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在异国他乡开玩具厂 宁波外贸小伙“勇闯”哈萨克斯坦
2025-08-05 07:0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马千里(右)在展会上和哈萨克斯坦客户合影。受访对象供图

在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郊外的15公里处,有一家中国人开设的玩具厂。白天,30多位工人勤勤恳恳地工作,投身于打样、缝纫、包装的繁忙流水线;傍晚,伴随凤凰传奇的歌声,中外员工一起放声高唱、翩翩起舞,笑声比晚霞还明媚。

这家玩具厂的老板是宁波甘奇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95后青年马千里。三年前,他从拖着行李箱做地推开始,掘金哈萨克斯坦的“蓝海”;如今,他让自主品牌“Shapalak”进入当地的商超专柜,还在阿拉木图办起了儿童玩具工厂,一年间营收增了4倍。

这位本可以在写字楼吹空调的“Z世代”青年,为何要白手起家闯世界?他如何让中国玩具“圈粉”中亚消费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台风天,他赶在赴哈萨克斯坦出差的前夕,和记者聊起了比风暴更跌宕的创业历程。

一次“头脑发热”的创业

马千里出生于1995年,老家在甘肃。从宁波工程学院毕业后,他留在这座外贸大市,从事专业对口的大宗商品贸易。然而,这份“两点一线”的工作,令热爱挑战的他感到枯燥乏味。2021年,他索性一脚油门从宁波“踩”到霍尔果斯,去祖国边境“看看更大的世界”。

正是这场自驾游,让马千里敏锐地捕获了商机。

当时他从新疆出发,来到对中国游客实行过境免签的哈萨克斯坦,发现这里的商超物价相对偏高,一些小玩具的标价是国内10倍;而餐厅里,一个家长带三四个小孩的现象十分普遍。在马千里看来,这表明当地新生人口数量大,正是做儿童玩具生意的“天选之国”。

“我是一个容易‘头脑发热’的人,想到什么就马上行动。”马千里说,他当即决定辞职创业,先从国内“代购”了一大批玩具装进行李箱,再“单枪匹马”到当地做地推,第一单生意只挣了500元。

“客户问,就这么点采购量,能发货吗?我说,行!就这样赚到了第一桶金。”马千里说。

但马千里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小打小闹”的“代购”绝非长久之计。2022年,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提醒他“生意要做大,必须要合规”,唯有证照齐全、合规经营的企业,才能叩开哈萨克斯坦商超货架的大门。

“我们在宁波和哈萨克斯坦都注册了公司,每一笔订单从采购到运输、从报关到清关都走上正轨。尽管短期内付出很大成本,却让我们得到当地最大玩具批发商城的青睐,他们放心大胆地向我们下订单,雪球从此越滚越大。”马千里说,“做生意要有规矩”,正是宁波这片土壤给他上的第一课。

为产品添上“最炫民族风”

当越来越多商人蜂拥而至,哪怕再广袤的“蓝海”,也免不了越来越“卷”,这正是马千里近两年面对的新痛点。他心想,作为中小创业者,和“大厂”拼标准件必输无疑,唯有把本土化“卷”到极致,才能在“小而美”的赛道“出圈”。

“我们发现,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心脏’,市面上的玩具以英文、中文、俄文为主,鲜有本地语言的产品。而当地正掀起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这正是我们的机会。”马千里说。

于是,他在哈萨克斯坦注册自主品牌“Shapalak”——这个词在当地语言中有“鼓掌”和“扇巴掌”双重含义。同时,他还招纳中国的哈萨克族人加入团队,并整合国内的设计师与工厂资源,一起把“最炫民族风”写进产品基因。

“我们做了一款羊拐骨玩具,它起源于游牧民族占卜的器具,可以激发天南地北哈萨克族人的童年记忆。来自美国和法国的哈萨克族客户纷纷下订单,更有哈萨克斯坦的航空公司将其视为文化伴手礼。再如哈萨克斯坦民族乐器冬不拉,我们也做过1:1的玩具,主打‘怀旧风’。”

马千里介绍,他们每年都会研发20多款“哈味”十足的新品,“爆款率”高达40%,秘诀就在于“接地气”的市场调研。“我们邀请哈萨克斯坦的幼儿园老师参与茶话会,分享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和游戏。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推出带有当地元素的九九乘法表,寓教于乐。”马千里说。

为更贴近消费者,2024年,马千里决定在阿拉木图设厂——在离市区15公里处,以近60万元的租金“盘”下2000平方米的厂房。随后,他们在附近的村镇小卖部张贴“招工海报”,以高于当地平均线的时薪招募工人。

