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沧桑巨变,抗战烽火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依然矗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从延安的黄土高坡到琼崖的椰林海岸,从太行山的层峦叠嶂到四明山的苍翠竹海,19个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精神密码,正被新时代青年以创新创业的实践接续传承。
今起,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红村里的那些年轻人——19个抗日根据地烽火传薪向共富”系列报道。
记者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跨越山海,寻访革命老区的青年奋斗者,记录他们在先辈战斗过的热土上书写共同富裕的时代故事。
甬派客户端记者沈孙晖 顾佳诚 吴冠夏 何丫 通讯员 徐泽浩
盛夏的四明山,蝉鸣如织。
上周日,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横坎头农家”大厅里,40多名参加红色研学的小学生聚精会神盯着屏幕,眼睛被抗战片段《坚持三北,开辟四明》中的炮火映得发亮。
农家乐“90后”当家人黄徐洁站在一旁,看着光影在孩子们脸上跃动,仿佛看见80多年前的烽火穿越时空,映照在新一代的瞳孔中……

横坎头村。梁弄镇供图
梁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将红色星火燃遍四明山。黄徐洁就生长在这片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
“小时候,我喜欢听村里的老爷爷讲述当地抗日英雄的传奇故事,我为自己是红村‘女儿’而自豪。”那些惊心动魄的游击、宁死不屈的坚守,如同印记随四明山风融进了黄徐洁的血脉。
2014年,在德国获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的黄徐洁,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导师的挽留、高薪的工作,铺展在眼前。然而父母一句“阿拉‘红村’游客越来越多了”,瞬间点燃了她心底的火种。
“那一刻我深深明白,心中的红色基因从未沉睡,它一直在召唤我回家!”
于是,她毅然归巢,创办了全村第一家红色主题农家乐“横坎头农家”。

黄徐洁在农家乐烧菜。本人供图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硌人。
海归硕士回村开农家乐?消息一传开,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书读那么多,却回来端盘子,能长久吗?”
更熬人的是客流不稳定。“旺季还好,淡季一到,大厅空荡荡。”望着租来的房子、请来的师傅,黄徐洁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当年,革命先辈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如今,红村“女儿”面对困难也毫不退缩。
黄徐洁当起了最勤快的“店小二”:清晨进城买菜,回来挽起袖子择菜、洗刷,在油烟四起的厨房里打下手……“这姑娘,真能吃苦!”质疑声渐渐变成了夸赞声。

黄徐洁为客人端菜。沈孙晖摄
客源少,她就想办法“吆喝”,用朋友圈每日“播报”农家乐的烟火气,还把店搬到线上平台,做起了外卖生意。
“开红色农家乐的海归姑娘”渐渐成了村里的新名片,客人纷纷慕名而来。
“既要迎难而上,更要敢为人先。”在黄徐洁心中,“横坎头农家”不是一个普通的食肆,而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堡垒。
走进农家乐,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先烈等画像跃然墙上,LED屏幕轮播着根据地往事与红村蝶变的影像。而最动人的“红色密码”,藏于餐桌之上——
那盘黄澄澄的“油盐麦果”,曾是当年游击队员充饥的干粮,如今已成为店里的抢手点心;一块块热气氤氲的梁弄大糕上,“恭喜发财”已被“不忘初心”“共同富裕”等时代宣言所替代……

