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从一次善举到十年坚守 他们完成56次特殊的生命送别
2025-10-16 07:14:0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临终义剪。受访者供图

近日,“理发师义务为临终老人理发视频”冲上热搜,画面中,宁波市鄞州区美发美容行业协会“银丝金剪”义工队的成员,身着红背心在ICU病床前俯身工作,没人计较“晦气”,只在意能否让逝者带着清爽的发型离去。

“生命谢幕,该有这样的温柔以待”,网友的评论里,满是对这群理发师的敬意。这份敬意背后,是他们十年不辍的坚守。

一次善举看见生命终点的“尊严需求”

“郑姐,太感谢你们了,能够让我父亲干干净净地走。”10年间,这样的感谢,鄞州区美发美容行业协会秘书长郑亚丽已经听过很多次,而这一切的起点,要从10年前那个普通的日子说起。

彼时,江北区桃源小区里,87岁的老人已进入生命最后时刻,子女正忙着准备后事,却始终惦记着一件事:想让父亲理个发,体面地离开。

他们辗转找到理发师梁凤英,梁凤英立刻拨通了郑亚丽的电话。郑亚丽回忆,她们赶到老人家中时,气氛沉重,可当剪完头发,原本安静的老人,眼角突然滑下一滴泪。这滴泪,让在场的子女红了眼眶,也让郑亚丽和梁凤英心头一震。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生命的终点不该只有狼狈,也该有体面。”郑亚丽说道。

从此,“银丝金剪”义工队便主动接过了这样的“特殊请求”,他们不仅做普通的公益义剪,同时也把关怀延伸到了生命“最后一程”,用爱心和手艺,为逝者留住尊严,为家属抚平遗憾。

冲破偏见56次奔赴“特殊送别”

对“银丝金剪”的义工来说,为临终老人理发,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冲破“晦气”的偏见。10年里,56次奔赴,每一次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暖。

郑亚丽回忆,2023年5月16日,宁波第一医院老干部病房里,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浑身插着管子,静静躺着。老人的女儿为了让父亲干干净净告别,跑了3家理发店,甚至提出支付1000元报酬,却都被拒绝。很多理发师都觉得这事“不吉利”“晦气”。

这时,有朋友提醒她:“有支穿红背心的‘银丝金剪’义工队,或许能帮上忙。”接到求助电话,郑亚丽和梁凤英立即放下手里的生意打车往医院赶。

病床上的老人意识模糊,两人蹲在床边,慢慢梳理、修剪。理完发的那一刻,女儿突然对着父亲哽咽道:“爸爸,我们找来理发师给您理发了,您现在清清爽爽的,放心走吧。”

返程路上,两人接到了家属的消息:老人已安详离去。

这样的“紧急奔赴”,在10年里不断上演。2024年正月初十,鄞州二院的求助电话来得更急:一位68岁老人下午4点就要拔管,家属想让他带着整齐的发型告别。

“正月里人人图喜庆,谁愿往ICU跑?”郑亚丽没多想,拉上义工邱尧清就往医院赶。他们穿上消毒服,在监护仪的灯光下,完成了义剪,郑亚丽知道,又一场告别,少了遗憾。

“我们能做的事情太微不足道了。”郑亚丽表示,“有人问‘不怕晦气吗’,我觉得生命哪有什么‘晦气’,只有该被尊重的尊严。”

用心关怀把温柔带到更多生命角落

如今在宁波各大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里,一提到“红背心理发师”,医护和家属都知道,那是能为生命守护体面的人。

这份对生命的温柔,也被“银丝金剪”义工队延伸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角落。“不只是即将告别的人,那些在困境里的人,也该有清爽的模样、体面的生活。”郑亚丽说。

这些年,除了病床前的特殊义剪,“银丝金剪”的红背心还出现在更多公益现场:

接收市民捐赠的长发,由专业团队消毒、修剪、定制成假发,免费送给脱发的癌症病人,帮他们重拾面对疾病的信心;走进社区、养老院,摆起简易理发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独居者修剪头发,陪他们唠几句家常。

10年下来,“银丝金剪”累计开展公益活动4000多场,服务超10万人次。

“过几天,我们计划去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做义剪,重阳节快要到了,该院医务社工部副主任袁鸿希望我们能帮院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公益理发。”郑亚丽说,“团队里有人担心服务中可能遇到困难,但大家很快统一了想法,不管是临终老人、癌症患者,还是精神障碍患者,他们都该被用心对待。”