“我们的工厂是大年初六开工的。天气冷,没空调,大家顶着帐篷开着加热器,吭哧吭哧地抢生产。”马千里回忆,“当时还有一段小插曲,按照阿拉木图的习俗,工厂开张要举办杀羊仪式,将羊肉分给街坊邻居。我们不知道分羊的惯例,被痛骂一顿后才吸取教训。”

马千里说,那年的春节是在当地过的,当时他非常想念故乡的亲人。

“我一个不爱吃饺子的人,竟然破天荒地让朋友给我寄速冻饺子。”马千里笑着说,但跨国经营也有许多乐趣,“到了古尔邦节,我们在厂房门口烹羊宰牛,载歌载舞,大家语言不同却踩着同一鼓点,这就是文化交流的魅力。”

位于阿拉木图玩具厂的仓库。受访对象供图

从产品“出海”到文化“出海”

马千里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国制造向中亚延伸的缩影。

“据我们观察,哈萨克斯坦本地的轻工业并不发达,日用品工厂屈指可数,而中国企业在哈的投资项目,又以重工业和基建为主。”马千里说,“我们在阿拉木图开设的儿童玩具厂,不仅创造了30多个就业岗位,还填补了当地轻工业的空白。”

如今,“Shapalak”玩具已在哈萨克斯坦头部商超“Balbobek”拥有专柜,成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当地国民品牌,令马千里深感自豪。他希望以哈萨克斯坦为桥头堡,让产品辐射至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国家。

“今年,我们参加了宁波跨博会,结识了许多深耕俄罗斯市场的跨境电商卖家。”马千里介绍,“由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达成关税同盟,我们在阿拉木图生产的产品,在俄罗斯市场颇有竞争力。我们也将开拓俄语产品线,实现跨境‘出海’。”

展望未来,马千里还有更大的梦想——以玩具为载体,推动文化“出海”。“我们考虑将中国的十二生肖等元素融入玩具设计,并制作中哈文化交流的动画片。当海外的小朋友把‘中国故事’装进书包,中华文化将完成从‘出口’到‘入心’的旅程。”马千里说。

宁波晚报记者 严瑾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在异国他乡开玩具厂 宁波外贸小伙“勇闯”哈萨克斯坦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8-05 07:03:00

马千里(右)在展会上和哈萨克斯坦客户合影。受访对象供图

在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郊外的15公里处,有一家中国人开设的玩具厂。白天,30多位工人勤勤恳恳地工作,投身于打样、缝纫、包装的繁忙流水线;傍晚,伴随凤凰传奇的歌声,中外员工一起放声高唱、翩翩起舞,笑声比晚霞还明媚。

这家玩具厂的老板是宁波甘奇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95后青年马千里。三年前,他从拖着行李箱做地推开始,掘金哈萨克斯坦的“蓝海”;如今,他让自主品牌“Shapalak”进入当地的商超专柜,还在阿拉木图办起了儿童玩具工厂,一年间营收增了4倍。

这位本可以在写字楼吹空调的“Z世代”青年,为何要白手起家闯世界?他如何让中国玩具“圈粉”中亚消费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台风天,他赶在赴哈萨克斯坦出差的前夕,和记者聊起了比风暴更跌宕的创业历程。

一次“头脑发热”的创业

马千里出生于1995年,老家在甘肃。从宁波工程学院毕业后,他留在这座外贸大市,从事专业对口的大宗商品贸易。然而,这份“两点一线”的工作,令热爱挑战的他感到枯燥乏味。2021年,他索性一脚油门从宁波“踩”到霍尔果斯,去祖国边境“看看更大的世界”。

正是这场自驾游,让马千里敏锐地捕获了商机。

当时他从新疆出发,来到对中国游客实行过境免签的哈萨克斯坦,发现这里的商超物价相对偏高,一些小玩具的标价是国内10倍;而餐厅里,一个家长带三四个小孩的现象十分普遍。在马千里看来,这表明当地新生人口数量大,正是做儿童玩具生意的“天选之国”。

“我是一个容易‘头脑发热’的人,想到什么就马上行动。”马千里说,他当即决定辞职创业,先从国内“代购”了一大批玩具装进行李箱,再“单枪匹马”到当地做地推,第一单生意只挣了500元。

