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记者跟着余姚科学老师培育萤火虫:“追光”九个月 点亮一片星空
2025-09-25 08:07:00 稿源: 浙江日报  

胡金波在野外研究萤火虫。受访者供图

从余姚市区出发,驱车几公里,循着蜿蜒的小路,拐进城郊一座静谧的小山村,远远便看见胡金波捧着透明塑料盒,等待我们赴约。

胡金波,余姚市凤山小学科学老师。2017年,他察觉家乡的萤火虫数量急剧减少,便萌生了人工复育的想法。从最初的几十只,到今年成功培育超1.6万只,“萤火虫老师”的称呼也随之传开。2023年6月,中国将11种萤火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胡金波培育的雷氏萤、穹宇萤等5种萤火虫名列其中。

此刻,塑料盒里一堆长约3厘米、黑不溜秋的小家伙,正安静地蛰伏在潮湿的苔藓中。它们就是即将放生的萤火虫幼虫,也是我们追踪9个月、亲眼见证成长的生命。

“是不是和你们想象的放生不太一样?”胡金波轻轻拨开苔藓,笑着问,目光投向远方的山林。“别看它们现在丑丑的,过几天就会变成夜空中亮晶晶的精灵。”他的语气满含温柔与憧憬。

准备口粮,卫生间养蜗牛

“初见萤火虫时,它们还只是一颗颗小小的卵呢。”谈起萤火虫,胡金波像谈论自家孩子一般,笑着形容它们像“迷你爆珠”。

在放生之前,这些小生命就住在胡金波家中。房间不算宽敞,却充满爱:客厅电视柜下是陆生萤火虫的家,客卫住着水生萤火虫,半水生萤火虫安家在书房,与正在写作业的女儿一起享受空调……

1月初,我们首次走进胡金波家时,不由惊叹于这奇妙的共生景象。“叮铃铃”闹钟响了,胡金波立刻起身:“该给陆生萤火虫浇水了!”

“陆生萤火虫喜欢潮湿,这苔藓就是它们的床。”胡金波拿起喷水壶,小心翼翼给苔藓喷水。他的闹钟设定,就是为提醒他这一项项繁琐的“育儿”工作。我们尝试帮忙,他却无比紧张地在一旁指导:“够了够了,苔藓湿了就行!”

在之后几个月的探访中,我们逐渐与这些小家伙熟悉了。幼虫口粮是蜗牛,胡金波家养育了近5000只萤火虫幼虫,每周需要消耗几十甚至上百只蜗牛,搜捕蜗牛成了他和两个女儿最繁重的任务,每次雨后,他们带着手电筒,在湿润的草丛中一寸一寸搜寻,一度引来好奇的围观者。

为了“储备粮草”,胡金波起初将蜗牛用密封袋装好放进冰箱,没少被妻子“埋怨”:“别人的冰箱里都是水果蔬菜,我们家全是蜗牛。”后来,他摸索出一套更科学的储存方法:在卫生间养殖活蜗牛,多余的则放在门口网袋里,营造高温、干燥环境让其“夏眠”。看似简单的食物供应,却凝聚着他无数心血。

“你不知道吧,萤火虫不止成虫能发光,卵、幼虫、蛹也都会发光。”胡金波跟我们分享那些我们错过的“成长日常”。

有一次,客厅里住着的萤火虫集体“越狱”,“晚上打开门,满屋子都是萤火虫的光芒,像一片星河,太美了!”胡金波回味说,最后全家人趴在地上捡“星星”,女儿还仰着发亮的小脸问:“爸爸,明晚它们还会开派对吗?”

