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北仑
让工人有所依有所为 北仑做对了什么
2025-03-29 07:08:1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攻破卡脖子技术没有捷径,只能较真到底!”

  前几天,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潮涌东方看北仑·今天我发布”青年力量专场发布会在北仑区灵峰工业社区举行,“浙江工匠”张亮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他是北仑产业工人群体的缩影,亦是这座城市与产业工人双向奔赴的见证。

  在北仑这片热土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小企业“向新而行”的突围轨迹,更触摸到了近40万产业工人与城市共生共长的进化脉络。

  当春潮涌动的东海之滨遇见一双双托举智造根基的双手,一个关乎“产城人”价值共振的答案正在浮现。

  车间里的“破壁者”:当自强不息遇见时代机遇‌

  在北仑,车间不仅是流水线的场域,更是创新突围的战场。‌

  “进口测针1.3万元,我们修磨后成本不过百元!”张亮举起手中重量仅1克的精密零件,言语间满是自豪。

  他是浙江吉利汽车动力春晓基地设备资深经理,20年间带领团队完成200余项技术攻关,仅2024年新能源变速器产线改造项目就为公司省下300万元委外费用。

  在他眼中,车间里的“金果子”需用两种养分浇灌:一是工人日复一日的“死磕”精神,二是企业对创新的包容支持。‌

  从黑龙江南下逐梦的张金达的奋斗故事,诠释着另一种可能。

  2017年进入宁波隆源股份有限公司时,他未曾想到七年后会成为亚运火炬手。伴随企业年均20%—30%的销售增长,这位普通操作工蜕变为独当一面的项目工程师。

  他的蜕变印证着“企业成长与个人发展同频共振”的真理。‌

  在梅东集装箱码头,“00后”吴向宇的故事更具时代烙印。

  他是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的桥吊司机,凭借不服输的劲头,曾在全国桥吊技能大赛中斩获亚军。

  智慧化是港口的未来。传统码头工人如何转型“新水手”?需要打破舒适区的勇气,更需要技术。

  2021年,吴向宇放弃驾轻就熟的传统作业,开始转型远控。

  2023年10月,他和团队25小时装卸9552自然箱,创下每小时382箱的装卸奇迹,刷新ocean欧洲四线作业的世界纪录。

  政策赋能“强基工程”:构建产业工人成长生态系统‌

  “破壁者”锐意攻坚的背后,既有个体的拼搏,更有成长生态系统的构建。北仑深谙,产业工人的“活力值”,需要制度创新的“赋能公式”。

  今年春节过后,轨道交通1号线北仑区域站点,“职达北仑”就业直通车带着初来乍到的求职者驶向招聘会现场。

  北仑区人社局推出的“免费住7天”服务,在这一年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不仅帮求职者解决暂住问题和找工作的途径,还提供包括培训、就业指导、普法宣传等在内的服务。

  在求职“始发站”完成配套服务的供应,更在职业生涯中聚焦成长空间的拓展。

  为培育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北仑区组织“精技赋能营”,开展与评价取证相结合的模具、汽修、数控等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改革,灵峰工业社区更成为宁波首个模具行业工程师职称自评园区,推动申洲国际、吉利汽车等89家重点企业参与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去年以来已帮助超过10000名产业工人实现岗位技能晋级。‌

  当技能人才培育的土壤日益肥沃,如何激发更强动能?

  北仑用“赛马机制”的实践作答——通过建立贯穿全年的区级、街道、社区三级竞赛网络体系,让不同工种的产业工人在各个赛道上竞相奔跑,这种以赛促学、以赛提技的机制,正如加速器一般推动着这个群体突破职业“天花板”。‌

  工业社区的“暖心算法”:让近40万人找到归属感‌

  如果说制度赋能为产业工人成长提供了顶层设计,工业社区的生动实践则为这个群体织就了温暖网络。

  北仑现有20个工业社区,覆盖主要产业集聚区,服务6000余家工业企业、近40万产业工人。

  来自各个社区的“自选动作”,让产业工人在“家门口”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在“新工人夜校”基础上升级的‌“新质课堂”,大港工业社区将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安装、企业研发创新路径等前沿课程纳入课堂,今年的目的是助力产业工人从技能型向知识型和创新型转变。 ‌

  围绕产业工人职业成长需求,春晓湖工业社区通过“约玩、约学、约成长”系列,逐步挖掘和孵化社团组织,丰富产业工人群体“8小时”外的生活。

  迎宾工业社区打造的“工人咖啡”馆,藏着许多巧思:以空间换服务,为产业工人家属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的同时,换取每年300张免费咖啡券,用于组织活动时为工人群体派发福利。

  今年,“工人咖啡”馆还新增了“能量补给站”功能,腾出一面墙,用于张贴意见和需求。目前,这方小小的议事阵地累计收集意见需求50多个。‌

  玉山工业社区今年年初推出的“工人故事”服务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展,通过征集、讲述产业工人奋斗拼搏的故事,为产业工人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春潮涌动处,东风正劲时。当自强不息的精神遇见包容创新的土壤,当个体的奋斗融入城市的脉动,这里的产业工人有所依,更有所为。(宁波晚报记者陈烨 通讯员陈旻茗 张若曦)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让工人有所依有所为 北仑做对了什么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3-29 07:08:19

  “攻破卡脖子技术没有捷径,只能较真到底!”

