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周子豪 陈驰
甬派客户端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孙雁冰
“我有一个梦想,期待有一天可以开自己的画展,以越来越美好的作品,回报爱我的人!”9日上午,《以足为笔·山河入梦》画展如期举行,邬浩良一直以来的心愿也得以实现。

14米的长卷。李睿清/摄
在画展上,一幅14米的水墨长卷颇为瞩目。很难想象这样一幅将人物、建筑、风景绘得活灵活现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竟出自一位先天性脑瘫患者之“脚”。
邬浩良是重度失能人员,因为疾病,他全身上下仅右脚能够轻微活动。在他生命的42年里,多数时间只能在椅子上度过。是什么让这个被困住的灵魂重新起飞?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关爱,成了他另一对“翅膀”。
家人托举梦的翅膀
1982年,邬浩良出生于宁海西店镇的一个小村庄,家中兄弟三人,糊口已是勉力维持,而他的疾病更为家庭蒙上阴霾。
为了谋生,父母只好将他托给年迈的奶奶照顾。

邬浩良和哥哥。李睿清/摄
回忆起弟弟的童年,二哥邬浩乾说,孤独是那时生活的“底色”。因无法行走,儿时的邬浩良被困在十几平方米的院子,加之表达不畅,连与家人聊天都成了奢望……在7岁前,邬浩良仅有的娱乐是趁天气好,用脚趾玩弄家门口的泥土。
故事,随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的购入而改变。
有了这个“朋友”,邬浩良的生活添了许多趣味。三国、水浒、西游……“他特别崇拜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像关公、包拯、岳飞等。”在邬浩乾的记忆里,弟弟常常会蹲在电视机前一整天。慢慢地,家人惊讶地发现,邬浩良开始尝试将电视剧里的角色画下来。
从人物到花草,初学时,邬浩良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创作欲,常常是用脚趾夹着画笔,在身边所有能找到的纸张或木板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邬浩良的画作。李睿清/摄
对于邬浩良的新爱好,家人很支持。
“我们都觉得挺好,至少他能有些事做。”邬浩乾说,可想要帮弟弟维持住这个爱好,却不容易。单是购买绘画所需的画纸与颜料,对当时的邬家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没钱买纸,奶奶就“另辟蹊径”。过期的报纸、废旧的纸板……生活中一切能接触到的纸张,都被奶奶小心地收集起来。
邬浩乾说,那段时间常能看到奶奶奔走于村间,向左邻右舍询问有无废纸的身影。
而后,奶奶又省吃俭用,给孙子买了一盒小学生用的绘画颜料。颜料虽然简陋,邬浩良却很开心。
“以前画画只有黑墨水,但有了颜料,他常常叫奶奶帮他调色。”邬浩乾说,为了弄明白弟弟的话,有时要听好几遍,但奶奶却从来没有不耐烦,“最长的时候,他一天能画十个小时,都是奶奶陪在一边。”
身体上的不便,也为邬浩良的逐梦之旅频添阻碍。因为疾病,他的身体无法坐直,为了拿起画笔,幼年时期的邬浩良时常从椅子上摔下,摔得自己满身血、一头疤。
即便如此,邬浩良仍不愿放弃。见状,家人特意在他常坐的竹椅上加了一圈围栏,可新的问题也随即出现——
梦想成为画家,怎甘囚于室内?不忍邬浩良的成长受阻,家人再次请来村中木匠,在这把“保护椅”下装了4个轮子。
在往后二十多年的岁月里,这把特殊的“轮椅”成了邬浩良的腿,让他有机会踏出家门,看看村庄,望望远山。

邬浩良14米长卷的部分细节。李睿清/摄
这幅14米的长卷,便得此助力。
26岁时,偶然间从电视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让邬浩良萌生了创作欲望。以家乡为蓝本,往后四年间,家人每天都会推他到村里转转,观察村民劳作,研究建筑细节,这个为疾病所难的灵魂最终完成佳作。
社会织就希望之网
时间回溯至2006年初春,邬浩良迎来了生命中另一道光——宁海书画名家陈明纲。
与陈明纲结缘,源于宁海县残联的介绍。得知邬浩良的个人情况后,陈明纲没有丝毫犹豫便接下这个“重担”。

