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红村“运营人”何海燕:越是艰难越向前 红色乡村率先振兴
2025-08-03 19:4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记者 郭婷茜 史米可 徐丽敏

  沿着石板小路走进李巷,“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江渭清旧居”“陈毅旧居”一一经过,仿佛走进80年前的历史。

  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李巷曾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虽是盛夏,但来李巷探访红色历史的游客依旧很多。新旧交叠,时空交汇,一段段革命故事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被重新唤醒。

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

  人群中,何海燕和讲解员安排动线、引导讲解。何海燕是南京溧水李巷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这是她在李巷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作为团队一员,如何挖掘、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的使命。”何海燕说。

何海燕。

  大学毕业后,何海燕通过“大学生返乡计划”回到家乡苏州市通安镇树山村工作。成立返乡创客联盟、组织青年创业交流会……在家乡崭露头角的她,作为人才引进到李巷,负责红色历史的挖掘和红色文化的传播等工作。

  “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重要的课题,也是难题。如何通过创新的表达,讲给年轻人听,是我们必须迈过去的坎。”何海燕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红色故事的挖掘并不容易,寻访老兵、查阅资料、辨析口述史的细节,每一步都是挑战。何海燕坦言:“面对这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我心里是敬畏的。我想把它们讲好,但也担心讲不好。”

  “越是深入了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越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精神的引领。”何海燕说,正是那股“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铁军意志,支撑着她和团队踏上了一场历时四年、横跨六省十余座城市的寻访之旅,去抢救、复原那些被湮没在历史中的红色记忆。

  白天在外奔波走访,晚上伏案比对、复原,那些历史细节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清晰。

何海燕向记者介绍李巷。

  每成功还原出一段历史信息,何海燕和团队成员都由衷地感到自豪与满足。“我们在做的,是在为未来留下精神火种。”何海燕说。

  挖掘整理红色历史只是第一步,真正让何海燕犯难的是如何“讲好”这些红色故事?

  “讲历史,不能只是讲年份、讲战役,还要讲人、讲情感,让听众在共鸣中感受先辈的精神。”正是在一次次与人交流、听故事、读家书的寻访过程中,何海燕明白了这个道理。

  她成立“她说N4A”志愿宣讲队,团队成员不少是土生土长的李巷年轻人,他们用亲身经历和方言,把李巷的故事讲得更接地气,也更打动人。

  通过与游客的交流,何海燕意识到,面对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受众,单向讲述往往难以真正触动人心。“缺少互动,代入感不够。”何海燕说,只有让人感同身受,革命精神才能真入人心。

  “把故事‘讲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把红色故事‘讲活’。”何海燕再次自我加压。

  借鉴新四军的战地文工团形式,何海燕组建了红色李巷文工团,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再现革命历史。

  今年3月,红色李巷文工团创新推出沉浸式演绎剧目《嗨,一郎》,观众不再只是坐在台下的“看剧人”,而是化身“剧中人”,随着剧情推进走入战火硝烟之中,“亲历”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为了打磨《嗨,一郎》,何海燕和团队成员不断修改剧本,反复排练。演员没经验、场地简陋、经费吃紧……一连串的困难却从未让他们止步。

  “当年,新四军在苏南开辟抗日根据地,靠的是沉得住气、咬得住劲的信念与坚持。我们讲的是他们的故事,就不能怕难。”何海燕用这份精神鼓舞着团队,也支撑着自己。这也是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打磨剧目的底气所在。

  “我们要把这些历史‘演活’,让年轻人听得进、游客记得住。”正是这样的执着与坚韧,让《嗨,一郎》从一份草稿变成一场动情的剧目。目前,该剧已成功演出50多场,获得了众多游客的高度好评。

红色李巷。

  红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加速推动了李巷村“红农文旅”的融合发展——

  村里的餐饮业搭上了红色文旅的“顺风车”。“旺季的时候,一天来三百人,翻台都忙不过来。”餐厅老板王俊明笑着说,过去一年,他的餐厅营业额超过150万元,“既能顾着家里老人,又有可观收入,知足。”

  游客越来越多,李巷的种植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以前蓝莓都是统一收购,价格压得低,干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零售卖给游客,平均能卖到二十元一斤。”蓝莓种植户李志华的语气中透着满足。

  红色乡村的率先振兴,带动了村民平稳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在这里,红色故事不仅被讲述、被看见,更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中“活”了起来,更是激活了一条“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手记

  “向世界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是令我非常自豪的事。”采访中,何海燕几次提起“自豪”。

  “自豪”二字,在她口中不是虚浮的口号,而是沉淀在岁月里的坚守。从大学毕业后扎根乡村,到翻山越岭寻访新四军后人,她的讲述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细水长流的坚持。

  这种执着,恰如当年新四军“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韧劲。不同的是,战火年代的突围是生死相搏,而今天的使命,则是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生根。

  村里的青年谈起未来时,眼里闪烁着熟悉的坚定——那是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如何海燕所说,村里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有青春热血”。

  离开红色李巷时,我们忽然明白,红色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铭记过去,更在于它能照亮前路——像一簇不灭的火,既温暖人心,又点燃希望、鼓舞斗志。

  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新四军军部命令,陈毅率第1支队由皖南东进,并于6月8日与先遣支队在溧水新桥胜利会师。

  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来到李巷及周边地区。溧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区。李巷则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苏南小延安”之称也由此而来。

  人物简介

  何海燕,南京溧水李巷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负责苏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红色李巷”的红色文化挖掘和红色故事传播。

  我想对您说

  站在你们曾经奋斗的热土上,

  我们读懂了信仰的力量。

  你们不畏艰险、勇于胜利的精神,

  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致敬,不朽的丰碑!”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红村“运营人”何海燕:越是艰难越向前 红色乡村率先振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03 19:41: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记者 郭婷茜 史米可 徐丽敏

