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脱下西装种藕养虾 李君:这片土地教会我“咬紧牙关”
2025-08-02 19:1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记者 徐丽敏 史米可 郭婷茜

  “苏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新四军一师师部就驻扎在这里。苏中抗日根据地,被称为‘最深入敌腹心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军民靠着‘咬紧牙关’战胜敌人。这四个字,也深深影响着我。”一见到李君,他就向记者介绍起当地的历史。

  7月底的扬州宝应,莲叶田田,荷花盛开,粉白嫣红。

  李君是射阳湖镇君璐轩稻麦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2017年之前,李君西装笔挺地进出于常州连锁酒店的办公室。然后,李君在常州看到了小龙虾商机,心中的农业情被彻底点燃,于是下定决心返乡创业。如今的他,一身休闲着装,喂虾、捞虾,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农人”。

李君。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家乡宝应素有‘荷藕之乡’的美誉,这方水土也有养殖小龙虾的‘先天优势’。”李君指着铁皮房前的荷塘说,眼前是他创业初时的70亩水塘,在不远处,还有1200亩荷塘、稻田,套养小龙虾。

  李君回忆道,刚回农村时,亲戚朋友的质疑声不断。“在外面干得好好的,回来干什么”“农村有什么发展前景”……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以及苗种品质问题,李君第一年就亏损了。

  那个夏天,看着死虾飘满水塘,他心疼又无奈。

  “入行三年穷,哪有一干就成功的。”好在,父亲李国清一直支持儿子在乡村大展身手;同时,当地政府也给予政策帮扶,为返乡青年提供技术支持。

  养殖小龙虾的“苦”,李君再清楚不过。但李君更清楚的是,只有“咬紧牙关”,才能把困难踩在脚下。

  每天天不亮,李君和伙伴们穿好下水服,拿起工具打捞、分拣小龙虾,直至目送商贩的货车驶离,才能歇口气。而一到晚上,李君还要拎着手电筒去巡塘,检查小龙虾的吃食状态、活跃度等,有时要忙到后半夜。“养小龙虾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一点马虎不得。”他打趣道。

李君和工人在打捞小龙虾。

  因为“照顾”小龙虾,李君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住在塘边的铁皮房内,没有空调,夏季如同“蒸笼”,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持续8年,而他也从最初的“小白”蜕变为养殖“专家”。

  “酒店工作顶多是晚上忙一点,和这里简直不能比。”李君坦言,他的肯吃苦、能吃苦的劲头,离不开家庭熏陶。

  “江南水系多,芦苇丛生,隐蔽性强,当年新四军一师就是在射阳湖一带作战。”李君告诉记者,宝应流传着许多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和父亲讲述这些故事。父亲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更是让他近距离感触到军人的坚韧品质。

  “当时就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触动。后来在养殖中遇到困难、挫折、质疑时,我就想,老一辈在那么苦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下来了,不管再困难,我都要咬紧牙关坚持。”李君说。

  而咬紧牙关,正是当时苏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斗争最艰难时期的“精神法宝”。

  如今,李君不仅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地气候且效益较好的养殖模式,还将原本养一季的小龙虾变为养三季,在有限的资源中不断增加产量。他还建起大棚养小龙虾,实现反季销售。

  “以前的养殖模式,属于望天收,有就收,无就丢。”李君不断改进技术,精准管理、精细投喂,形成了藕虾共生的循环养殖模式。“以往农户担心小龙虾夹断藕而不敢套养,现在通过降水围网,把小龙虾挡在荷藕外来解决这一问题。”李君说。

李君养殖的小龙虾。

  通过他的宣传指导,更多农户采用了这一养殖方式,不仅藕的产量没有减少,小龙虾产量还从原来的每亩50斤提升到现在的每亩150斤,经济效益至少增加了2000元。

  射阳湖镇廖徐村养殖户徐龙顺藕田套养了150亩小龙虾,以前是粗放养殖,效益低。他说:“经过李君的技术指导,在改进了养殖方式后,现在的小龙虾又大又肥。”

  “将养殖技术分享给同行,大家都养得好,射阳湖小龙虾的名气才能更响,吸引更多优质商贩来此采购。”李君的想法,朴素真诚。

  李君感慨:“当年,新四军指战员与老百姓一起搞生产,帮助群众春耕、收割麦子,军民团结一家亲。如今,政府培养我们‘新农人’,我们就有一份社会责任,带动更多人致富。”

