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生命摆渡人”汪敏:奔走12年 一次次见证新生的灿烂
2025-04-06 07:3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2025网络中国节·清明

汪敏(左一)与捐献者家属沟通。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长度,更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希望之光。”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宁波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上,来自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汪敏饱含着深情,将她从事器官捐献工作12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

每年清明前夕,汪敏都会来到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缅怀遗体和器官捐献者。身为“生命摆渡人”,她将生与死紧紧连接,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奥义。

小伙子因车祸导致脑死亡

小伙子的妈妈对她说“你怎么不早点来”

12年前,汪敏是一名肝胆胰外科护士,护理了很多肝脏疾病晚期患者。他们往往面黄肌瘦,肚子被腹水撑得很大,身体虚弱,大部分都因为等不到合适的肝源,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不舍遗憾离开,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当我知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角色能从源头帮助到他们时,便义无反顾加入了这支队伍。”汪敏说。

为了让更多等待挽救的患者可以尽早看到希望,汪敏需要24小时开机,每天辗转奔波于各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遇到符合捐献条件的患者,便一次次向家属宣传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法律政策,确认家属的捐献意愿。

然而,最艰难的并不是全年无休、随时待命的奔波,而是患者家属正处于悲伤中,她还要开口和对方沟通患者的器官捐献事宜。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因为不了解而排斥器官捐献,而汪敏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这件有意义的事。“我每次鼓起勇气开口,都有可能换来生命的延续。”汪敏说。

然而,在日常的器官捐献协调工作中,成功的概率只有两三成。汪敏说,自己能坚持到今天,要感谢她独立经手的第一例器官捐献者家属。

那是2014年,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因为遭遇意外导致脑死亡,小伙子的父母从齐齐哈尔老家赶来。担心患者父母一时接受不了这么大的变故,过了好几天,汪敏才怀着忐忑的心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心里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让她没想到的是,小伙子的妈妈哽咽着说:“你怎么不早点来,早一点出现,我儿子也不用全身插着管子,这么痛苦地躺好几天……”捐献的过程很顺利,小伙子捐献了一肝、两肾、一对眼角膜,给至少5个家庭带去希望。此后,每当她受挫动摇时,那位妈妈的话就会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一次次见证新生的灿烂

捐献者的妈妈感叹“很好,很好”

在近12年的时间里,汪敏参与了200余例器官捐献,帮助近千人恢复健康、重获光明,她见证了死亡的阴暗和新生的灿烂。

小米和晓军两人都是20岁出头的男孩,但他们的命运走向却大相径庭。

小米遭遇车祸导致脑死亡,汪敏第一次见到小米的妈妈,谈及器官捐献,那位伤心欲绝的母亲直接拒绝了她。第二次见面,汪敏没有再提及此事,只是安静地听悲痛的妈妈说着关于小米的点点滴滴。第三次见面是小米的妈妈主动联系的,至今汪敏的脑海里还印着小米妈妈的一句话:“舍小家救大家,也许我的家破碎了,但小米帮助的那些人,他们的家就能团圆了。”

晓军家境优渥,父母早早就给他买了车。后来晓军辍学,与社会上的闲散人士厮混。一次意外中,晓军的肝脏被撞得粉碎,一个多月里接受了5次手术都没有脱离危险,父母终日在ICU门口以泪洗面。当时,肝移植是唯一的机会,但留给晓军的时间不多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匹配的肝源找到了。手术十分成功,恢复健康的晓军彻底与过去的生活告别,改头换面走上正途,结婚生子。

几年后,晓军作为受捐者代表,在汪敏的陪同下去看望了小米的妈妈。看到晓军的样子,小米的妈妈流下激动的泪水:“很好,很好,我知道小米也在世上的某个角落过得这么好!”

因爱而行向阳而生

让生命的接力永不停歇

支撑协调员坚持下去的,不仅仅是帮助受捐者获得的生的希望,还有捐献者家庭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在一次的慰问中,汪敏发现一位捐献者妈妈的脖子有明显凸起,立马帮忙安排检查,诊断结果表明需要手术。汪敏主动当起了“临时家属”,陪着术前检查、床位落实。手术很顺利,出院时这位妈妈拉着汪敏的手说:“多亏了汪敏小妹,真的就像家人一样,帮我张罗这次住院的事情。”

2018年10月,“最美空调工”潘祖礼不幸离世,家人悲痛万分之余显大爱,捐献一肝、两肾、一对眼角膜,帮助了5人。汪敏不但帮助家属完成捐献工作,还一直默默关心、帮助潘祖礼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周海清。得知其家中困难,汪敏帮忙联系媒体、红十字会、医院等爱心机构,尽己所能地帮助这户家庭尽快从悲痛的阴霾中走出来。2019年4月,周海清顺利产下一个4.1公斤的大胖小子,汪敏全程陪产,俨然已成他们的家人。两年前,周海清的阿姨突发意外,在汪敏的沟通下,家属也捐献了周海清阿姨的器官。

汪敏说,这几年她明显感受到大众对器官捐献的态度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她也时常被捐献者的大爱之举所感动。“器官捐献是因爱而行、向阳而生,希望有更多的人领悟其中的非凡意义。全社会携手并肩,将这份爱与希望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生命的接力永不停歇。”