这之后,衣帽间就被改造成了影棚,胡金波经常蜷缩其中,屏息等待,用镜头捕捉萤烛之光。9个月的守护,这些“客居”的小生命,好似“长进”胡金波一家的生活里。

走进校园,帮手越来越多

“萤火虫培育,关键是环境打造,像水生萤火虫一天要换两次水……”胡金波侃侃而谈。那自信且笃定的模样,让人很难想象他最初经历的那些焦灼。“一开始,卵孵不出、幼虫养着养着就死了、成虫不肯交配,一连串问题让我头大。”他说,那时,全国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萤火虫,相关复育经验更是稀少,他只能凭借一腔热忱慢慢摸索。

说话间,胡金波从包里掏出一本《中国萤火虫生态图鉴》,在我们眼前晃了晃:“它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这书已被翻阅得卷了边,书页间记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书的作者是中国内地首位从事萤火虫研究的博士、华中农业大学付新华教授,他的电话也成了胡金波的“急救热线”。“2020年,我才成功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实验,现在我采集到不认识的萤火虫都会向付教授请教!”胡金波说。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胡金波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要找更多“帮手”,这就有了萤火虫的第二个家——余姚市凤山小学。

2021年,凤山小学开设《萤火虫部落》校本课程,组建“蝶萤虫虫”社团,招募“学生饲养员”。走进这个小学校园,我们立刻被孩子们的热情“包围”。“我的萤火虫昨天吃了3只蜗牛!”“我的幼虫开始发光了……”一见胡金波,孩子们便蜂拥上来,叽叽喳喳汇报新进展,那股子好奇和认真劲儿,让我们深受感染。

我们跟着胡金波来到萤火虫教室,三四个塑料箱摆在这里,里面住着陆生萤火虫。教室外的空地上挖出多条沟渠,胡金波告诉我们,这些是用来给水生萤火虫安家的,整个校园里,足足养了三四千只萤火虫。

这些萤火虫由学校里的“学生饲养员”轮流照料,记录体长变化,观察它们什么时候会发光?什么时候需要喂食?每周五放学,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把饲养盒带回家照顾,“可比带作业本还小心呢!”胡金波笑着说。周一他们再带回学校时,总是迫不及待地分享新发现……

这时,我们听到一个学生得意地说:“我领养回家的10只幼虫,全部成活啦!”听罢,胡金波露出欣慰的笑容,全校已陆续有40个学生家庭变成像他家一样的“萤火虫保育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萤火之光”?

记者(右一)喂食萤火虫。通讯员 高嘉鸣 摄

坚定梦想,培育一片星光

放生结束,我们拿出手机,准备在微信朋友圈“炫耀”刚刚经历的放生时刻,还没来得及打完字,就被胡金波喊停了。

“放生点位,不能透露!”胡金波说,养育一片星光需要很久很久,这期间,如果被打扰,很可能功亏一篑。

胡金波带着我们来到离他家几公里处的一片雷竹林。这里,稀稀拉拉住着几户村民,竹林中弥漫着淡淡的清新气息,这里有不少烟管螺栖息,它们是萤火虫的主要口粮。因此,胡金波曾希望每年来此放生一万只萤火虫,让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每年5月1日到7月15日这段时间,我都会来观察,前几年确实看到萤火虫产卵、繁衍越来越多。”但去年胡金波再次前来时,却发现情况不妙。

胡金波指了指竹林地里村民新铺的厚厚稻谷壳说:“这些竹林增收‘利器’压缩了烟管螺的生长空间,今年萤火虫数量已明显减少。”他脸上露出一丝无奈,轻声叹息道:“复育又没成功。”

“没成功?”我们好奇地问胡金波什么才算成功。他指了指前方:“就是让萤火虫重新点亮山野,为城市培育出一片星空。”

胡金波1986年出生在余姚四明山区,他的童年伴随着捉蝴蝶、捕萤火虫。夜晚,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晚饭,萤火虫在他们身边飞舞……上学后,胡金波对自然界的探索愈发痴迷,高考报考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不断在野外寻找儿时的记忆。

去年7月,胡金波接到一位宁海朋友发来的消息:“下大岙村有大量萤火虫出没。”他立即驱车前往,历时3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深山。夜幕降临后,他们沿着沟渠细心寻觅,终于在一处湿润的泥泞旁发现了满天飞舞的萤火虫。

“你们能想象吗?在车灯闪烁的瞬间,上千只萤火虫同时发光,就像整个夜空都在鼓掌一般,震撼极了……”眼前的胡金波,陷入回忆。那一刻,他的梦想变得更加坚定:让如此令人惊叹的景象,不仅在深山里重现,更在城市的绿地、公园中重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记者跟着余姚科学老师培育萤火虫:“追光”九个月 点亮一片星空