记者 马佳威 通讯员 曾家宇 龚静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从一次善举到十年坚守 他们完成56次特殊的生命送别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0-16 07:14:05

临终义剪。受访者供图

近日,“理发师义务为临终老人理发视频”冲上热搜,画面中,宁波市鄞州区美发美容行业协会“银丝金剪”义工队的成员,身着红背心在ICU病床前俯身工作,没人计较“晦气”,只在意能否让逝者带着清爽的发型离去。

“生命谢幕,该有这样的温柔以待”,网友的评论里,满是对这群理发师的敬意。这份敬意背后,是他们十年不辍的坚守。

一次善举看见生命终点的“尊严需求”

“郑姐,太感谢你们了,能够让我父亲干干净净地走。”10年间,这样的感谢,鄞州区美发美容行业协会秘书长郑亚丽已经听过很多次,而这一切的起点,要从10年前那个普通的日子说起。

彼时,江北区桃源小区里,87岁的老人已进入生命最后时刻,子女正忙着准备后事,却始终惦记着一件事:想让父亲理个发,体面地离开。

他们辗转找到理发师梁凤英,梁凤英立刻拨通了郑亚丽的电话。郑亚丽回忆,她们赶到老人家中时,气氛沉重,可当剪完头发,原本安静的老人,眼角突然滑下一滴泪。这滴泪,让在场的子女红了眼眶,也让郑亚丽和梁凤英心头一震。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生命的终点不该只有狼狈,也该有体面。”郑亚丽说道。

从此,“银丝金剪”义工队便主动接过了这样的“特殊请求”,他们不仅做普通的公益义剪,同时也把关怀延伸到了生命“最后一程”,用爱心和手艺,为逝者留住尊严,为家属抚平遗憾。

冲破偏见56次奔赴“特殊送别”

对“银丝金剪”的义工来说,为临终老人理发,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冲破“晦气”的偏见。10年里,56次奔赴,每一次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暖。

郑亚丽回忆,2023年5月16日,宁波第一医院老干部病房里,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浑身插着管子,静静躺着。老人的女儿为了让父亲干干净净告别,跑了3家理发店,甚至提出支付1000元报酬,却都被拒绝。很多理发师都觉得这事“不吉利”“晦气”。

这时,有朋友提醒她:“有支穿红背心的‘银丝金剪’义工队,或许能帮上忙。”接到求助电话,郑亚丽和梁凤英立即放下手里的生意打车往医院赶。

病床上的老人意识模糊,两人蹲在床边,慢慢梳理、修剪。理完发的那一刻,女儿突然对着父亲哽咽道:“爸爸,我们找来理发师给您理发了,您现在清清爽爽的,放心走吧。”

返程路上,两人接到了家属的消息:老人已安详离去。

这样的“紧急奔赴”,在10年里不断上演。2024年正月初十,鄞州二院的求助电话来得更急:一位68岁老人下午4点就要拔管,家属想让他带着整齐的发型告别。

“正月里人人图喜庆,谁愿往ICU跑?”郑亚丽没多想,拉上义工邱尧清就往医院赶。他们穿上消毒服,在监护仪的灯光下,完成了义剪,郑亚丽知道,又一场告别,少了遗憾。

“我们能做的事情太微不足道了。”郑亚丽表示,“有人问‘不怕晦气吗’,我觉得生命哪有什么‘晦气’,只有该被尊重的尊严。”

用心关怀把温柔带到更多生命角落

如今在宁波各大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里,一提到“红背心理发师”,医护和家属都知道,那是能为生命守护体面的人。

这份对生命的温柔,也被“银丝金剪”义工队延伸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角落。“不只是即将告别的人,那些在困境里的人,也该有清爽的模样、体面的生活。”郑亚丽说。

这些年,除了病床前的特殊义剪,“银丝金剪”的红背心还出现在更多公益现场:

接收市民捐赠的长发,由专业团队消毒、修剪、定制成假发,免费送给脱发的癌症病人,帮他们重拾面对疾病的信心;走进社区、养老院,摆起简易理发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独居者修剪头发,陪他们唠几句家常。

10年下来,“银丝金剪”累计开展公益活动4000多场,服务超10万人次。

“过几天,我们计划去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做义剪,重阳节快要到了,该院医务社工部副主任袁鸿希望我们能帮院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公益理发。”郑亚丽说,“团队里有人担心服务中可能遇到困难,但大家很快统一了想法,不管是临终老人、癌症患者,还是精神障碍患者,他们都该被用心对待。”

记者 马佳威 通讯员 曾家宇 龚静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