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两湖对话擘画东钱湖新境:湖山有继 文脉长青
2025-10-15 07:3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南宋石刻航拍图。

“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七百多年前,元代诗人袁士元落笔此句时,想来也怀着一份为家乡正名的悄然自许——东钱湖的山光水色,比起西湖,自有一番清幽雅致,本就该被更多人知晓。

2025年秋,一场以“两湖对话 双城共潮”为主题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宁波东钱湖畔举行,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也叩响了新时代湖泊发展的时代命题。

东钱湖与西湖有何相通之处?二十年来,两湖如何在生态与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未来又将如何赓续江南文脉?这不仅是一场城市湖泊之间的交流,更是一次关乎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深刻思考。

韩岭老街,游人如织。

千年初心共谱生态华章

东钱湖与西湖,皆由潟湖演变而来,虽相隔百里,却因一脉宋韵而遥相呼应。

北宋年间,王安石治理东钱湖,“芟除葑草以疏水道,立湖界石以分田湖”,奠定“护湖惠民”的基石;苏轼疏浚西湖,以淤泥筑苏堤、植花柳,成就“以湖养民”的佳话。两位先贤的治水实践,为两湖写下“以湖养民、以民护湖”的共同初心,也成为两湖生态账本里最早的注脚。

跨越近千年,东钱湖接过生态治理的“接力棒”。2005年,东钱湖确立“文化型、生态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开启系统治湖之路。二十年间,累计投入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亿元,用于清淤、污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对水质极为苛刻的莼菜也重现湖区。

这份生态账本,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2024年,东钱湖接待游客900万人次,旅游累计收入达67亿元。不少世代捕鱼的村民转型成为民宿管家,过上了“靠湖不扰湖、护湖能增收”的安稳日子。

这份初心,在西湖的实践中亦有共鸣。

西湖以持续疏浚和引水工程来改善水质,并通过打破“门票经济”,实现“还湖于民”。如今,作为世界遗产地,西湖每年吸引游客约3000万人次,展现出生态与民生共赢的“西湖效应”。

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座谈会上所言:“西湖与东钱湖犹如镜子的两面,映照出不同发展阶段湖泊保护的智慧。”

单霁翔在座谈会上发言。

生态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惠及当下、滋养未来的民生投资;湖泊保护不是目的,而是让每一代人都能共享湖光山色、共赴美好生活的初心传承。

多元共生绘就文旅画卷

生态改善“看得见”,生态价值“摸得着”。

前不久,2025年全国帆船锦标赛(ILCA4级&青年ILCA6级)在东钱湖举行,来自全国的178名青年选手在此扬帆竞逐。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钱湖也是“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中国内湖帆船产业实验基地”,还多次承办国际级水上赛事,彰显“体育+生态”的融合魅力。

这也与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涵所示的观点不谋而合。她指出,东钱湖可依托生态和人文资源,发展康养、研学、湖上运动等多种业态,向综合式旅游目的地迈进。

近年来,东钱湖巧妙地将王安石、史浩、范蠡等历史人物从古籍中“请”出来,通过“东钱湖名人堂”计划,以动漫、条漫、汉服秀等形式,打破历史与年轻人的隔阂,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可传播。

同时,东钱湖持续构建“一廊一园一景”宋韵文化圈,推进环湖宋韵文化景观带等项目,研发出以“食、诗、酒、茶、香、物”为载体的“宋韵钱湖”四大主题文旅产品线和“钱湖有礼”文创系列,让文化融入游客的吃、住、行、游。

当前,东钱湖畔已串起一条兼具钱湖特色与宁波气派的文化长廊。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南宋石刻公园等文化地标陆续落成,多位国际著名建筑师的作品散布湖畔、融入乡土。西岸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蕴含江南廊桥韵味,在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重要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深挖在地文化价值要素,将其作为重要支点推动经济发展——这样的故事,已在西湖畔无数次上演,为后起之秀东钱湖提供了重要参照。

WCCO国际联盟组织专家、浙江大学美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建庭指出,西湖经验在于“修复生态,突出自然美;挖掘文化,突出内涵美”。对东钱湖而言,这意味着更多“再生”的可能。

