎么看?《e眼关注》栏目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欢迎社会各界、有关各方积极通过以下方式参与讨论,为公众进一步了解职业打假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宝贵视角。(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杨绪忠)

  1.拨打热线81850000;

  2.打开甬派App,在下方“问政”板块留言;

  3.微信搜索“nb81850”,关注后直接留言;

  4.打开中国宁波网,登录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留言。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