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通讯员钟法 金真法 记者王佳
“法官,今年我们两家人终于有机会见上面了,还说要像亲戚一样常走动,这多亏了您当初帮我们联系上何叔叔。”王女士近日的一通来电,将镇海法院执行局执行员吴海东的思绪拉回到了两年前。
“法官,您能帮我找个人吗?我想替父亲还一笔二十多年前的债务。”
阳光刚洒进办公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一位女士的声音,声音诚恳又带着点急切。这是王女士第一次给吴海东打电话,电话里她讲起了父亲王先生埋藏了二十多年的心结。
心结源于2000年,王先生因生意资金周转困难,向好友何先生借款2万元。然而,生意最终失败,王先生无力偿还剩余的1万元债务。何先生多次催讨未果,便向镇海法院起诉,后于2002年申请强制执行。法院穷尽查控措施,发现王先生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依法终结。
然而,这笔“沉睡”的旧债,成了王先生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
“我们想把钱还上。”王女士的语气里透着坚定,“这些年,这1万元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和父亲的心头。父亲经常嘱咐我:‘把该还的钱都还上!’现在我参加工作能挣钱了,家里条件也好转了些,我们想着赶紧把钱还上。”
“您还记得承办法官吗?”吴海东继续追问。
“是王法官,不过听说他已经退休了。窗口的同志说您在管老案子,所以我才来联系您。”
“好的,我马上帮您找一下申请执行人信息。”放下电话,吴海东迅速调阅了那本泛黄的案卷。由于原承办法官已退休,案卷中何先生的联系方式也已失效,吴海东立即向镇海区公安分局发出了协查函,希望能帮这对父女了却心愿。
很快,镇海区公安分局传来好消息——何先生找到了,如今定居上海。
拿到电话号码后,吴海东拨通那个200多公里外的电话:“何先生您好,我是镇海法院的执行员。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大概二十多年前,有位王先生向您借钱的事情?”
“啊……是有这么回事。”电话那头传来何先生略带迟疑的回应。
随后,王女士和何先生取得了联系,并互加了微信好友,王女士感谢何先生当年帮助自己的父亲,并向何先生的微信转账了1万元。
令人动容的是,当何先生得知老朋友的女儿才大学毕业,家境刚刚有所好转,这位昔日的债主竟没有收取王女士微信转来的1万元,而是让款项原路退回。

为了让王家父女彻底安心,他还在微信上郑重留言确认:“收到王某某(廿年有)欠款壹万(由王某某女儿王某某微信转给我)!谢谢她!欠款已结清!”
何先生的善举,让王家父女终于卸下了背负二十多年的重担。这段跨越两代人的陈年旧案,不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因彼此的诚信与宽宥平添了几分人情的温度。(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