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萌化了!夜遇刺猬宝宝
2025-09-19 09:4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夜晚出来觅食的刺猬。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摄。

唐末,有位名叫李贞白的诗人,写过一首短诗,它很像一个谜面:“行似针毡动,卧若栗球圆。莫欺如此大,谁敢便行拳。”很好猜,谜底是刺猬。没错,这首诗的标题就是《咏刺猬》。

今年夏天,我在夜探自然的过程中,多次与刺猬相遇,得以有机会较仔细地观察这种可爱的小兽。在这里,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关于刺猬的故事。

刺猬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适应性强,可以在各种环境里生存:不仅在山区、田野里可见,有时在城市公园与小区绿地里也能发现。

犹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小区里遛狗,忽然小狗好奇地走到旁边的树底下使劲嗅闻。我用微型头灯一照,看见草地上居然有一只刺猬。不过,受到惊动的它,很快一溜烟跑了,钻进了灌木丛中。

“狗逮刺猬,多管闲事”。

而多年前,在鄞州东吴镇的山脚,我真拍到过“狗逮刺猬”的画面。那只黄狗在旁边的菜地里找到了刺猬,就一直用脚扒拉,试图让它肚皮朝天。狗其实不会吃刺猬,只是拿这刺儿球当皮球玩。

今年7月的一天,我和朋友到海曙区鄞江镇的四明山里夜拍。当时,我们走在山脚的古道上,忽听左侧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小动物在翻动落叶。拿手电一扫,发现那是一只正在觅食的刺猬。

刺猬在山坡上觅食。

我走过去轻轻碰了碰它,小家伙立即缩成一团,变成了一个刺球。出于好奇,我推了它一下,让它呈侧卧状态,但见它的腹部、四肢、尾巴都藏在密密麻麻的棘刺之下,完全看不到。当时它那模样,就像一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儿,在呼呼大睡。

“侧卧”状态的刺猬。

稍微过了一会儿,刺猬就睁开眼睛,看看是否有危险,那样子可真把人萌化了。然后,它睁开眼睛,判断了一下周边的情况,慢慢伸出四肢,一骨碌翻个身,直往山林深处跑,瞬间消失了。

刺猬观察情况,准备逃跑。

9月,我多次到东钱湖一带夜探,几乎每次都能遇到刺猬。午夜时分,它们从山里的隐蔽处出来,在草坪上觅食,有时能同时见到两三只。我跟它们保持一定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此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刺猬的面貌与行动。

刺猬是有尾巴的,但很短,在野外几乎看不到。它的腿不长,且大部分被棘刺遮挡,因此看起来就是一个“小短腿”。刺猬的眼睛细小如豆,给人以鼠目寸光的感觉。因此,如果光看脸部的话,你会觉得它像一只鬼鬼祟祟的老鼠。

东钱湖畔草坪上的刺猬。

刺猬的嘴鼻向外明显突出,跟猪有点类似,嗅觉灵敏,善于在落叶堆中或草丛中觅食。刺猬昼伏夜出,属于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各种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有时捕食蛙类、蜥蜴等,也会吃植物的茎叶和果实。

秋天来了,刺猬得加紧觅食,增加营养,为接下来的冬眠做准备。刺猬属于异温动物,其体温调节机制介乎变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在活动期,采用恒温动物的调节机制,能将体温保持在合适水平;在冬眠期,可将体温降低,使之仅比环境温度略高一点。

在宁波有分布的刺猬,主要是东北刺猬。

介绍了半天,其实我还没有说出上述刺猬的全名,它们叫“东北刺猬”。这种刺猬是中国最常见的刺猬,从东北地区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均有分布。

东北刺猬体长为20多厘米,其棘刺主要分布在头顶、背部、体侧与尾部,腹部与脸部没有刺;棘刺有两种颜色,约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棕褐色。

作者简介

张海华,网名“大山雀”,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媒体人、自然摄影师、博物作家。

有20年野外摄影经验,业余主要致力于野生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野花、昆虫等方面的拍摄及自然文学创作,已著有11本自然博物类图书,分别为《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夜遇记》《东钱湖自然笔记》《诗经飞鸟》《神奇鸟类在哪里》《神奇鸟类在身边》《龙观自然漫步》《勐海观鸟笔记》《夜探大自然》《野花有约:宁波四季赏花之旅》《棘螈和它的朋友们》。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萌化了!夜遇刺猬宝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9-19 09:42:00

