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每次演出,看到流动戏台两侧挂着的这副对联,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皮影戏女艺人刘牡丹心里总会涌起感慨。
她的师傅、平江皮影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志远,当年常用这句话激励坚持学艺的她。经过六年的锤炼,当初一同拜师的六名女子中,只有她学成出师,成为当地首位皮影戏女艺人。
平江,深藏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褶皱之中,是一座革命烽火淬炼风骨、千年文化滋养灵魂的古邑。这里的山岩铭刻着“将军县”的铁血荣光,每一缕江风都回荡着诗圣杜甫的千年咏叹。
“我们县走出了52位开国将军,有2.1万名烈士长眠于此,红色精神深深熏陶着一代代人;杜甫在我们这里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他的诗大家小时候都背过。”刘牡丹说,这片土地悠久的革命传统和厚重的文化传承,对她的成长带来深刻影响。
作为一名“80后”,刘牡丹觉得自己很幸运。从小就喜欢音乐的她,成长于大街小巷都飘扬着歌声的年代。
“当时流行影碟,我常在路边听到师父钟志远演唱的曲子。当然,那时候我还没正式拜师。”刘牡丹说。
更令她有所触动的是这么一件事:邻镇一对关系紧张的婆媳,在看了钟志远演出的《十月怀胎》后,竟冰释前嫌。此后,那位婆婆每逢过年都会给钟志远送上一只老母鸡。
正是这些经历,让“钟志远”这个名字深深印在了她心里,也让她从此喜欢上了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

刘牡丹在练习皮影人物雕刻技艺。
平江县文化馆馆长梁瑞海告诉记者,2017年,为将平江皮影戏这项非遗传承下去,经反复沟通,他们终于做通了老一辈传承人的思想工作,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开设平江皮影戏免费传习班。刘牡丹与其他五名女子一同报名。在五位授课的传承人中,她坚定地选择了拜钟志远为师。
百年光影传古韵,一方幕布载民风。“皮影戏是我国独特而古老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传入平江,内容源自乡土大地,大多是歌颂忠臣义士、激励孝善仁信。”梁瑞海说。
在刘牡丹看来,皮影戏早已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因而,师父钟志远在传艺时要求极为严格:技艺需精纯,形象要端正,口碑更须珍视。
平江皮影戏舞台虽小,光影流转间却能演绎万千气象。后台三人配合默契:一人操纵影人演绎百态,一人掌控乐器营造氛围,另一人则统领节奏、唱腔,把握全剧情感脉络。这对艺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需精通“吹、拉、弹、唱、打、画、雕”七门技艺。
“每一项都足以穷尽一生去钻研。”刘牡丹说,“比如平江皮影戏独有的唢呐腔,初学时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锣鼓点一个起板或倒板响起,就得立刻开腔演唱,难度极大……”
经过六年苦学,刘牡丹终于出师了。在此期间她曾数度萌生退意,最终在师父的鼓励与鞭策下,咬牙坚持了下来。

刘牡丹展示《黄金十六两》里的皮影人物。
2024年7月1日,刘牡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认为,传承与发展非遗,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来引领,需要有鲜活的内容来吸引观众。
平江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宝藏。师徒二人耗时半载,共同创作了新戏《黄金十六两》。故事讲述了湘鄂赣特委书记涂正坤烈士的爱人朱引梅,在丈夫牺牲后,隐忍十年,以乞讨为生,历经艰辛,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将十六两黄金交给政府——其中十二两是组织托付的经费,四两是她的嫁妆。这批浸透信仰与血泪的黄金,最终成为平江县土地改革的第一批资金。
“这样的故事,怎能不令人动容?”刘牡丹说,《黄金十六两》首演时,台下观众是来红军营研学基地参加夏令营的孩子。此后,师徒携戏深入城乡巡演,让红色记忆在光影中闪耀。
在长寿镇的集市上,演完散场,村民方福东特意停下脚步和刘牡丹等人聊上几句:“这个故事我以前听说过。她是真了不起,怀揣这么多黄金,十年讨饭都不动公家的钱,还搭上自己的嫁妆……”
乡亲们的话,朴实得像田里的泥土,却带着滚烫的温度。
在城里打工、回来探亲的年轻后生吴卫江,看完戏后沉默了很久,对刘牡丹说:“以前总觉得那些革命往事离我们很远。今天这戏,演得真,演得活!”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这不仅是我们皮影艺人的写照,更是这片红土地上精神力量的象征。”刘牡丹抚摸着陪伴自己多年的影人,“先烈用生命守护信仰,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一代代‘舞’出来、‘说’下去。”
钟志远认同她的话:“这些作品是我们与先辈交流的窗口,我们要好好传承下去。”
弦歌不辍,光影常新。
跟随师父走南闯北的这些年,刘牡丹深切感受到,在信息奔流的时代,平江皮影戏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是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关键。
于是,她将幕布搬上“云端”,开启网络直播。疫情防控、禁毒、反诈、防溺水……方寸之间,网友得以“贴身”感受皮影戏的独特魅力。短短数年,她的粉丝已逾四万。
这份创新探索,得到了师父钟志远的支持。他说:“我也一直想创作一些与时俱进的东西,录制视频、音频在各大网络平台传播。”
幕布轻启,锣鼓再响。
平江皮影戏扎根于红土地,演绎着平江人民记忆中永恒的画面。传承、丰富、创新……对刘牡丹而言,平江皮影戏滋养着自己的内心,也给父老乡亲带来“光影活化石”的不朽魅力。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外景。
记者手记
对刘牡丹而言,那一方小小的舞台——不管是线下真实的戏台,还是线上手机里的直播间,不仅仅是演绎悲欢离合的平台。这是她的“战场”,她用光影诉说着传承和坚守;这也是一座“桥”,让更多人在指尖滑动间,触碰到非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她和师父钟志远,一边深深扎根传统,一边大胆尝试新路。他们正努力让平江皮影戏变成一座能够被更多人看见的“灯塔”。
光打下来,不仅照亮了尘封往事中那些真情,也像细雨浸润土地一样,悄悄渗进观众的心里——种下一颗颗精神的种子,唤醒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这,或许就是刘牡丹们所追求的那种富足: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共鸣和滋养。
回头再看戏台两侧那副对联:“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刘牡丹们“舞”的早已不只是皮影人,而是扎根在这片土地深处的信念。
皮影戏,演绎过去的荣光,滋养今人的生活。老技艺,就这样在新时代里发出了它沉稳而有力的回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角。
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湘鄂赣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在此成立并开赴抗日前线。1945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五师一部会合后,南渡长江,沿途痛击日伪军,成功挺进湘鄂赣边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湘鄂赣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华中地区发动战略反攻的重要基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刘牡丹,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向家镇,平江皮影戏传承人,现为平江县影人入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我想对您说
革命先烈们,是你们用头颅和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一个和平的年代。
我希望用我所学到的非遗技艺,来好好地宣传和传承你们身上的“平江精神”,让我们世世代代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王晓峰
本版照片由王晓峰及受访者提供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