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人才链”引领提效行动、“创新链”造峰提能行动、“产业链”焕新提速行动、“资金链”赋能提质行动——9月20日上午,2025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上,市委市政府集成发布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四链融合”行动政策举措,全力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强化“人才”这一推动“四链融合”的核心要素?宁波从人才关心的大事小事出发,迭代升级人才新政。
“教科人一体”政策贯通体系、“财政+金融”项目支持体系、“引培并重”人才工程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使用体系、“人才好不好、用人主体说了算”评价体系、“全覆盖、全衔接”人才保障体系……系统发力,进一步彰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生态。
瞄准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变量,我市出台加快集聚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黄金10条”,不仅在人才工程、科技项目中单列名额、单独评审,而且创新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标准,授权重点企业、重点平台人才自主认定,助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地和创新应用高地。
如何锻造“创新”这一推动“四链融合”的根本动力?宁波将重点从高校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路径发力。
一方面,着眼强化创新策源能力,瞄准建设“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实施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构建“卓越工程师-产业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加快打造环高校创新生态圈。
另一方面,着眼构建“510”科技创新体系,始终保持财政投入长期稳定增长,迭代升级“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四题一评”协同攻关,全力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产业化”全链条。

如何夯实产业这个推动“四链融合”的根基?宁波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加快构建“361”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推动企业创新、技术革新、产品更新、产业焕新,强化数绿双化协同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加快赋能千行百业,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产品研发应用,遴选支持强链补链延链固链标志性项目,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预计到2030年,我市将基本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如何发挥“资金”作为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保障作用?宁波将推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一系列硬核举措,加快形成“人才敢创、企业敢闯、市场敢投”的发展生态。
一方面,要“增融资”,大幅度提高天使投资基金规模,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给予融资支持,提高科技企业单户担保金额,为人才和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翅膀;
另一方面,也要“减费率”,建立“五专”金融服务体系,推行科技企业无还本续贷、科技保险保费补贴、融资担保贴息等支持,着力构建“股、贷、债、保、担”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宁波将瞄准‘四链融合’这一关键路径,进一步优化人才链、激活创新链、做强产业链、畅通资金链,诚邀更多英才选择宁波、扎根宁波,与宁波共成长!”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