联动致远织就共富图景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两湖联动指明了方向。沈涵指出,西湖与东钱湖在人文气质、文化景观上具有显著的互补性,若能借助数据共享、游客画像等创新手段强化区域联动,共同打造“双湖”主题旅游目的地,必将释放“1+1>2”的产业聚合效应。

单霁翔则强调,东钱湖拥有山、水、林、路、古村落等综合性文化遗存,应在借鉴西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特色鲜明的保护规划,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两湖管委会联合发布合作倡议,标志着“双湖”联动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份以“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建、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倡议,将推动搭建文化共研与人才共育的交流平台,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双湖文化走廊”,串联“西湖十景”与“东钱湖十二雅境”,构建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治水文化带”,并联合开发文创IP、策划主题推广活动,以品牌共建深化市场联动。

对东钱湖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提升机遇。通过“双湖”联动,两地可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力。

今日的东钱湖,还探索出“艺术乡建”与“村庄共生”的发展路径。利民村因梨树与村咖走红,建设村陶麓街区开街即火爆,韩岭村以肌理保留式的改造焕发新生,让新业态持续释放效益。“旅咖生活”带动“村咖”营业额增长40%,“一树梨花”推动利民村50余家经营主体形成多元服务格局。

每年春季,利民村的梨花树成为网红打卡地。

2025年上半年,东钱湖共接待游客560.52万人次,全域旅游综合收入达36.37亿元,同比增长14%,带动景区及周边村民运营的餐饮、文创等业态蓬勃发展。

村民口袋鼓了,人心也更齐了。当地人越发珍视生态与文化,主动参与护湖行动,共建共享氛围日益浓厚。

对于未来,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指出,两湖在经历了系统的文化挖掘与生态保护后,已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各自的路径。东钱湖坐落于“向海而生”的港城,其文化气质更具开放性。“东钱湖不仅要学习西湖经验,更应梳理自身文脉,塑造独特文化符号,积极走向世界舞台。”

今日,西湖以“还湖于民”成就世界文化遗产之美誉,东钱湖以“生态立湖”书写现代治水新篇。两湖在不同轨迹中,共同探寻着人湖共生的永恒命题,也为江南文脉的赓续写下隽永篇章。

撰文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戎美容 袁春 张江科 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两湖对话擘画东钱湖新境:湖山有继 文脉长青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0-15 07:31:00

南宋石刻航拍图。

“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七百多年前,元代诗人袁士元落笔此句时,想来也怀着一份为家乡正名的悄然自许——东钱湖的山光水色,比起西湖,自有一番清幽雅致,本就该被更多人知晓。

2025年秋,一场以“两湖对话 双城共潮”为主题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宁波东钱湖畔举行,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也叩响了新时代湖泊发展的时代命题。

东钱湖与西湖有何相通之处?二十年来,两湖如何在生态与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未来又将如何赓续江南文脉?这不仅是一场城市湖泊之间的交流,更是一次关乎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深刻思考。

韩岭老街,游人如织。

千年初心共谱生态华章

东钱湖与西湖,皆由潟湖演变而来,虽相隔百里,却因一脉宋韵而遥相呼应。

北宋年间,王安石治理东钱湖,“芟除葑草以疏水道,立湖界石以分田湖”,奠定“护湖惠民”的基石;苏轼疏浚西湖,以淤泥筑苏堤、植花柳,成就“以湖养民”的佳话。两位先贤的治水实践,为两湖写下“以湖养民、以民护湖”的共同初心,也成为两湖生态账本里最早的注脚。

跨越近千年,东钱湖接过生态治理的“接力棒”。2005年,东钱湖确立“文化型、生态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开启系统治湖之路。二十年间,累计投入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亿元,用于清淤、污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对水质极为苛刻的莼菜也重现湖区。

这份生态账本,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2024年,东钱湖接待游客900万人次,旅游累计收入达67亿元。不少世代捕鱼的村民转型成为民宿管家,过上了“靠湖不扰湖、护湖能增收”的安稳日子。

这份初心,在西湖的实践中亦有共鸣。

西湖以持续疏浚和引水工程来改善水质,并通过打破“门票经济”,实现“还湖于民”。如今,作为世界遗产地,西湖每年吸引游客约3000万人次,展现出生态与民生共赢的“西湖效应”。

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座谈会上所言:“西湖与东钱湖犹如镜子的两面,映照出不同发展阶段湖泊保护的智慧。”