稿源: 浙江日报 2025-09-25 08:07:00

胡金波在野外研究萤火虫。受访者供图

从余姚市区出发,驱车几公里,循着蜿蜒的小路,拐进城郊一座静谧的小山村,远远便看见胡金波捧着透明塑料盒,等待我们赴约。

胡金波,余姚市凤山小学科学老师。2017年,他察觉家乡的萤火虫数量急剧减少,便萌生了人工复育的想法。从最初的几十只,到今年成功培育超1.6万只,“萤火虫老师”的称呼也随之传开。2023年6月,中国将11种萤火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胡金波培育的雷氏萤、穹宇萤等5种萤火虫名列其中。

此刻,塑料盒里一堆长约3厘米、黑不溜秋的小家伙,正安静地蛰伏在潮湿的苔藓中。它们就是即将放生的萤火虫幼虫,也是我们追踪9个月、亲眼见证成长的生命。

“是不是和你们想象的放生不太一样?”胡金波轻轻拨开苔藓,笑着问,目光投向远方的山林。“别看它们现在丑丑的,过几天就会变成夜空中亮晶晶的精灵。”他的语气满含温柔与憧憬。

准备口粮,卫生间养蜗牛

“初见萤火虫时,它们还只是一颗颗小小的卵呢。”谈起萤火虫,胡金波像谈论自家孩子一般,笑着形容它们像“迷你爆珠”。

在放生之前,这些小生命就住在胡金波家中。房间不算宽敞,却充满爱:客厅电视柜下是陆生萤火虫的家,客卫住着水生萤火虫,半水生萤火虫安家在书房,与正在写作业的女儿一起享受空调……

1月初,我们首次走进胡金波家时,不由惊叹于这奇妙的共生景象。“叮铃铃”闹钟响了,胡金波立刻起身:“该给陆生萤火虫浇水了!”

“陆生萤火虫喜欢潮湿,这苔藓就是它们的床。”胡金波拿起喷水壶,小心翼翼给苔藓喷水。他的闹钟设定,就是为提醒他这一项项繁琐的“育儿”工作。我们尝试帮忙,他却无比紧张地在一旁指导:“够了够了,苔藓湿了就行!”

在之后几个月的探访中,我们逐渐与这些小家伙熟悉了。幼虫口粮是蜗牛,胡金波家养育了近5000只萤火虫幼虫,每周需要消耗几十甚至上百只蜗牛,搜捕蜗牛成了他和两个女儿最繁重的任务,每次雨后,他们带着手电筒,在湿润的草丛中一寸一寸搜寻,一度引来好奇的围观者。

为了“储备粮草”,胡金波起初将蜗牛用密封袋装好放进冰箱,没少被妻子“埋怨”:“别人的冰箱里都是水果蔬菜,我们家全是蜗牛。”后来,他摸索出一套更科学的储存方法:在卫生间养殖活蜗牛,多余的则放在门口网袋里,营造高温、干燥环境让其“夏眠”。看似简单的食物供应,却凝聚着他无数心血。

“你不知道吧,萤火虫不止成虫能发光,卵、幼虫、蛹也都会发光。”胡金波跟我们分享那些我们错过的“成长日常”。

有一次,客厅里住着的萤火虫集体“越狱”,“晚上打开门,满屋子都是萤火虫的光芒,像一片星河,太美了!”胡金波回味说,最后全家人趴在地上捡“星星”,女儿还仰着发亮的小脸问:“爸爸,明晚它们还会开派对吗?”

