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宁波打造乡村“活力经济体”
2025-03-30 07:0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阳春三月,奉化区溪口镇东山村山花烂漫。前天,“东山恋音乐餐厅”开张,小山村多了一个新业态,也让胡亮玉信心倍增。

胡亮玉是“云南田舍”运营团队的主理人。今年初,东山村与该团队签订了乡村管理协议,着力推动东山村建设“雪窦山民宿产业聚集区”,打造“宿集、食集、行集、物集、艺集”五大业态。

入驻东山村一个多月来,胡亮玉和团队成员一起,走访农户、梳理项目、制定方案,为村庄发展规划蓝图。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徐佩伦说,该团队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东山村正朝着“省级未来乡村”的目标迈进。

如何将“千万工程”带来的美丽生态,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经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正成为四明大地上的“新热词”。各地陆续形成旅游促进型、业态引导型、农文旅融合型、片区组团型等模式,因地制宜为不同村庄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定制服务”。

几年前,象山县茅洋乡成立了蟹钳港旅游服务公司,并聘请专业团队,明确市场定位,在白岩下村、银洋村、花墙村、溪口村打造主题乐园,同时结合四季果园、花卉苗木、海水养殖等产业基地及茶叶、鱼鲞、苔条等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采摘品尝等农旅项目,推出研学教育游、户外团建游、红色文化游等专业旅游线路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这一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让乡村旅游从单一的项目向全域化、全要素培育提升,开辟了一条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之路。如今,这一模式已从象山茅洋推广到奉化大堰、北仑春晓等地,让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和民宿“出圈”。

在业态引导型模式中,镇海的永旺村,余姚的柿林村,江北的半浦村、鞍山村等是典型。民宿、餐饮、电商直播……各种业态欣欣向荣,柿林村的大乐之野民宿、永旺村的稻田咖啡、半浦村的古渡口咖啡、鞍山村的老旧厂房咖啡等,节假日生意火爆。

业内人士认为,业态引导型模式主要得益于宁波近年来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交通设施、生态和休闲农业、花海景观、露营基地、农家乐等项目的落地,为市民走进乡村创造了条件。

片区组团型模式则以区(县、市)或乡镇(街道)政府为主导,统筹整合区域资源要素,推进片区组团、联合发展,构建片区发展联合体、共富联合体,组建镇村联营实体化经营主体,培育强村公司。

目前,全市已有片区组团128个,其中标志性组团10个。例如,慈溪市匡堰镇南部片区成立一年,组团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两成以上。

“如果说‘千万工程’上半场注重的是‘硬实力’的建设,那么下半场应该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培育、‘影响力’的塑造。”宁波财经学院副研究员葛云锋说,宁波要抢抓窗口期,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

有关专家表示,要激活资金、人才、集体经济、科技数字引擎,畅通乡村金融“活水”,盘活农村“沉睡”资产,赋能乡村产业升级,让乡村转化为一个“活力经济体”,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记者 孙吉晶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宁波打造乡村“活力经济体”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3-30 07:05:00

阳春三月,奉化区溪口镇东山村山花烂漫。前天,“东山恋音乐餐厅”开张,小山村多了一个新业态,也让胡亮玉信心倍增。

胡亮玉是“云南田舍”运营团队的主理人。今年初,东山村与该团队签订了乡村管理协议,着力推动东山村建设“雪窦山民宿产业聚集区”,打造“宿集、食集、行集、物集、艺集”五大业态。

入驻东山村一个多月来,胡亮玉和团队成员一起,走访农户、梳理项目、制定方案,为村庄发展规划蓝图。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徐佩伦说,该团队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东山村正朝着“省级未来乡村”的目标迈进。

如何将“千万工程”带来的美丽生态,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经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正成为四明大地上的“新热词”。各地陆续形成旅游促进型、业态引导型、农文旅融合型、片区组团型等模式,因地制宜为不同村庄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定制服务”。

几年前,象山县茅洋乡成立了蟹钳港旅游服务公司,并聘请专业团队,明确市场定位,在白岩下村、银洋村、花墙村、溪口村打造主题乐园,同时结合四季果园、花卉苗木、海水养殖等产业基地及茶叶、鱼鲞、苔条等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采摘品尝等农旅项目,推出研学教育游、户外团建游、红色文化游等专业旅游线路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这一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让乡村旅游从单一的项目向全域化、全要素培育提升,开辟了一条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之路。如今,这一模式已从象山茅洋推广到奉化大堰、北仑春晓等地,让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和民宿“出圈”。

在业态引导型模式中,镇海的永旺村,余姚的柿林村,江北的半浦村、鞍山村等是典型。民宿、餐饮、电商直播……各种业态欣欣向荣,柿林村的大乐之野民宿、永旺村的稻田咖啡、半浦村的古渡口咖啡、鞍山村的老旧厂房咖啡等,节假日生意火爆。

业内人士认为,业态引导型模式主要得益于宁波近年来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交通设施、生态和休闲农业、花海景观、露营基地、农家乐等项目的落地,为市民走进乡村创造了条件。

片区组团型模式则以区(县、市)或乡镇(街道)政府为主导,统筹整合区域资源要素,推进片区组团、联合发展,构建片区发展联合体、共富联合体,组建镇村联营实体化经营主体,培育强村公司。

目前,全市已有片区组团128个,其中标志性组团10个。例如,慈溪市匡堰镇南部片区成立一年,组团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两成以上。

“如果说‘千万工程’上半场注重的是‘硬实力’的建设,那么下半场应该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培育、‘影响力’的塑造。”宁波财经学院副研究员葛云锋说,宁波要抢抓窗口期,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

有关专家表示,要激活资金、人才、集体经济、科技数字引擎,畅通乡村金融“活水”,盘活农村“沉睡”资产,赋能乡村产业升级,让乡村转化为一个“活力经济体”,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记者 孙吉晶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