单霁翔在座谈会上发言。

生态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惠及当下、滋养未来的民生投资;湖泊保护不是目的,而是让每一代人都能共享湖光山色、共赴美好生活的初心传承。

多元共生绘就文旅画卷

生态改善“看得见”,生态价值“摸得着”。

前不久,2025年全国帆船锦标赛(ILCA4级&青年ILCA6级)在东钱湖举行,来自全国的178名青年选手在此扬帆竞逐。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钱湖也是“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中国内湖帆船产业实验基地”,还多次承办国际级水上赛事,彰显“体育+生态”的融合魅力。

这也与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涵所示的观点不谋而合。她指出,东钱湖可依托生态和人文资源,发展康养、研学、湖上运动等多种业态,向综合式旅游目的地迈进。

近年来,东钱湖巧妙地将王安石、史浩、范蠡等历史人物从古籍中“请”出来,通过“东钱湖名人堂”计划,以动漫、条漫、汉服秀等形式,打破历史与年轻人的隔阂,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可传播。

同时,东钱湖持续构建“一廊一园一景”宋韵文化圈,推进环湖宋韵文化景观带等项目,研发出以“食、诗、酒、茶、香、物”为载体的“宋韵钱湖”四大主题文旅产品线和“钱湖有礼”文创系列,让文化融入游客的吃、住、行、游。

当前,东钱湖畔已串起一条兼具钱湖特色与宁波气派的文化长廊。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南宋石刻公园等文化地标陆续落成,多位国际著名建筑师的作品散布湖畔、融入乡土。西岸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蕴含江南廊桥韵味,在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重要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深挖在地文化价值要素,将其作为重要支点推动经济发展——这样的故事,已在西湖畔无数次上演,为后起之秀东钱湖提供了重要参照。

WCCO国际联盟组织专家、浙江大学美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建庭指出,西湖经验在于“修复生态,突出自然美;挖掘文化,突出内涵美”。对东钱湖而言,这意味着更多“再生”的可能。

联动致远织就共富图景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两湖联动指明了方向。沈涵指出,西湖与东钱湖在人文气质、文化景观上具有显著的互补性,若能借助数据共享、游客画像等创新手段强化区域联动,共同打造“双湖”主题旅游目的地,必将释放“1+1>2”的产业聚合效应。

单霁翔则强调,东钱湖拥有山、水、林、路、古村落等综合性文化遗存,应在借鉴西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特色鲜明的保护规划,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两湖管委会联合发布合作倡议,标志着“双湖”联动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份以“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建、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倡议,将推动搭建文化共研与人才共育的交流平台,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双湖文化走廊”,串联“西湖十景”与“东钱湖十二雅境”,构建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治水文化带”,并联合开发文创IP、策划主题推广活动,以品牌共建深化市场联动。

对东钱湖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提升机遇。通过“双湖”联动,两地可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力。

今日的东钱湖,还探索出“艺术乡建”与“村庄共生”的发展路径。利民村因梨树与村咖走红,建设村陶麓街区开街即火爆,韩岭村以肌理保留式的改造焕发新生,让新业态持续释放效益。“旅咖生活”带动“村咖”营业额增长40%,“一树梨花”推动利民村50余家经营主体形成多元服务格局。

每年春季,利民村的梨花树成为网红打卡地。

2025年上半年,东钱湖共接待游客560.52万人次,全域旅游综合收入达36.37亿元,同比增长14%,带动景区及周边村民运营的餐饮、文创等业态蓬勃发展。

村民口袋鼓了,人心也更齐了。当地人越发珍视生态与文化,主动参与护湖行动,共建共享氛围日益浓厚。

对于未来,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指出,两湖在经历了系统的文化挖掘与生态保护后,已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各自的路径。东钱湖坐落于“向海而生”的港城,其文化气质更具开放性。“东钱湖不仅要学习西湖经验,更应梳理自身文脉,塑造独特文化符号,积极走向世界舞台。”

今日,西湖以“还湖于民”成就世界文化遗产之美誉,东钱湖以“生态立湖”书写现代治水新篇。两湖在不同轨迹中,共同探寻着人湖共生的永恒命题,也为江南文脉的赓续写下隽永篇章。

撰文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戎美容 袁春 张江科 东钱湖管委会供图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