这之后,衣帽间就被改造成了影棚,胡金波经常蜷缩其中,屏息等待,用镜头捕捉萤烛之光。9个月的守护,这些“客居”的小生命,好似“长进”胡金波一家的生活里。

走进校园,帮手越来越多

“萤火虫培育,关键是环境打造,像水生萤火虫一天要换两次水……”胡金波侃侃而谈。那自信且笃定的模样,让人很难想象他最初经历的那些焦灼。“一开始,卵孵不出、幼虫养着养着就死了、成虫不肯交配,一连串问题让我头大。”他说,那时,全国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萤火虫,相关复育经验更是稀少,他只能凭借一腔热忱慢慢摸索。

说话间,胡金波从包里掏出一本《中国萤火虫生态图鉴》,在我们眼前晃了晃:“它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这书已被翻阅得卷了边,书页间记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书的作者是中国内地首位从事萤火虫研究的博士、华中农业大学付新华教授,他的电话也成了胡金波的“急救热线”。“2020年,我才成功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实验,现在我采集到不认识的萤火虫都会向付教授请教!”胡金波说。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胡金波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要找更多“帮手”,这就有了萤火虫的第二个家——余姚市凤山小学。

2021年,凤山小学开设《萤火虫部落》校本课程,组建“蝶萤虫虫”社团,招募“学生饲养员”。走进这个小学校园,我们立刻被孩子们的热情“包围”。“我的萤火虫昨天吃了3只蜗牛!”“我的幼虫开始发光了……”一见胡金波,孩子们便蜂拥上来,叽叽喳喳汇报新进展,那股子好奇和认真劲儿,让我们深受感染。

我们跟着胡金波来到萤火虫教室,三四个塑料箱摆在这里,里面住着陆生萤火虫。教室外的空地上挖出多条沟渠,胡金波告诉我们,这些是用来给水生萤火虫安家的,整个校园里,足足养了三四千只萤火虫。

这些萤火虫由学校里的“学生饲养员”轮流照料,记录体长变化,观察它们什么时候会发光?什么时候需要喂食?每周五放学,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把饲养盒带回家照顾,“可比带作业本还小心呢!”胡金波笑着说。周一他们再带回学校时,总是迫不及待地分享新发现……

这时,我们听到一个学生得意地说:“我领养回家的10只幼虫,全部成活啦!”听罢,胡金波露出欣慰的笑容,全校已陆续有40个学生家庭变成像他家一样的“萤火虫保育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萤火之光”?

记者(右一)喂食萤火虫。通讯员 高嘉鸣 摄

坚定梦想,培育一片星光

放生结束,我们拿出手机,准备在微信朋友圈“炫耀”刚刚经历的放生时刻,还没来得及打完字,就被胡金波喊停了。

“放生点位,不能透露!”胡金波说,养育一片星光需要很久很久,这期间,如果被打扰,很可能功亏一篑。

胡金波带着我们来到离他家几公里处的一片雷竹林。这里,稀稀拉拉住着几户村民,竹林中弥漫着淡淡的清新气息,这里有不少烟管螺栖息,它们是萤火虫的主要口粮。因此,胡金波曾希望每年来此放生一万只萤火虫,让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每年5月1日到7月15日这段时间,我都会来观察,前几年确实看到萤火虫产卵、繁衍越来越多。”但去年胡金波再次前来时,却发现情况不妙。

胡金波指了指竹林地里村民新铺的厚厚稻谷壳说:“这些竹林增收‘利器’压缩了烟管螺的生长空间,今年萤火虫数量已明显减少。”他脸上露出一丝无奈,轻声叹息道:“复育又没成功。”

“没成功?”我们好奇地问胡金波什么才算成功。他指了指前方:“就是让萤火虫重新点亮山野,为城市培育出一片星空。”

胡金波1986年出生在余姚四明山区,他的童年伴随着捉蝴蝶、捕萤火虫。夜晚,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晚饭,萤火虫在他们身边飞舞……上学后,胡金波对自然界的探索愈发痴迷,高考报考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不断在野外寻找儿时的记忆。

去年7月,胡金波接到一位宁海朋友发来的消息:“下大岙村有大量萤火虫出没。”他立即驱车前往,历时3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深山。夜幕降临后,他们沿着沟渠细心寻觅,终于在一处湿润的泥泞旁发现了满天飞舞的萤火虫。

“你们能想象吗?在车灯闪烁的瞬间,上千只萤火虫同时发光,就像整个夜空都在鼓掌一般,震撼极了……”眼前的胡金波,陷入回忆。那一刻,他的梦想变得更加坚定:让如此令人惊叹的景象,不仅在深山里重现,更在城市的绿地、公园中重现。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