“油盐麦果”。吴冠夏摄
黄徐洁将食物化为穿越时空的符号,将峥嵘岁月的艰辛与新时代的甘甜,在唇齿间默默传递给更多人。
黄徐洁的床边抽屉里,藏着一封复印的“家书”,“2018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他殷殷叮嘱,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黄徐洁端上热气腾腾的梁弄大糕。本人供图
她把这份嘱托,化作了滚烫的行动。
72岁村民王秀琴是“横坎头农家”的“元老”。“以前以种地为生,日晒雨淋,一年下来手头紧巴巴。”她利落地收拾着碗筷,笑容舒展,“来阿洁农家乐工作后,工资稳定,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供给店里,又多份收入,每月有6000多元,是以前好几倍。”
如今,村民养的胖头鱼、种的小土豆、打的年糕片等,成为“横坎头农家”的“桌上菜”或伴手礼。黄徐洁已累计帮助4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矢志不渝的传颂者,需要创新表达的新途径。当年,一篇篇发自硝烟中的报道,一道道宣传党的政策的红色电波,吹响了浙东解放的嘹亮号角。如今,在村里负责宣传工作的黄徐洁,用一份份带着油墨香的村报《今日红村》,展现新时代红村巨变。
大到修路拓街、产业增收,小到志愿服务、嫁接果树……51期《今日红村》送达全村家家户户。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成为红村发展的动人乐曲。
从红村出发,黄徐洁想让更多人听到老区“新故事”。作为“舜江青语”理论宣讲联盟宣讲员,黄徐洁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车间工地、课堂讲堂,更来到了全国舞台。

黄徐洁正在宣讲。本人供图
在前年大别山那场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展演活动上,黄徐洁以青春之声,向其他抗日根据地的代表,深情讲述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山乡巨变。
“能把家乡的发展经验讲给更多人听,让所有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过的土地,共同见证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那种骄傲现在回想仍热血沸腾!”
循着黄徐洁的宣讲声,越来越多青年扎根这片红色土地——
“90后”青岛姑娘于钊琦和村里的强村公司合作,把原本的露营地改造成“鉟金地箱·大溪天地”,成为集艺术打卡、灯光秀、聚餐于一体的网红空间;
“95后”余姚青年李栽培在四明湖畔开了“杉野茶咖”,最多一天卖600杯咖啡,一年营业额超200万元;
各地大学生组队来调研,设计出“四时四明”主题大糕、“四明密令”红色桌游,不少点子成了村里的新产业……
曾经“横看竖看都看不到头”的横坎头,如今活力无限: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81.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81元,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梁弄镇。梁弄供图
就在7月20日,黄徐洁有了新身份——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眼中的光更亮了。
“革命先辈用生命守护这片土地,造就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要让乡亲们腰包更鼓、日子更甜,让红色根脉更茁壮!”
记者手记
赓续红色血脉,就要在新时代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
在“横坎头农家”的特色食物、轮播影片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传承——游击队员的艰苦岁月在舌尖苏醒;“不忘初心”跳出教科书,成为鲜活日常。在这里,烽火记忆可咀嚼,精神密码可触摸。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是无声的冲锋号。它点燃的不仅是黄徐洁的热忱,更是浙东红村乡村振兴的新斗志。实干、创新,是革命老区精神最磅礴的生命力。横坎头村集体收入直逼800万元、人均收入超5万元的数字,就是鲜活例证。
最令我们心潮澎湃的,是越来越多“黄徐洁”正以独特的“语法”,为红色基因书写当代注脚。他们以青春实践证明,红色土地蕴藏的除了热血记忆,还有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根据地介绍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梁弄供图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是全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地处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三角地带,以余姚的梁弄为指挥中心,东濒东海,南抵金华到宁波公路,西达金(华)萧(山)铁路线,北跨黄浦江两畔,包括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四明、金萧、淞沪、三东(鄞县、奉化、镇海三县东部和定海县)的广大地区,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浙东军民的英勇抗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华民族抗战史增添了光辉一页。
我想对您说

黄徐洁用梁弄大糕向先辈致敬。吴冠夏摄
先辈们,这是我们横坎头的梁弄大糕。当年,你们在四明山打仗,啃的是“油盐麦果”,喝的是山涧溪水。如今这大糕,软糯香甜,就像我们的幸福日子。
现在的横坎头,樱桃红、大糕香、百姓乐。在奔向“共富”的道路上,我们浙东红村儿女,撸起袖子加油干!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