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晓思 顾嘉懿
10月24日,第十届浙江书展将在宁波正式启幕。
昨天(10月14日)下午,记者走进宁波市收藏家协会连环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建国的家中,只见他正与新华书店、书展布展公司的工作人员围坐桌前,仔细筛选将在书展展出的连环画主题与藏品。这些书将在书展“旧书新知”展区拥有专属展示空间。

“戏曲故事百景”主题连环画。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周晓思摄
八大主题+孤本珍品,400册连环画搭建时光隧道
“开本不大,容量无限;页码不多,想象无尽”,这正是连环画的生动写照。作为书展“旧书新知”展区的核心内容之一,吴建国的连环画展区将以“经典与传承”为核心,通过墙上八大主题版块与中间10个展柜,集中呈现近400册精心挑选的连环画珍品。

“红领巾”系列连环画。
其中,墙上展区按题材细分,涵盖戏曲故事百景、“小”字故事大观、体坛风采录、名著连环画韵、榜样故事绘集、数字与生肖、外国文学名著和童年的回忆八大主题,系统梳理连环画在不同时代的内容脉络;展柜内则重点陈列吴建国收藏的孤本与特色藏品,既有1975年出版、收录34幅宁波中小学生画作的《宁波地区少年儿童画选》,也有白求恩题材的外文版连环画,每一件都堪称“时光标本”。

“体坛风采录”主题连环画。
为让观众更深入感受连环画的魅力,展区还特别设置两大互动环节:一是经典连环画剪影临摹区,观众可对照经典画面轮廓进行绘画创作;二是电子连环画观赏区,工作人员提前扫描了1978年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与1965年版《刘胡兰的小故事》,既避免珍贵原件因频繁翻阅受损,也让年轻观众能以数字化方式接触老读物。

精品连环画。
从童年“社交神器”到文化传承者,30年收藏近四万册
“谁的童年还没一两本小人书呢?”谈及与连环画的缘分,1964年出生的吴建国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人书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质量好的1角钱一本,普通的也要2分、5分,而当时父母两人月工资加起来不过几十元。
彼时没有普及电视,小人书成了孩子们“课本以外的全部世界”,也是重要的“社交神器”:“有一本新小人书就是全班焦点,我曾用一本《狼牙山五壮士》,在班里换着看完了整套《铁道游击队》。”

“小”字故事大观。
这份童年情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受著名书画家李羡唐先生启发后,转化为系统的收藏事业。如今,吴建国的连环画收藏已近4万册,其中红色题材4000多册、古典文学2000多册、儿童题材1000多册、宁波籍画家作品1000多册,另有10000多册小说题材藏品。

外国文学名著连环画。
每一本连环画都有专属身份编码,套着保护层,被精心编册入档。
这些藏品中,不乏充满时代印记的“特殊宝贝”:盖着宁波铝制品厂印章的1982年版《一支猎枪》,印有宁波水表厂、和丰纱厂及宁波老中学校徽的旧书,“这些书,默默记录着社会变迁,比如宁波二十中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小人书记得它曾经存在。”

吴建国收藏连环画的工作室。
从“藏书”到“传书”,让老读物活在当下
“收藏不是目的,让这些小人书‘活’起来,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吴建国逐渐从“藏书”转向“传书”:他在社区打造“小时候”故事书屋,将2000多册红色题材连环画免费开放;捐赠钢琴打造音乐教室,为连环画公益展厅引流;把不到30平米的工作室变成开放式图书馆;连续8年带着连环画走进学校、机关单位,办了200多场公益展览。

连环画公益展览。受访对象供图
如今,他的儿子吴昊燊从国外回来后,也主动加入传承行列。
在瑞士读研时,一本《王二小》让外国同学虽看不懂字却被画面吸引,这让吴昊燊深刻理解“父亲守着的不只是书,是中国人的根”。
目前,已有宁波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吴建国为连环画建立电子档案,扫描、修复老藏品,让这些文化瑰宝在云端延续生命力。

吴建国整理连环画。
“一屋子书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分享出去。”吴建国说,此次亮相浙江书展,既是希望让更多人重温童年记忆,也期待年轻一代能从这些画页中,读懂前辈的家国情怀。
下周末,不妨走进浙江书展“旧书新知”展区,在吴建国的连环画世界里,感受那些藏在油墨香里的时光与深情,让“褪色”的童年记忆重新变得鲜活。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