  前几天,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潮涌东方看北仑·今天我发布”青年力量专场发布会在北仑区灵峰工业社区举行,“浙江工匠”张亮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他是北仑产业工人群体的缩影,亦是这座城市与产业工人双向奔赴的见证。

  在北仑这片热土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小企业“向新而行”的突围轨迹,更触摸到了近40万产业工人与城市共生共长的进化脉络。

  当春潮涌动的东海之滨遇见一双双托举智造根基的双手,一个关乎“产城人”价值共振的答案正在浮现。

  车间里的“破壁者”:当自强不息遇见时代机遇‌

  在北仑,车间不仅是流水线的场域,更是创新突围的战场。‌

  “进口测针1.3万元,我们修磨后成本不过百元!”张亮举起手中重量仅1克的精密零件,言语间满是自豪。

  他是浙江吉利汽车动力春晓基地设备资深经理,20年间带领团队完成200余项技术攻关,仅2024年新能源变速器产线改造项目就为公司省下300万元委外费用。

  在他眼中,车间里的“金果子”需用两种养分浇灌:一是工人日复一日的“死磕”精神,二是企业对创新的包容支持。‌

  从黑龙江南下逐梦的张金达的奋斗故事,诠释着另一种可能。

  2017年进入宁波隆源股份有限公司时,他未曾想到七年后会成为亚运火炬手。伴随企业年均20%—30%的销售增长,这位普通操作工蜕变为独当一面的项目工程师。

  他的蜕变印证着“企业成长与个人发展同频共振”的真理。‌

  在梅东集装箱码头,“00后”吴向宇的故事更具时代烙印。

  他是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的桥吊司机,凭借不服输的劲头,曾在全国桥吊技能大赛中斩获亚军。

  智慧化是港口的未来。传统码头工人如何转型“新水手”?需要打破舒适区的勇气,更需要技术。

  2021年,吴向宇放弃驾轻就熟的传统作业,开始转型远控。

  2023年10月,他和团队25小时装卸9552自然箱,创下每小时382箱的装卸奇迹,刷新ocean欧洲四线作业的世界纪录。

  政策赋能“强基工程”:构建产业工人成长生态系统‌

  “破壁者”锐意攻坚的背后,既有个体的拼搏,更有成长生态系统的构建。北仑深谙,产业工人的“活力值”,需要制度创新的“赋能公式”。

  今年春节过后,轨道交通1号线北仑区域站点,“职达北仑”就业直通车带着初来乍到的求职者驶向招聘会现场。

  北仑区人社局推出的“免费住7天”服务,在这一年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不仅帮求职者解决暂住问题和找工作的途径,还提供包括培训、就业指导、普法宣传等在内的服务。

  在求职“始发站”完成配套服务的供应,更在职业生涯中聚焦成长空间的拓展。

  为培育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北仑区组织“精技赋能营”,开展与评价取证相结合的模具、汽修、数控等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改革,灵峰工业社区更成为宁波首个模具行业工程师职称自评园区,推动申洲国际、吉利汽车等89家重点企业参与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去年以来已帮助超过10000名产业工人实现岗位技能晋级。‌

  当技能人才培育的土壤日益肥沃,如何激发更强动能?

  北仑用“赛马机制”的实践作答——通过建立贯穿全年的区级、街道、社区三级竞赛网络体系,让不同工种的产业工人在各个赛道上竞相奔跑,这种以赛促学、以赛提技的机制,正如加速器一般推动着这个群体突破职业“天花板”。‌

  工业社区的“暖心算法”:让近40万人找到归属感‌

  如果说制度赋能为产业工人成长提供了顶层设计,工业社区的生动实践则为这个群体织就了温暖网络。

  北仑现有20个工业社区,覆盖主要产业集聚区,服务6000余家工业企业、近40万产业工人。

  来自各个社区的“自选动作”,让产业工人在“家门口”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在“新工人夜校”基础上升级的‌“新质课堂”,大港工业社区将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安装、企业研发创新路径等前沿课程纳入课堂,今年的目的是助力产业工人从技能型向知识型和创新型转变。 ‌

  围绕产业工人职业成长需求,春晓湖工业社区通过“约玩、约学、约成长”系列,逐步挖掘和孵化社团组织,丰富产业工人群体“8小时”外的生活。

  迎宾工业社区打造的“工人咖啡”馆,藏着许多巧思:以空间换服务,为产业工人家属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的同时,换取每年300张免费咖啡券,用于组织活动时为工人群体派发福利。

  今年,“工人咖啡”馆还新增了“能量补给站”功能,腾出一面墙,用于张贴意见和需求。目前,这方小小的议事阵地累计收集意见需求50多个。‌

  玉山工业社区今年年初推出的“工人故事”服务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展,通过征集、讲述产业工人奋斗拼搏的故事,为产业工人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春潮涌动处,东风正劲时。当自强不息的精神遇见包容创新的土壤,当个体的奋斗融入城市的脉动,这里的产业工人有所依,更有所为。(宁波晚报记者陈烨 通讯员陈旻茗 张若曦)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