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版权赋能激活民间文艺“一池春水”
2025-04-26 07:05:0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展陈区。

  在追求快节奏的时代,这些需要慢慢打磨的文化瑰宝,很容易被遗忘在时光的角落,该如何让它们焕发新生?从保护文化根脉到激活产业动能,宁海以版权赋能为核心,在民间文艺领域探索出一条“保护—转化—增值”的全链条发展道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海样本”。

十里红妆浩浩荡荡的婚嫁队伍、前童元宵行会热闹非凡的民俗盛景、泥金彩漆流光溢彩的工艺魅力、宁海“耍牙”震撼人心的绝活表演……这些民间文艺项目,是不是光听名字就让你心痒痒,恨不得冲到现场一饱眼福?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宁海拥有丰厚的文化家底: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多元非遗体系,4位国家级、10位省级和88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凝聚成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人才辈出,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宁海的民间文艺作品更是频频出圈……

  光有好作品还不够,得让它们被保护、能“变现”,宁海想到版权赋能这一招。如果把原汁原味的文化素材比作版权赋能的源头活水,那么“政策+服务”就是保障它们畅流的“坚固堤坝”。近年来,宁海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创作者登记版权不用花一分钱,个人一年最高补贴50件作品,企业更是能补贴500件作品,直接将“福利拉满”;出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从制度上给创作者吃下“定心丸”。如此一来,宁海的民间文艺作品实现从“自发创作”到“确权保护”的跨越,为后续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葛招龙的木雕作品《人生·戏台》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

  有了保护打底,宁海又开始琢磨如何让版权资源充满生命力,以“文化IP+产业载体”为核心,推动版权资源向市场价值转化。在工艺美术领域,十里红妆文化园等园区吸引国内外游客商户目光,民间工艺大师和众多企业把泥金彩漆、竹木根雕、草木染等这些老手艺变成精美的文创产品,一年创造超2亿元产值;在演艺领域,宁海平调“耍牙”年演出200余场,投资15亿元打造的南宋红妆乐园已入选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民间表演产业的发展;在民间文学领域,230多部出版作品搭起版权矩阵,《宁海丛书》通过学术价值转化,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这些尝试打破了“保护即封存”的局限,让版权在市场流通中越“滚”越值钱。

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展陈区。

  为了让“版权赋能”这盘棋走得更长远,宁海还打出“人才+平台+政策”组合拳。开展文化名家名匠工程,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传承班,邀请大学生参与在地创作,吸引百余所高校千余名师生前来打卡;带着民间文艺作品“闯世界”,泥金彩漆亮相德国非遗展,十里红妆走出国门,名气越来越响;每年投入资金,加速版权“创作—转化—再创作”的良性循环,让版权从“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

  通过版权赋能,宁海把民间文艺资源优势实实在在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创新,在产业升级中促进乡村振兴。未来,宁海还将继续升级版权赋能机制,完善“保护—转化—创新”的产业生态,为全国民间文艺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宁海方案”。

  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版权赋能激活民间文艺“一池春水”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4-26 07:05:09

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展陈区。

  在追求快节奏的时代,这些需要慢慢打磨的文化瑰宝,很容易被遗忘在时光的角落,该如何让它们焕发新生?从保护文化根脉到激活产业动能,宁海以版权赋能为核心,在民间文艺领域探索出一条“保护—转化—增值”的全链条发展道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海样本”。

十里红妆浩浩荡荡的婚嫁队伍、前童元宵行会热闹非凡的民俗盛景、泥金彩漆流光溢彩的工艺魅力、宁海“耍牙”震撼人心的绝活表演……这些民间文艺项目,是不是光听名字就让你心痒痒,恨不得冲到现场一饱眼福?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宁海拥有丰厚的文化家底: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多元非遗体系,4位国家级、10位省级和88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凝聚成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人才辈出,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宁海的民间文艺作品更是频频出圈……

  光有好作品还不够,得让它们被保护、能“变现”,宁海想到版权赋能这一招。如果把原汁原味的文化素材比作版权赋能的源头活水,那么“政策+服务”就是保障它们畅流的“坚固堤坝”。近年来,宁海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创作者登记版权不用花一分钱,个人一年最高补贴50件作品,企业更是能补贴500件作品,直接将“福利拉满”;出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从制度上给创作者吃下“定心丸”。如此一来,宁海的民间文艺作品实现从“自发创作”到“确权保护”的跨越,为后续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葛招龙的木雕作品《人生·戏台》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

  有了保护打底,宁海又开始琢磨如何让版权资源充满生命力,以“文化IP+产业载体”为核心,推动版权资源向市场价值转化。在工艺美术领域,十里红妆文化园等园区吸引国内外游客商户目光,民间工艺大师和众多企业把泥金彩漆、竹木根雕、草木染等这些老手艺变成精美的文创产品,一年创造超2亿元产值;在演艺领域,宁海平调“耍牙”年演出200余场,投资15亿元打造的南宋红妆乐园已入选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民间表演产业的发展;在民间文学领域,230多部出版作品搭起版权矩阵,《宁海丛书》通过学术价值转化,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这些尝试打破了“保护即封存”的局限,让版权在市场流通中越“滚”越值钱。

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展陈区。

  为了让“版权赋能”这盘棋走得更长远,宁海还打出“人才+平台+政策”组合拳。开展文化名家名匠工程,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传承班,邀请大学生参与在地创作,吸引百余所高校千余名师生前来打卡;带着民间文艺作品“闯世界”,泥金彩漆亮相德国非遗展,十里红妆走出国门,名气越来越响;每年投入资金,加速版权“创作—转化—再创作”的良性循环,让版权从“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

  通过版权赋能,宁海把民间文艺资源优势实实在在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创新,在产业升级中促进乡村振兴。未来,宁海还将继续升级版权赋能机制,完善“保护—转化—创新”的产业生态,为全国民间文艺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宁海方案”。

  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