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徐诚 摄)
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20年来,宁波推动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实现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和魂。宁波地区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
2013年,两个放羊的村民在余姚市三七市镇一个工地的地质钻探土芯里发现了一些贝壳和陶片。当地政府和考古专家经过近十年不懈努力,迄今中国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横空出世,并获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把宁波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
宁波地域文明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海洋特性。2024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实施“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大型采访活动,历时4个月,行程4万里,跨越5个国家,探寻海洋文明的起源、流播和创新。今年上半年,我市高起点谋划、高规格启动“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开展跨学科研究,以鲜活的考古发现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科学论证宁波地域文明在中华文明构建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通过探索“土地出让考古前置”经验做法,一批批埋藏于地下的人类文明印记得以有效保护。河姆渡文化考古、句章故城遗址、明州罗城遗址、大榭制盐遗址……一次次重大考古发现,不断刷新世人对四明大地精神内核的历史认识。
文化事业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场馆是文化的容器。从位于三江六岸的宁波大剧院、宁波美术馆、宁波音乐厅等定盘落子,到今天天一阁南馆、王阳明纪念馆等文化地标加快建设,宁波正在打造“一级馆引领、区县馆健全、特色馆多元”的“博物馆之城”……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20年来,宁波始终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原则,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构建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体系。目前,我市有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和质量位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前列和计划单列市首位。
制度先行,科技赋能
牢记嘱托,不负期待。20年来,宁波从文化保护宗旨,到具体实践路径,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引领,加大立法和保障力度,理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持续增加投入。
大运河,是润泽百姓的水脉,也是传承历史的文脉。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宁波段)“二段一点”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宁波有了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条千年河,是新时代宁波人义不容辞的责任。2023年,宁波市颁布《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建立健全高效实用的监管治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问题。宁波以法为行为之规、治理之本,持之以恒地守护好碧水东流,让大运河(宁波段)再现“烟堤缭绕莺啼树,云水萦回鹭立洲”之美,“风卷潮声全海起,雨分虹影半空悬”之势。
20年来,宁波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采用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厘米级精度建模,仅需3天即可完成传统测绘需3周的工作量,数据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该技术已应用于10处濒危古建筑的保护。保国寺北宋大殿(祥符殿)通过实时监测材质变化和环境数据,实现木构建筑健康评估与风险预警,为预防性保护提供范例。庆安会馆修缮工程中,运用数字化扫描记录1000多件雕饰。
保护文化遗产,还应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建立非遗“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将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联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机制。在共建共享中,文物保护从被动转向主动,人与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更为紧密。人人参与,代代相传。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等港城特色文化,被纳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海曙串联天一阁、庆安会馆等28处文保单位,推出“跟着课本游宁波”研学线路;余姚阳明故里“心学之旅”沉浸式剧场里,游客通过角色扮演完成“龙场悟道”。

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特展现场(唐严 摄)
保护与发展并重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承与管理的关系是一道时代命题。
近年来,宁波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慈城古镇韵味悠长,星火点点;鸣鹤古镇沧桑古朴,活力四射;前童古镇青砖墨瓦,流水潺潺。木匠、油漆匠、泥瓦匠、竹篾匠、雕刻匠……在前童古镇,1500米长的老街集聚了几十位“守艺人”,传统技艺“活化”展示,引来游人如织。街区、景区的商业逻辑赋予非遗现代生存语境,非遗的文化厚度则重塑街区的精神内核。古街此刻既是消费场景,更成为文旅融合的流量入口。
我市拥有9个历史文化名镇、72个名村、1311处历史建筑、12处历史文化街区、18处历史地段,另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71处,各级文物保护点1000多处。如何深入挖掘古建筑老房子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近年来,宁波坚持在保持历史建筑传统风貌、格局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具备条件的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非遗馆、民宿、研学基地等。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业会馆近年来通过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实现了活化利用,形成了独特的金融文化体验空间,市民在算盘“噼啪”声中,一脚踏入“百年钱庄”,可以通过解密账本、拓印钱币等互动活动了解金融历史。
从千年古城罗城复兴计划,到高标准打造慈湖、月湖、东钱湖“三湖宋韵文旅带”……河海交汇、城港相依,三江六岸、古韵悠长。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星罗棋布,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资源和精神力量。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崔小明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