  “我们养出的小龙虾六七钱以上,个头大、干净卫生,上市季能卖40多元一斤,春节时最高能卖每斤100多元。”李君自豪地说。这些小龙虾直供江苏、上海市场,早上从塘里捞出,傍晚就端上老百姓的餐桌了。

  傍晚,又到了小龙虾的投喂时间,装有饵料的无人机朝着远处的水塘飞去。晚风带着荷香吹过铁皮房,灯光透过窗口,在水面映出一小片光晕,这是李君最熟悉的夜晚。

  记者手记

  车桥战役后,苏中根据地党政军机关自东台迁至宝应县西安丰、射阳湖一带,红色的火种在此深深扎根。

  李君,这片红色热土滋养的“新农人”。初见时,他带有些许书卷气,似乎不像是个农民,但晒黑的皮肤却证实着他的身份。8年前,李君脱下西装,一脚踩进家乡的水塘。这份果断,离不开李君对生他养他这片土地的眷恋。

  脚下的泥土,是革命先辈踏过的地方,也是李君正在蹚的致富路。这条路虽然不易,但也不孤单。那份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总会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前行力量,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年带着热忱回到故土,扎下了根。

  他们“现身说法”,证明这片土地的热血从未冷却,只是从战火纷飞的火热,化作了乡村振兴的滚烫脉动。

  根据地介绍

  抗战初期,陈毅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和东进北上的方针,率领新四军挥戈北渡,开辟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在宝应史料陈列馆。

苏中区党委驻地旧址。

  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咬紧牙关,渡过两年最艰苦环境”的号召,切实而迅速地聚集力量,加强党的建设,建立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积极进行游击战争,灵活机动打击日伪军,完成了党布置的任务。

  人物简介

  李君,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80后”“新农人”,2017年回到家乡创业,现为君璐轩稻麦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

  我想对您说

  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作为一名“新农人”,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迎难而上、不言放弃的精神力量。

  在养殖小龙虾过程中,我越干越有劲,也越干越自豪,以后我还会一直守在这片土地上,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脱下西装种藕养虾 李君:这片土地教会我“咬紧牙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02 19:13: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记者 徐丽敏 史米可 郭婷茜

  “苏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新四军一师师部就驻扎在这里。苏中抗日根据地,被称为‘最深入敌腹心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军民靠着‘咬紧牙关’战胜敌人。这四个字,也深深影响着我。”一见到李君,他就向记者介绍起当地的历史。

  7月底的扬州宝应,莲叶田田,荷花盛开,粉白嫣红。

  李君是射阳湖镇君璐轩稻麦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2017年之前,李君西装笔挺地进出于常州连锁酒店的办公室。然后,李君在常州看到了小龙虾商机,心中的农业情被彻底点燃,于是下定决心返乡创业。如今的他,一身休闲着装,喂虾、捞虾,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农人”。

李君。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家乡宝应素有‘荷藕之乡’的美誉,这方水土也有养殖小龙虾的‘先天优势’。”李君指着铁皮房前的荷塘说,眼前是他创业初时的70亩水塘,在不远处,还有1200亩荷塘、稻田,套养小龙虾。

  李君回忆道,刚回农村时,亲戚朋友的质疑声不断。“在外面干得好好的,回来干什么”“农村有什么发展前景”……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以及苗种品质问题,李君第一年就亏损了。

  那个夏天,看着死虾飘满水塘,他心疼又无奈。

  “入行三年穷,哪有一干就成功的。”好在,父亲李国清一直支持儿子在乡村大展身手;同时,当地政府也给予政策帮扶,为返乡青年提供技术支持。

  养殖小龙虾的“苦”,李君再清楚不过。但李君更清楚的是,只有“咬紧牙关”,才能把困难踩在脚下。

  每天天不亮,李君和伙伴们穿好下水服,拿起工具打捞、分拣小龙虾,直至目送商贩的货车驶离,才能歇口气。而一到晚上,李君还要拎着手电筒去巡塘,检查小龙虾的吃食状态、活跃度等,有时要忙到后半夜。“养小龙虾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一点马虎不得。”他打趣道。

