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王佳 见习记者郭婷茜
“抗日根据地见证着先辈的英雄事迹,也见证着我们的奋斗故事,他们能‘看到’,我们也会做到。”
今天(8月31日),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从烽火岁月到共富之路”红村青年分享交流会火热进行。
今年7月至9月,宁波日报报网端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此次分享交流会将新闻报道中跃然纸上的青春故事,化作可触可感的共鸣,让共富“星火”在此刻相聚、碰撞、燎原。
乡村不苦,乡村很酷
浙东抗日根据地代表 黄徐洁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着我最深的感情。2014年,我选择回到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把心安放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海归硕士回到村里能行吗?”面对邻里关切的问候,我也一直在思考——作为“红村儿女”,我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利用历史优势,我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红色主题农家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把村庄的红色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因此而停留。
餐厅的墙壁绘满红色村史,大屏循环播放红村故事,餐桌上的油盐麦果和梁弄大糕,把峥嵘岁月的记忆与今日的甘甜紧紧相连。
我希望来这里的游客,不仅能收获味觉的满足,更能感受到横坎头村的革命精神。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村里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无土栽培、生态采摘、绿色餐饮等项目逐步拓展,让游客既能“看得见历史”,又能“带得走特产”。
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村庄的蜕变:墙上的红色故事越讲越鲜活,农家乐里的气氛越来越欢腾,而乡亲们的日子,也因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变得愈发宽裕踏实。看着大家的生活日渐红火,我常常庆幸,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乡村不苦,乡村很酷。我相信,未来的乡村会更加美好。
汇聚青春力,传承红色魂
苏南抗日根据地代表 何海燕
2021年,我带着对基层工作的热忱来到红色李巷。初到那里时,“苏南小延安”的红色底蕴让我震撼。那一刻我就明白,扎根红色李巷,是接过了一份传承红色记忆、用红色力量赋能乡村的使命。
为了挖掘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红色故事,我和团队开启了一场历时四年、横跨六省十余座城市的寻访之旅。哪怕线索零碎、困难重重,“铁军精神”始终支撑着我们。
挖掘历史只是第一步,只有把厚重的红色故事讲“活”,才能让精神火种真正照亮共富之路。我们成立“她说N4A”志愿宣讲队,组建红色李巷文工团,推出沉浸式剧目《嗨,一郎》,让革命故事更动人,让革命精神更易传播。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红色文化的“火”,还点燃了李巷的共富路。
今天来到横坎头村,看到这里的红色传承与产业创新,我更加坚信: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不只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展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力。我们这代年轻人,要守住“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初心,扛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老区儿女,从不轻言放弃
淮南(皖东)抗日根据地代表 平东林
当我辞去高校教职回乡种地时,有人问我,为何要回?答案很简单:因为热爱。正是这份对土地的热爱,让我重新走进乡村,把青春扎根田野。
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过去七年,我们遇到过各种困难,但有一句话始终激励着我——“老区的儿女从不轻言放弃”。
从最初的15亩地,到如今一年服务加种植的田亩数达到4万亩,我们一点点与土地磨合,探索出品牌农业、订单回购的发展路径。重要的是,这些努力带动了村民就业,推动了村集体发展。能兑现“让土地长出更多希望”的诺言,我感到无比欣慰。
更让我振奋的是,在我们广袤的革命老区,正涌现出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我们也许岗位不同,方式各异,但都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智慧与汗水建设美丽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今天走进横坎头村,当地对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利用让我深受启发。与各地的青年代表交流时,我进一步意识到:不同地区的乡村有各自的特色和路径。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让更多“老区味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根在黄土地,奋斗有新篇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代表 呼鹏
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安娃,虽从农村走出,却从未忘记根在哪里。
父亲是延安较早尝试种植苹果的一批人。他牵头办合作社、拓销路,让乡亲们一起致富。
正是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劲头,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片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父辈的经历,让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城市工作,但得知父亲在推广延安苹果等农副产品时遇到瓶颈,内心深受触动。我毅然返乡,走访了多个水果批发市场后,发现消费者要的不仅是“好吃的苹果”,更是“安全、优质、有品牌的苹果”。
我推动标准化种植,引进智慧农业设备,用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用无人机精准施肥,让种植过程更科学、更高效;注册品牌,做好包装,讲好故事,让“延安苹果”走得更远;建设示范园,免费培训果农,让乡亲们看到现代化农业的力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年轻人能把延安精神传承好、践行好,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就一定能让家乡的黄土坡焕发新的生机,让更多像我父辈一样的乡民,过上更有奔头的日子。
点评
最深层的感恩是传承
最有力的纪念是发展
最真挚的告慰是复兴
赵瑞林 宁波市委党校干部学院工作处副处长
红色精神“无形无相”,如何将其具象化、时代化,始终是理论阐释的难点。今天4位青年代表的分享,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的当代注脚。
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能够提炼出老区共同富裕实践的三大密码:
一是精神传承与时代创新相融合。老区青年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他们不是简单复刻历史,而是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让革命精神活起来、火起来,形成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二是个人理想与家乡发展相统一。今天的青年人将自己的精神特质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中,把个人成长与老区振兴紧密结合。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新观念、新视野和新模式,有效激活了老区内生发展动力,创造了“人才回流—产业重塑—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三是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相促进。许多老区位于山区、边区,生态资源丰富。青年创业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让老区的红色底蕴与绿色优势相得益彰。
当青年人的创新活力与老区的红色底蕴深度融合,当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共富之路就在脚下延展。这些红色基因“新传人”用他们的故事证明:最深层的感恩是传承,最有力的纪念是发展,最真挚的告慰是复兴。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