“客户问,就这么点采购量,能发货吗?我说,行!就这样赚到了第一桶金。”马千里说。

但马千里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小打小闹”的“代购”绝非长久之计。2022年,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提醒他“生意要做大,必须要合规”,唯有证照齐全、合规经营的企业,才能叩开哈萨克斯坦商超货架的大门。

“我们在宁波和哈萨克斯坦都注册了公司,每一笔订单从采购到运输、从报关到清关都走上正轨。尽管短期内付出很大成本,却让我们得到当地最大玩具批发商城的青睐,他们放心大胆地向我们下订单,雪球从此越滚越大。”马千里说,“做生意要有规矩”,正是宁波这片土壤给他上的第一课。

为产品添上“最炫民族风”

当越来越多商人蜂拥而至,哪怕再广袤的“蓝海”,也免不了越来越“卷”,这正是马千里近两年面对的新痛点。他心想,作为中小创业者,和“大厂”拼标准件必输无疑,唯有把本土化“卷”到极致,才能在“小而美”的赛道“出圈”。

“我们发现,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心脏’,市面上的玩具以英文、中文、俄文为主,鲜有本地语言的产品。而当地正掀起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这正是我们的机会。”马千里说。

于是,他在哈萨克斯坦注册自主品牌“Shapalak”——这个词在当地语言中有“鼓掌”和“扇巴掌”双重含义。同时,他还招纳中国的哈萨克族人加入团队,并整合国内的设计师与工厂资源,一起把“最炫民族风”写进产品基因。

“我们做了一款羊拐骨玩具,它起源于游牧民族占卜的器具,可以激发天南地北哈萨克族人的童年记忆。来自美国和法国的哈萨克族客户纷纷下订单,更有哈萨克斯坦的航空公司将其视为文化伴手礼。再如哈萨克斯坦民族乐器冬不拉,我们也做过1:1的玩具,主打‘怀旧风’。”

马千里介绍,他们每年都会研发20多款“哈味”十足的新品,“爆款率”高达40%,秘诀就在于“接地气”的市场调研。“我们邀请哈萨克斯坦的幼儿园老师参与茶话会,分享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和游戏。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推出带有当地元素的九九乘法表,寓教于乐。”马千里说。

为更贴近消费者,2024年,马千里决定在阿拉木图设厂——在离市区15公里处,以近60万元的租金“盘”下2000平方米的厂房。随后,他们在附近的村镇小卖部张贴“招工海报”,以高于当地平均线的时薪招募工人。

“我们的工厂是大年初六开工的。天气冷,没空调,大家顶着帐篷开着加热器,吭哧吭哧地抢生产。”马千里回忆,“当时还有一段小插曲,按照阿拉木图的习俗,工厂开张要举办杀羊仪式,将羊肉分给街坊邻居。我们不知道分羊的惯例,被痛骂一顿后才吸取教训。”

马千里说,那年的春节是在当地过的,当时他非常想念故乡的亲人。

“我一个不爱吃饺子的人,竟然破天荒地让朋友给我寄速冻饺子。”马千里笑着说,但跨国经营也有许多乐趣,“到了古尔邦节,我们在厂房门口烹羊宰牛,载歌载舞,大家语言不同却踩着同一鼓点,这就是文化交流的魅力。”

位于阿拉木图玩具厂的仓库。受访对象供图

从产品“出海”到文化“出海”

马千里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国制造向中亚延伸的缩影。

“据我们观察,哈萨克斯坦本地的轻工业并不发达,日用品工厂屈指可数,而中国企业在哈的投资项目,又以重工业和基建为主。”马千里说,“我们在阿拉木图开设的儿童玩具厂,不仅创造了30多个就业岗位,还填补了当地轻工业的空白。”

如今,“Shapalak”玩具已在哈萨克斯坦头部商超“Balbobek”拥有专柜,成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当地国民品牌,令马千里深感自豪。他希望以哈萨克斯坦为桥头堡,让产品辐射至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国家。

“今年,我们参加了宁波跨博会,结识了许多深耕俄罗斯市场的跨境电商卖家。”马千里介绍,“由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达成关税同盟,我们在阿拉木图生产的产品,在俄罗斯市场颇有竞争力。我们也将开拓俄语产品线,实现跨境‘出海’。”

展望未来,马千里还有更大的梦想——以玩具为载体,推动文化“出海”。“我们考虑将中国的十二生肖等元素融入玩具设计,并制作中哈文化交流的动画片。当海外的小朋友把‘中国故事’装进书包,中华文化将完成从‘出口’到‘入心’的旅程。”马千里说。

宁波晚报记者 严瑾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