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提到的问题,曾让无数家长面红耳赤。
老一辈人用“老江桥底下捡来的”“垃圾桶里翻到的”等回答搪塞,而新一代家长正用更科学的态度打破沉默。当性教育从禁忌话题变成成长必修课,宁波的家庭与学校如何把握教育的尺度?
记者走访多所学校及多个家庭,探寻这场悄然发生的观念变革。
家长的尝试从“难以启齿”到“自然对话”
不藏着掖着,孩子才不会因好奇而误入歧途
“性教育不分年龄,我们从小就会给孩子看一些性教育方面的绘本。”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五年级女孩的妈妈胡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教育法宝”,像《我的身体》《妈妈我从哪里来》《不可以》等绘本,都是她和女儿共读过的。
当孩子问及“我从哪里来的”,胡女士总是很认真地回答:“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因为相爱而相遇,于是在妈妈的肚子里有了你。”她认为,不藏着掖着,孩子才不会因好奇而误入歧途。
这位母亲的实践印证了现代家庭性教育理念的转变。在生理期时,她会与女儿分享这个女性的“秘密”,让女儿在初潮来临前,就对生理期有清晰的认识;随着女儿的成长,她提前给女儿准备好小背心,告诉她发育后的种种变化。
“我叮嘱她,如果遇到调皮的男孩子拉扯她的肩带,要态度强硬地拒绝,或者及时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因为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在胡女士看来,性教育不是一次性授课,而是贯穿成长的日常对话,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间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
黄女士家住江北,她家孩子的性教育则侧重建立身体边界意识。她给女儿定下明确规则——禁止单独前往仅有异性长辈的家庭。“有次孩子想去同学家,听说对方只有爸爸在家,我坚持让她换个时间再去。”她认为,男女有别的认知需从小建立,“这不是限制自由,而是给孩子装上‘防护雷达’。”
而男孩子的家长对这方面的话题就表现得比较讳莫如深了。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家住鄞州的父亲告诉记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未接受过家庭性教育。在他初中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些国外的杂志,产生了一些反应。
“那时,我觉得这是很羞耻的事情。不敢问父母。以前查阅资料也不方便,苦闷了很久。”现在,这位父亲在和儿子相处时,总想着给他科普一些性知识,但发现要做好性教育真的不容易。“我们这代人自己都没受过性教育,既怕说错话误导孩子,又怕过度解释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还有的父亲表示:“儿子从来没有主动问过这些话题。我觉得对待儿子不用教,现在网络这么便捷,想知道什么自己去查就是了。”
学校的探索把握“尺度”破冰前行
有的幼儿园已经在开展相关课程
当家庭性教育存在盲区时,学校正逐步成为重要的补充阵地。海曙第三外国语学校的科学老师陈逸丰,最近正在精心筹备《青春期少男少女养成守则》课程。这位教师收集了大量网络资源,将男女生的青春期生理变化与一些心理话题融合,计划以茶话会形式分性别开展。
“计划开设这门课,是因为受到了一些家长的反馈,说有些孩子偷偷看‘小黄书’。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与其让孩子在网络碎片信息中迷失,不如由老师做好正向引导。”
这种“去羞耻化”的教育探索已延伸至更低龄群体。在象山县春晖幼儿园,老师借助《小威向前冲》绘本,通过讲述精子“游泳比赛”的童话故事,向孩子们解释生命的起源。“孩子们听完会咯咯笑着说‘原来,我是游泳冠军变的’。”幼儿园老师说,除此之外,在母亲节、妇女节等特殊节日,幼儿园还会开展一些生命教育活动,体验妈妈的不易;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老师还会教孩子隐私保护、如厕注意事项等。
而早在十几年前,宁波市启文幼儿园就面向幼儿开展了性教育课程,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让陌生人触碰的隐私部位。该园幼教老师应文辉告诉记者,开设这样的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不过尺度把握仍是个难题。有的班主任透露,在班会课上讲解生理卫生知识时,经常发现有学生窃笑不止,最终也只能“点到为止”。“涉及具体性行为的内容确实敏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动态调整。”这位教师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部分学校开始引入专业力量。比如宁波市孙文英小学就常邀请专业医生开展讲座,试图在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间寻找平衡点。
-专家这样说
性教育的基础启蒙应始于家庭环境
性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展?家庭和学校应该怎么做呢?记者采访了宁波市名班主任俞成效,他认为,性教育绝非简单的生理知识灌输,更是生命教育、责任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综合体。破除“谈性色变”的坚冰,既需要家长放下羞怯与孩子坦诚对话,也期待学校建立更系统的课程体系。
“性教育的基础启蒙应始于家庭环境,父母需主动承担首任教育者的角色。在幼儿园之前,孩子就应该有区分性别的能力和基本的性别意识。等上了学之后,再由老师进行适时引导。”俞成效认为,性教育的开展没有确切的时间节点,当孩子对这方面感到好奇、有探索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提供帮助。
“其实每所小学在学生五、六年级的时候,都会上‘男生女生’这方面的课程。”俞成效说,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必修课。它能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免遭侵害,也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他人隐私。从更为长远的角度考量,它还是培育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重要纽带。整个社会对性教育认知的革新,将是守护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关键屏障。
父母要与孩子约定“三不原则”
浙江省家庭教育个案咨询宁波市总督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晓虹同样认为,性教育应该从小做起。
徐晓虹早在2004年便主持出版了青春期性教育套书《少年心事》与《解读少年心事》,其中2005年,《少年心事》还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20余年来,她累计接受了约1200个家庭的个案咨询,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
徐晓虹认为,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家长就应该通过绘本、情景剧等方式建立“身体红绿灯”概念,明确告知儿童背心、短裤覆盖部位属于绝对隐私区,任何形式的强迫触碰都可视为越界行为。
徐晓虹特别强调,父母要与孩子约定“三不原则”——不与任何人在密闭空间独处(包括熟人与亲戚)、不接受超出常规的亲密举动、不保守令自己不安的秘密,“不光是女孩子,男孩子也要学会自我保护。既要教导孩子建立身体边界,也要培养其尊重他人身体的意识。”记者林桦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