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人不再羞于谈“心情” 越来越多人主动为心灵“做保养”
2025-10-11 06:5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艺术解码情绪,游戏联结心灵”主题艺术展现场。(陈敏 张瀛 摄)

昨晚6点,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灯还亮着。心理治疗师李琼刚送走一名因学业压力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又迎来一对渴望改善亲子关系的年轻父母。“现在来找我的人,很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而是希望通过专业指导,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更舒心的普通人。”李琼说。

这一幕,已成为宁波多个心理咨询空间的常态。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从本市多家医疗机构获悉,主动走进心理门诊和心理咨询室的宁波市民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服务正从“治已病”向“防未病”延伸,成为一种新的健康风尚。

数字是最直观的证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季蕴辛医师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24年该院心理门诊量较2022年翻了一番,仅今年1月至9月,门诊量已突破56000人次。

同样,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统计也显示,其心理咨询人次从2020年的1万余人次,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6万余人次。一条上扬的曲线,清晰勾勒出市民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

“几年前,来到诊室的多数是已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徐永明医师感慨。他的就诊记录本上,寻求“压力管理”“亲子沟通”和“自我探索”的来访者占了相当比例。

“中小企业主来学习如何管理团队压力,父母为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而烦恼,还有年轻人来探索更深层的自我成长……大家不再把看心理医生视为难以启齿的最后选择,而是看作提升生活品质的常规支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徐永明说。

市民观念转变的背后,是一张日益密实的全市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目前,宁波不仅在各综合性医院普遍开设了心理门诊,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各社区配备了心理咨询志愿者,根据居民“点单”开展心理沙龙和讲座;各中小学校则通过“医教结合”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更令人惊喜的是,企业也正成为这场“心”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三年来,该院开展的企业员工心理援助(EAP)服务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合作单位已突破百家,服务超万人次,服务人次和合作单位数量均较上一年实现翻倍增长。

“关注心理健康,就像感冒了要吃药一样正常。”采访中,一名张姓女士淡然地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张瀛 庞赟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人不再羞于谈“心情” 越来越多人主动为心灵“做保养”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0-11 06:55:00

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艺术解码情绪,游戏联结心灵”主题艺术展现场。(陈敏 张瀛 摄)

昨晚6点,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灯还亮着。心理治疗师李琼刚送走一名因学业压力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又迎来一对渴望改善亲子关系的年轻父母。“现在来找我的人,很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而是希望通过专业指导,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更舒心的普通人。”李琼说。

这一幕,已成为宁波多个心理咨询空间的常态。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从本市多家医疗机构获悉,主动走进心理门诊和心理咨询室的宁波市民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服务正从“治已病”向“防未病”延伸,成为一种新的健康风尚。

数字是最直观的证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季蕴辛医师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24年该院心理门诊量较2022年翻了一番,仅今年1月至9月,门诊量已突破56000人次。

同样,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统计也显示,其心理咨询人次从2020年的1万余人次,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6万余人次。一条上扬的曲线,清晰勾勒出市民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

“几年前,来到诊室的多数是已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徐永明医师感慨。他的就诊记录本上,寻求“压力管理”“亲子沟通”和“自我探索”的来访者占了相当比例。

“中小企业主来学习如何管理团队压力,父母为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而烦恼,还有年轻人来探索更深层的自我成长……大家不再把看心理医生视为难以启齿的最后选择,而是看作提升生活品质的常规支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徐永明说。

市民观念转变的背后,是一张日益密实的全市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目前,宁波不仅在各综合性医院普遍开设了心理门诊,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各社区配备了心理咨询志愿者,根据居民“点单”开展心理沙龙和讲座;各中小学校则通过“医教结合”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更令人惊喜的是,企业也正成为这场“心”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三年来,该院开展的企业员工心理援助(EAP)服务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合作单位已突破百家,服务超万人次,服务人次和合作单位数量均较上一年实现翻倍增长。

“关注心理健康,就像感冒了要吃药一样正常。”采访中,一名张姓女士淡然地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张瀛 庞赟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