  沿着石板小路走进李巷,“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江渭清旧居”“陈毅旧居”一一经过,仿佛走进80年前的历史。

  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李巷曾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虽是盛夏,但来李巷探访红色历史的游客依旧很多。新旧交叠,时空交汇,一段段革命故事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被重新唤醒。

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

  人群中,何海燕和讲解员安排动线、引导讲解。何海燕是南京溧水李巷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这是她在李巷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作为团队一员,如何挖掘、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的使命。”何海燕说。

何海燕。

  大学毕业后,何海燕通过“大学生返乡计划”回到家乡苏州市通安镇树山村工作。成立返乡创客联盟、组织青年创业交流会……在家乡崭露头角的她,作为人才引进到李巷,负责红色历史的挖掘和红色文化的传播等工作。

  “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重要的课题,也是难题。如何通过创新的表达,讲给年轻人听,是我们必须迈过去的坎。”何海燕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红色故事的挖掘并不容易,寻访老兵、查阅资料、辨析口述史的细节,每一步都是挑战。何海燕坦言:“面对这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我心里是敬畏的。我想把它们讲好,但也担心讲不好。”

  “越是深入了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越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精神的引领。”何海燕说,正是那股“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铁军意志,支撑着她和团队踏上了一场历时四年、横跨六省十余座城市的寻访之旅,去抢救、复原那些被湮没在历史中的红色记忆。

  白天在外奔波走访,晚上伏案比对、复原,那些历史细节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清晰。

何海燕向记者介绍李巷。

  每成功还原出一段历史信息,何海燕和团队成员都由衷地感到自豪与满足。“我们在做的,是在为未来留下精神火种。”何海燕说。

  挖掘整理红色历史只是第一步,真正让何海燕犯难的是如何“讲好”这些红色故事?

  “讲历史,不能只是讲年份、讲战役,还要讲人、讲情感,让听众在共鸣中感受先辈的精神。”正是在一次次与人交流、听故事、读家书的寻访过程中,何海燕明白了这个道理。

  她成立“她说N4A”志愿宣讲队,团队成员不少是土生土长的李巷年轻人,他们用亲身经历和方言,把李巷的故事讲得更接地气,也更打动人。

  通过与游客的交流,何海燕意识到,面对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受众,单向讲述往往难以真正触动人心。“缺少互动,代入感不够。”何海燕说,只有让人感同身受,革命精神才能真入人心。

  “把故事‘讲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把红色故事‘讲活’。”何海燕再次自我加压。

  借鉴新四军的战地文工团形式,何海燕组建了红色李巷文工团,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再现革命历史。

  今年3月,红色李巷文工团创新推出沉浸式演绎剧目《嗨,一郎》,观众不再只是坐在台下的“看剧人”,而是化身“剧中人”,随着剧情推进走入战火硝烟之中,“亲历”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为了打磨《嗨,一郎》,何海燕和团队成员不断修改剧本,反复排练。演员没经验、场地简陋、经费吃紧……一连串的困难却从未让他们止步。

  “当年,新四军在苏南开辟抗日根据地,靠的是沉得住气、咬得住劲的信念与坚持。我们讲的是他们的故事,就不能怕难。”何海燕用这份精神鼓舞着团队,也支撑着自己。这也是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打磨剧目的底气所在。

  “我们要把这些历史‘演活’,让年轻人听得进、游客记得住。”正是这样的执着与坚韧,让《嗨,一郎》从一份草稿变成一场动情的剧目。目前,该剧已成功演出50多场,获得了众多游客的高度好评。

红色李巷。

  红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加速推动了李巷村“红农文旅”的融合发展——

  村里的餐饮业搭上了红色文旅的“顺风车”。“旺季的时候,一天来三百人,翻台都忙不过来。”餐厅老板王俊明笑着说,过去一年,他的餐厅营业额超过150万元,“既能顾着家里老人,又有可观收入,知足。”

  游客越来越多,李巷的种植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以前蓝莓都是统一收购,价格压得低,干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零售卖给游客,平均能卖到二十元一斤。”蓝莓种植户李志华的语气中透着满足。

  红色乡村的率先振兴,带动了村民平稳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在这里,红色故事不仅被讲述、被看见,更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中“活”了起来,更是激活了一条“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手记

  “向世界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是令我非常自豪的事。”采访中,何海燕几次提起“自豪”。

  “自豪”二字,在她口中不是虚浮的口号,而是沉淀在岁月里的坚守。从大学毕业后扎根乡村,到翻山越岭寻访新四军后人,她的讲述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细水长流的坚持。

  这种执着,恰如当年新四军“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韧劲。不同的是,战火年代的突围是生死相搏,而今天的使命,则是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生根。

  村里的青年谈起未来时,眼里闪烁着熟悉的坚定——那是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如何海燕所说,村里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有青春热血”。

  离开红色李巷时,我们忽然明白,红色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铭记过去,更在于它能照亮前路——像一簇不灭的火,既温暖人心,又点燃希望、鼓舞斗志。

  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新四军军部命令,陈毅率第1支队由皖南东进,并于6月8日与先遣支队在溧水新桥胜利会师。

  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来到李巷及周边地区。溧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区。李巷则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苏南小延安”之称也由此而来。

  人物简介

  何海燕,南京溧水李巷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负责苏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红色李巷”的红色文化挖掘和红色故事传播。

  我想对您说

  站在你们曾经奋斗的热土上,

  我们读懂了信仰的力量。

  你们不畏艰险、勇于胜利的精神,

  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致敬,不朽的丰碑!”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