夜晚出来觅食的刺猬。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摄。

唐末,有位名叫李贞白的诗人,写过一首短诗,它很像一个谜面:“行似针毡动,卧若栗球圆。莫欺如此大,谁敢便行拳。”很好猜,谜底是刺猬。没错,这首诗的标题就是《咏刺猬》。

今年夏天,我在夜探自然的过程中,多次与刺猬相遇,得以有机会较仔细地观察这种可爱的小兽。在这里,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关于刺猬的故事。

刺猬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适应性强,可以在各种环境里生存:不仅在山区、田野里可见,有时在城市公园与小区绿地里也能发现。

犹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小区里遛狗,忽然小狗好奇地走到旁边的树底下使劲嗅闻。我用微型头灯一照,看见草地上居然有一只刺猬。不过,受到惊动的它,很快一溜烟跑了,钻进了灌木丛中。

“狗逮刺猬,多管闲事”。

而多年前,在鄞州东吴镇的山脚,我真拍到过“狗逮刺猬”的画面。那只黄狗在旁边的菜地里找到了刺猬,就一直用脚扒拉,试图让它肚皮朝天。狗其实不会吃刺猬,只是拿这刺儿球当皮球玩。

今年7月的一天,我和朋友到海曙区鄞江镇的四明山里夜拍。当时,我们走在山脚的古道上,忽听左侧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小动物在翻动落叶。拿手电一扫,发现那是一只正在觅食的刺猬。

刺猬在山坡上觅食。

我走过去轻轻碰了碰它,小家伙立即缩成一团,变成了一个刺球。出于好奇,我推了它一下,让它呈侧卧状态,但见它的腹部、四肢、尾巴都藏在密密麻麻的棘刺之下,完全看不到。当时它那模样,就像一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儿,在呼呼大睡。

“侧卧”状态的刺猬。

稍微过了一会儿,刺猬就睁开眼睛,看看是否有危险,那样子可真把人萌化了。然后,它睁开眼睛,判断了一下周边的情况,慢慢伸出四肢,一骨碌翻个身,直往山林深处跑,瞬间消失了。

刺猬观察情况,准备逃跑。

9月,我多次到东钱湖一带夜探,几乎每次都能遇到刺猬。午夜时分,它们从山里的隐蔽处出来,在草坪上觅食,有时能同时见到两三只。我跟它们保持一定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此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刺猬的面貌与行动。

刺猬是有尾巴的,但很短,在野外几乎看不到。它的腿不长,且大部分被棘刺遮挡,因此看起来就是一个“小短腿”。刺猬的眼睛细小如豆,给人以鼠目寸光的感觉。因此,如果光看脸部的话,你会觉得它像一只鬼鬼祟祟的老鼠。

东钱湖畔草坪上的刺猬。

刺猬的嘴鼻向外明显突出,跟猪有点类似,嗅觉灵敏,善于在落叶堆中或草丛中觅食。刺猬昼伏夜出,属于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各种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有时捕食蛙类、蜥蜴等,也会吃植物的茎叶和果实。

秋天来了,刺猬得加紧觅食,增加营养,为接下来的冬眠做准备。刺猬属于异温动物,其体温调节机制介乎变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在活动期,采用恒温动物的调节机制,能将体温保持在合适水平;在冬眠期,可将体温降低,使之仅比环境温度略高一点。

在宁波有分布的刺猬,主要是东北刺猬。

介绍了半天,其实我还没有说出上述刺猬的全名,它们叫“东北刺猬”。这种刺猬是中国最常见的刺猬,从东北地区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均有分布。

东北刺猬体长为20多厘米,其棘刺主要分布在头顶、背部、体侧与尾部,腹部与脸部没有刺;棘刺有两种颜色,约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棕褐色。

作者简介

张海华,网名“大山雀”,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媒体人、自然摄影师、博物作家。

有20年野外摄影经验,业余主要致力于野生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野花、昆虫等方面的拍摄及自然文学创作,已著有11本自然博物类图书,分别为《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夜遇记》《东钱湖自然笔记》《诗经飞鸟》《神奇鸟类在哪里》《神奇鸟类在身边》《龙观自然漫步》《勐海观鸟笔记》《夜探大自然》《野花有约:宁波四季赏花之旅》《棘螈和它的朋友们》。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