在陈明纲的指导下,邬浩良画的山水图。李睿清/摄
说是“重担”,一点也不为过。
最开始的几年,陈明纲几乎每周都要去邬浩良家一趟,给他讲些绘画技法。因为不会开车,陈明纲每次都需要转几辆公交,下车还要再步行十来分钟,单程就要花费近1小时,这对一位时值花甲且脚上有残疾的老人来说,挑战不小。
教学的过程,同样是场“考验”。
考虑到用脚作画很难将人物描摹细致,陈明纲建议邬浩良专攻更加偏重内心情感的山水画,但这也意味着从零开始。
为了教会邬浩良,每次上课陈明纲都得蹲在地上,若是遇到画错的地方,还需要用手扶着他的脚改正,而这一蹲往往就是半天。
陈明纲眼中的邬浩良很聪明,“稍微点拨示范,基本都能理解”。这份欣赏支撑着师生情持续至今。
现在,陈明纲已经82岁,但只要身体允许,每年他仍坚持去邬浩良家几趟。

邬浩良所绘的山水图。李睿清/摄
为了描绘出心目中的山水,青年时期的邬浩良常一画就是七八个小时。高强度的创作带来了画技的飞升,却也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35岁后,邬浩良的脚趾出现抽筋的情况,只要作画时间稍微一长,就会发作,他的创作时间和画作尺寸不得不一减再减。
与此同时,奶奶与父亲的相继离世也让邬浩良备受打击。
“我弟弟虽然说不出来,但我们都能感受得到。”邬浩乾说,那段时间弟弟的绘画频率直线下降,再加上心疼古稀之年的母亲还要照顾自己,邬浩良曾一度依靠药物助眠。
事情于2023年迎来转机,医保部门为邬浩良申请了长护险。通过失能评估后,邬浩良家来了一位“戴姐”。
“戴姐护理过不少失能人员,而且个子高,力气也足,正适合邬浩良这样的失能人员。”宁波市甬宁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雪娜说。
每月20次免费上门服务,从剪指甲、洗头到全身按摩,戴姐的加入给邬家注入不少活力。
“首先是我妈的负担小了,以前照顾弟弟的活基本由她一人承担,现在多个人搭把手,她不是那么累了。我弟的心理压力也小了,不再觉得自己是拖累。”邬浩乾说。

邬浩良与曾帮助过他的医保、长护工作者合影。李睿清/摄
戴姐的护理手法也让邬浩良脚趾抽筋的情况得以好转。
“现在坚持绘画两三个小时不是问题,再加上戴姐喜欢和我弟聊聊家常,有时还会带他出门透透气,我弟的创作灵感又回来了。”邬浩乾说,现在每次戴姐来,弟弟的眼里都写满期待。
而社会上爱心人士伸出的援手让邬浩良离梦想更进一步,许立军便是其中一位。
得知邬浩良买不起专业的作画工具,许立军每次上门探望时,便专门带些画笔颜料;听说邬浩良想要办画展,许立军又义务操持起布展、场地等问题,就连这次展出的200多张画作,都是他一一亲手装裱……
“每年五六次上门探望,坚持了整整17年,我们一家都很感激许大哥。”邬浩乾说。
残缺中点亮他人之光
或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邬浩良总惦记着要为别人撑伞。
“我弟弟最早是从电视上接触到的慈善。当时他看到一些残疾人生活困难,山区里的孩子读不起书,就萌生了想要帮他们一把的想法。”邬浩乾说。
早在2003年时,邬浩良曾将耗费3年时间创作的一幅长15米,宽0.8米的长卷捐给了红十字会;2012年,他还曾创作了6幅国画捐给河北一个以助学为主的公益组织。

再度举办画展,邬浩良显得很高兴。李睿清/摄
随着画技的提升,2017年,邬浩良在许大哥的帮助下举办了人生中第一场画展。
通过卖画,邬浩良获得两万余元收入,本可全部收入囊中,但他却坚持拿出一半捐给红十字会。
邬浩乾说,弟弟除了残疾补助,生活中并无其他收入,得知他的决定,许多人都无法理解,“有人劝我弟弟不要捐,说是应该社会捐给他才对。但我弟弟说,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有家庭和好心人支持,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更多有困难的人施以援手。”
“想要再捐。”如今二度举办画展,邬浩良一字一顿,艰难却又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正如哥哥邬浩乾所言:“举办公益画展和义卖,不仅让我弟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更帮他肯定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