李君和工人在打捞小龙虾。

  因为“照顾”小龙虾,李君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住在塘边的铁皮房内,没有空调,夏季如同“蒸笼”,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持续8年,而他也从最初的“小白”蜕变为养殖“专家”。

  “酒店工作顶多是晚上忙一点,和这里简直不能比。”李君坦言,他的肯吃苦、能吃苦的劲头,离不开家庭熏陶。

  “江南水系多,芦苇丛生,隐蔽性强,当年新四军一师就是在射阳湖一带作战。”李君告诉记者,宝应流传着许多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和父亲讲述这些故事。父亲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更是让他近距离感触到军人的坚韧品质。

  “当时就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触动。后来在养殖中遇到困难、挫折、质疑时,我就想,老一辈在那么苦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下来了,不管再困难,我都要咬紧牙关坚持。”李君说。

  而咬紧牙关,正是当时苏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斗争最艰难时期的“精神法宝”。

  如今,李君不仅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地气候且效益较好的养殖模式,还将原本养一季的小龙虾变为养三季,在有限的资源中不断增加产量。他还建起大棚养小龙虾,实现反季销售。

  “以前的养殖模式,属于望天收,有就收,无就丢。”李君不断改进技术,精准管理、精细投喂,形成了藕虾共生的循环养殖模式。“以往农户担心小龙虾夹断藕而不敢套养,现在通过降水围网,把小龙虾挡在荷藕外来解决这一问题。”李君说。

李君养殖的小龙虾。

  通过他的宣传指导,更多农户采用了这一养殖方式,不仅藕的产量没有减少,小龙虾产量还从原来的每亩50斤提升到现在的每亩150斤,经济效益至少增加了2000元。

  射阳湖镇廖徐村养殖户徐龙顺藕田套养了150亩小龙虾,以前是粗放养殖,效益低。他说:“经过李君的技术指导,在改进了养殖方式后,现在的小龙虾又大又肥。”

  “将养殖技术分享给同行,大家都养得好,射阳湖小龙虾的名气才能更响,吸引更多优质商贩来此采购。”李君的想法,朴素真诚。

  李君感慨:“当年,新四军指战员与老百姓一起搞生产,帮助群众春耕、收割麦子,军民团结一家亲。如今,政府培养我们‘新农人’,我们就有一份社会责任,带动更多人致富。”

  “我们养出的小龙虾六七钱以上,个头大、干净卫生,上市季能卖40多元一斤,春节时最高能卖每斤100多元。”李君自豪地说。这些小龙虾直供江苏、上海市场,早上从塘里捞出,傍晚就端上老百姓的餐桌了。

  傍晚,又到了小龙虾的投喂时间,装有饵料的无人机朝着远处的水塘飞去。晚风带着荷香吹过铁皮房,灯光透过窗口,在水面映出一小片光晕,这是李君最熟悉的夜晚。

  记者手记

  车桥战役后,苏中根据地党政军机关自东台迁至宝应县西安丰、射阳湖一带,红色的火种在此深深扎根。

  李君,这片红色热土滋养的“新农人”。初见时,他带有些许书卷气,似乎不像是个农民,但晒黑的皮肤却证实着他的身份。8年前,李君脱下西装,一脚踩进家乡的水塘。这份果断,离不开李君对生他养他这片土地的眷恋。

  脚下的泥土,是革命先辈踏过的地方,也是李君正在蹚的致富路。这条路虽然不易,但也不孤单。那份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总会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前行力量,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年带着热忱回到故土,扎下了根。

  他们“现身说法”,证明这片土地的热血从未冷却,只是从战火纷飞的火热,化作了乡村振兴的滚烫脉动。

  根据地介绍

  抗战初期,陈毅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和东进北上的方针,率领新四军挥戈北渡,开辟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在宝应史料陈列馆。

苏中区党委驻地旧址。

  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咬紧牙关,渡过两年最艰苦环境”的号召,切实而迅速地聚集力量,加强党的建设,建立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积极进行游击战争,灵活机动打击日伪军,完成了党布置的任务。

  人物简介

  李君,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80后”“新农人”,2017年回到家乡创业,现为君璐轩稻麦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

  我想对您说

  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作为一名“新农人”,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迎难而上、不言放弃的精神力量。

  在养殖小龙虾过程中,我越干越有劲,也越干越自豪,以后我还会一直守在这片土地上,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