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嘉懿
7月12日,多元突破与文化叙事:中国网络剧的内容生产、IP转化与国际传播研讨交流活动在宁波举行。
近年来,伴随技术革新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文艺生产机制和艺术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网络文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网络剧,尤其是微短剧产业发展方面,有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
2021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68亿元,2022年达到101亿元,2023年为373.9亿元,2024年这个数字已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当年度的电影票房425亿元。
为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提高风尚、引领审美,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邀请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共同与会,旨在剖析问题,推动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现场。
短剧为何赢?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多年参与编著中国电影、电视剧蓝皮书,据其观察,近年我国影响力排名前十的影视剧,网络剧占了半壁江山。
网络剧亦有长剧和短剧之分,近年呈突破性发展态势的还属网络微短剧。“3秒入戏,10秒反转”牢牢抓住网民的注意力,“横店变成竖店”等戏谑之语已成事实。
在其产业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霸道总裁’‘甜宠虐恋’等主题几乎占了网络微短剧70%的内容”,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沈勇直言,这些高度雷同的内容屡试不爽,几乎征服了全年龄段的观众,且在海外日益“扩张”,成为评论家不得不注意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有何成因,又该如何引导?参与主旨演讲的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陆绍阳首先提出,由数据统计,今天半数以上的观众都采用“倍速看剧”,其背后指向的是科技的加速和社会的“加速”。

陆绍阳发言。
网络微短剧拥有“剧情高密度”“人物标签化”“情绪价值极强”等特点,可以给处在社会压力中的人们提供情绪按摩、心理补偿和想象空间。
陆绍阳提出,短剧和长剧的区别就像多巴胺和内啡肽,短剧是营造幻象,给人即刻的享受,长剧则是逻辑叙事,通过建构价值观,取信于人。从长远来说,“短剧不可阻挡,长剧不可或缺”。
创作的“破题”之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朱春阳随后发言,他罗列多组数据,分享了目前中国网络剧海外传播的情况。

朱春阳发言。
朱春阳说,过去中国影视剧主要出口至东南亚,也即华人聚集区,而在今天,中国网络剧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出海的“新三样”已变成:网文、网剧、网游。
据第三方数据,2022年8月至2024年6月,超过100款中国短剧APP活跃于海外市场,累计下载量达到1.48亿次,内购收入高达2.52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是中国短剧的主要收入来源,贡献了总收入的60%至70%。
整个2024年,短剧出海迈入2.0阶段。根据出海收入规模Top10短剧平台数据测算,全年我国出海短剧平台总收入达65.17亿元人民币,海外主要落地的平台涵盖日本、美国和东南亚。
可以说,短剧出海进入快速的成长期,呈现出大批量“模仿复制”的典型特点。

专家在分析中。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短剧表达的核心并非对人情人性挖掘的深度、题材的广度,而仍停留在“权力的支配”,充其量“对爱的歌颂”上,缺乏文艺作品本该具有的厚度和温度。有业内专家认为,如果这些内容缺乏评论引导,任性扩张,最后也很可能沦为泡沫,昙花一现。
在2025年上半年最新行业数据中,一组对比数字十分醒目,一边是“微短剧用户规模突破6.62亿人,单日最高播放量达4500万次”的流量狂欢;另一边是长视频平台“全民爆款”的缺失乏力。
这种矛盾的现象,揭示了行业发展的本质困境——内容过剩,数量取代质量。
那么,竖屏美学能被发展出来吗,“一路向短”是否不可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中国电视》执行主编闫伟还是给了一些信心。在他看来,网络剧“精品化生产”是有空间的。

闫伟发言。
闫伟举了一些网络剧(主要是长剧)的精品案例,比如说《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马伯庸作品改编系列《繁城之下》《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的荔枝》等新历史剧,还有《庆余年2》《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等精品剧集的续集篇,都对剧集的系列化、品牌化之路做出探索。
“故事为王是所有剧集创作的铁律,无论长剧还是短剧都适用。”闫伟例举了郭靖宇团队近年创作的《狮城山海》。该剧每集20分钟,以所谓的“6秒入戏、3分钟反转”的短剧叙事策略,杂糅谍战、悬疑、黑帮等多种类型风格于一体,但依然呈现出很高的叙事质量。
“今天的观众看的东西多了,审美期待也越来越高,事实证明,大家对高质量的作品还是会买单的。作为有责任感的创作者,应该想到如何为大众提供更好的作品,而不是在同题作文中不断重复、固步自封。”闫伟说。
宁波参与网络剧制作的情况
当天,宁波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钱铮、腾讯视频银河工作室二组负责人张翠西、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院长卢炜,也分别围绕宁波影视的网络剧生产与传播案例、腾讯视频精品短剧新生态、微短剧发展困境与突围探索展开了案例分享。“内容生产与价值创造”“产业发展与传播创新”成为分组讨论的主题。
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表示,近年来,宁波在网络剧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不仅涌现了紫金陈、苍天白鹤、在南方的毛豆、雁无痕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知名度的网络作家,较早成立了网络作家协会;热播的《大江大河》《淬火年代》《月上重火》以及最近的文旅短剧《甬忆南侨梦归人》,也从微短剧、单元剧、连续剧、互动剧等多个层面一次次放大了宁波“声量”,展现出宁波网络剧创作的宽度、厚度和深度。

研讨会现场。
宁波的各个文艺家协会都在数智浪潮中御风而行。抖音直播间“第二舞台”,让越剧、甬剧在算法时代重获新生;面向全国、百万奖金的“宁波银行·天e网络文学大赛”持续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界的热点,丰富了网络剧剧本宝库。
与此同时,“网络剧+文旅”的模式也促进了宁波城市形象的传播。从天一阁的书藏古今,老外滩的百年风情,到罗城的千年风貌,宁波舟山港的港通天下,宁波文旅地标在一部部网络剧中悉数登场,镜头不仅聚焦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而且对准了现代产业和宜居城市。软糯香甜的汤圆、鲜嫩肥美的雪菜大黄鱼等宁波特色美食,也随着剧情飘香四溢。这些饱含宁波元素的网络剧成为传播甬城文化的鲜活载体,展示了人间烟火气、发展新动能。
与会专家指出,在参与的深度与引领性方面,宁波无论是从创作层面还是评论层面,还有诸多可作为的空间,希望宁波的文艺家们更多投身于“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的行列中,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