记者陆麒雯 通讯员张林霞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生命摆渡人”汪敏:奔走12年 一次次见证新生的灿烂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4-06 07:32:00

汪敏(左一)与捐献者家属沟通。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长度,更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希望之光。”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宁波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上,来自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汪敏饱含着深情,将她从事器官捐献工作12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

每年清明前夕,汪敏都会来到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缅怀遗体和器官捐献者。身为“生命摆渡人”,她将生与死紧紧连接,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奥义。

小伙子因车祸导致脑死亡

小伙子的妈妈对她说“你怎么不早点来”

12年前,汪敏是一名肝胆胰外科护士,护理了很多肝脏疾病晚期患者。他们往往面黄肌瘦,肚子被腹水撑得很大,身体虚弱,大部分都因为等不到合适的肝源,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不舍遗憾离开,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当我知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角色能从源头帮助到他们时,便义无反顾加入了这支队伍。”汪敏说。

为了让更多等待挽救的患者可以尽早看到希望,汪敏需要24小时开机,每天辗转奔波于各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遇到符合捐献条件的患者,便一次次向家属宣传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法律政策,确认家属的捐献意愿。

然而,最艰难的并不是全年无休、随时待命的奔波,而是患者家属正处于悲伤中,她还要开口和对方沟通患者的器官捐献事宜。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因为不了解而排斥器官捐献,而汪敏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这件有意义的事。“我每次鼓起勇气开口,都有可能换来生命的延续。”汪敏说。

然而,在日常的器官捐献协调工作中,成功的概率只有两三成。汪敏说,自己能坚持到今天,要感谢她独立经手的第一例器官捐献者家属。

那是2014年,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因为遭遇意外导致脑死亡,小伙子的父母从齐齐哈尔老家赶来。担心患者父母一时接受不了这么大的变故,过了好几天,汪敏才怀着忐忑的心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心里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让她没想到的是,小伙子的妈妈哽咽着说:“你怎么不早点来,早一点出现,我儿子也不用全身插着管子,这么痛苦地躺好几天……”捐献的过程很顺利,小伙子捐献了一肝、两肾、一对眼角膜,给至少5个家庭带去希望。此后,每当她受挫动摇时,那位妈妈的话就会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一次次见证新生的灿烂

捐献者的妈妈感叹“很好,很好”

在近12年的时间里,汪敏参与了200余例器官捐献,帮助近千人恢复健康、重获光明,她见证了死亡的阴暗和新生的灿烂。

小米和晓军两人都是20岁出头的男孩,但他们的命运走向却大相径庭。

小米遭遇车祸导致脑死亡,汪敏第一次见到小米的妈妈,谈及器官捐献,那位伤心欲绝的母亲直接拒绝了她。第二次见面,汪敏没有再提及此事,只是安静地听悲痛的妈妈说着关于小米的点点滴滴。第三次见面是小米的妈妈主动联系的,至今汪敏的脑海里还印着小米妈妈的一句话:“舍小家救大家,也许我的家破碎了,但小米帮助的那些人,他们的家就能团圆了。”

晓军家境优渥,父母早早就给他买了车。后来晓军辍学,与社会上的闲散人士厮混。一次意外中,晓军的肝脏被撞得粉碎,一个多月里接受了5次手术都没有脱离危险,父母终日在ICU门口以泪洗面。当时,肝移植是唯一的机会,但留给晓军的时间不多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匹配的肝源找到了。手术十分成功,恢复健康的晓军彻底与过去的生活告别,改头换面走上正途,结婚生子。

几年后,晓军作为受捐者代表,在汪敏的陪同下去看望了小米的妈妈。看到晓军的样子,小米的妈妈流下激动的泪水:“很好,很好,我知道小米也在世上的某个角落过得这么好!”

因爱而行向阳而生

让生命的接力永不停歇

支撑协调员坚持下去的,不仅仅是帮助受捐者获得的生的希望,还有捐献者家庭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在一次的慰问中,汪敏发现一位捐献者妈妈的脖子有明显凸起,立马帮忙安排检查,诊断结果表明需要手术。汪敏主动当起了“临时家属”,陪着术前检查、床位落实。手术很顺利,出院时这位妈妈拉着汪敏的手说:“多亏了汪敏小妹,真的就像家人一样,帮我张罗这次住院的事情。”

2018年10月,“最美空调工”潘祖礼不幸离世,家人悲痛万分之余显大爱,捐献一肝、两肾、一对眼角膜,帮助了5人。汪敏不但帮助家属完成捐献工作,还一直默默关心、帮助潘祖礼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周海清。得知其家中困难,汪敏帮忙联系媒体、红十字会、医院等爱心机构,尽己所能地帮助这户家庭尽快从悲痛的阴霾中走出来。2019年4月,周海清顺利产下一个4.1公斤的大胖小子,汪敏全程陪产,俨然已成他们的家人。两年前,周海清的阿姨突发意外,在汪敏的沟通下,家属也捐献了周海清阿姨的器官。

汪敏说,这几年她明显感受到大众对器官捐献的态度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她也时常被捐献者的大爱之举所感动。“器官捐献是因爱而行、向阳而生,希望有更多的人领悟其中的非凡意义。全社会携手并肩,将这份爱与希望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生命的接力永不停歇。”

记者陆麒雯 通讯员张林霞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