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历时一年多 宁波首次摸清土壤生物“家底”
2025-10-16 13:4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土壤原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图。

甬派客户端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曾敏

土壤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生态平衡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宁波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宁波市土壤生物“家底”首次摸清,调查成果近日通过验收。

布设202个生物样点,分析百余个土种

去年9月,宁波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开展土壤生物普查。普查工作由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三方共同承担。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线虫、蚯蚓、原生生物等,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分解有机物质、循环养分、改善土壤结构等重要角色。”参与普查的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葛体达研究员表示,土壤生物调查不仅是土壤普查的重要环节,更是评估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的关键手段。

土样采集。

项目组组建了一支由农业、生物、环保、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布农用地、林地、园地、湿地,共计调查生物样点202个,分析107个土种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现状,基本覆盖宁波不同生态类型的土壤区域。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样点15个、垦造耕地样点6个,以及红美人柑橘、白枇杷、水蜜桃和杨梅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样点30个。

据介绍,外业采样阶段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土壤类型确认、立地条件调查、土壤采样、土体照片拍摄等。采样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采取梅花型、棋盘型等方式进行土壤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在样品流转与检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全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确保样本运输和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此外,引入数字赋能全流程质控理念,通过采样-流转-检测全流程追踪,实现采样点100%可追溯、检测数据100%可复查,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壤生物普查中,我市还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首次对微生物、线虫、蚯蚓、原生生物四大类群进行同步定量分析。这一创新举措为东南沿海地区土壤健康评价提供了关键参数,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一体化数据库

除了高质量完成样品采集和检测,项目组还在成果总结与转化方面下足功夫,顺利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一体化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宁波市主要土种及土特产的土壤生物数据清单,以及相关的调查数据、评价数据、图件和文字报告。数据涵盖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生物量、活性、多样性等关键指标,各类土壤生物基因组的数据总量高达7TB,为土壤生物研究提供了海量且宝贵的信息资源。

在此基础上,还精心编制了详细的土壤生物调查报告和9份系列专题报告。

实验室土样检测。

土壤生物调查报告包括《数据分析与技术报告》《农田建设建议报告》《土特产土壤评价报告》《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报告》《土壤健康评价报告》等,全面系统地阐述我市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土壤质量、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宁波市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权威的依据。

特别是在土特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土壤适应性评价方面,项目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壤条件对特色农产品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优化建议,为宁波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精准指导,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在成果验收会上,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1个数据库+9份专题报告”,初步摸清了宁波市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等土壤生物信息资源,相关成果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项目还在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健康评价以及特色农产品土壤适应性评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宁波乃至全国的土壤普查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强化成果应用,保护土壤健康

开展土壤生物普查是宁波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重要一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此次普查成果为基础,依托已建成的数据库,强化成果应用,做好土壤普查的“后半篇”文章,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城市。

本次普查完成了全市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壤生物属性空间制图。制图工作系统整合了6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及59个三级指标,涵盖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多样性等多维属性,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生成了宁波市首套土壤生物“系列图谱”。

图谱清晰展示了各类生物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细菌多样性在宁波市中北部地区较高,真菌多样性在东北部地区形成高值区,古菌多样性在中部地区形成连续集聚带。磷酸酶活性高值区集中在余姚、奉化等地,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西南部山区最低。土壤动物如线虫、蚯蚓的数量与多样性在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较高,中部长期受水淹的水稻区,则明显偏低。这为今后土壤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决策工具。

在普查过程中,技术人员还综合运用土壤微生物量、活性、组成多样性及土壤动物多样性等多维度生物指标,深入解析水田、旱地等不同农田类型和管理模式下的土壤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高标准农田在多项关键微生物指标上均优于非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水田的细菌和古菌丰度更高。这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培育了丰富、活跃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增强了土壤的生态功能与自我调节能力。

对此,《农田建设建议报告》建议,今后应重点加强有机质投入、推广生态节水耕作、严格控制外源污染物,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的科技管护。

土壤生物普查项目组成员、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姚槐应教授表示,土壤生物普查,为宁波市实现土地资源的空间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对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历时一年多 宁波首次摸清土壤生物“家底”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10-16 13:41:00

土壤原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图。

甬派客户端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曾敏

土壤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生态平衡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宁波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宁波市土壤生物“家底”首次摸清,调查成果近日通过验收。

布设202个生物样点,分析百余个土种

去年9月,宁波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开展土壤生物普查。普查工作由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三方共同承担。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线虫、蚯蚓、原生生物等,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分解有机物质、循环养分、改善土壤结构等重要角色。”参与普查的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葛体达研究员表示,土壤生物调查不仅是土壤普查的重要环节,更是评估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的关键手段。

土样采集。

项目组组建了一支由农业、生物、环保、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布农用地、林地、园地、湿地,共计调查生物样点202个,分析107个土种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现状,基本覆盖宁波不同生态类型的土壤区域。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样点15个、垦造耕地样点6个,以及红美人柑橘、白枇杷、水蜜桃和杨梅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样点30个。

据介绍,外业采样阶段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土壤类型确认、立地条件调查、土壤采样、土体照片拍摄等。采样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采取梅花型、棋盘型等方式进行土壤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在样品流转与检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全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确保样本运输和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此外,引入数字赋能全流程质控理念,通过采样-流转-检测全流程追踪,实现采样点100%可追溯、检测数据100%可复查,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壤生物普查中,我市还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首次对微生物、线虫、蚯蚓、原生生物四大类群进行同步定量分析。这一创新举措为东南沿海地区土壤健康评价提供了关键参数,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一体化数据库

除了高质量完成样品采集和检测,项目组还在成果总结与转化方面下足功夫,顺利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一体化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宁波市主要土种及土特产的土壤生物数据清单,以及相关的调查数据、评价数据、图件和文字报告。数据涵盖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生物量、活性、多样性等关键指标,各类土壤生物基因组的数据总量高达7TB,为土壤生物研究提供了海量且宝贵的信息资源。

在此基础上,还精心编制了详细的土壤生物调查报告和9份系列专题报告。

实验室土样检测。

土壤生物调查报告包括《数据分析与技术报告》《农田建设建议报告》《土特产土壤评价报告》《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报告》《土壤健康评价报告》等,全面系统地阐述我市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土壤质量、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宁波市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权威的依据。

特别是在土特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土壤适应性评价方面,项目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壤条件对特色农产品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优化建议,为宁波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精准指导,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在成果验收会上,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1个数据库+9份专题报告”,初步摸清了宁波市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等土壤生物信息资源,相关成果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项目还在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健康评价以及特色农产品土壤适应性评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宁波乃至全国的土壤普查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强化成果应用,保护土壤健康

开展土壤生物普查是宁波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重要一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此次普查成果为基础,依托已建成的数据库,强化成果应用,做好土壤普查的“后半篇”文章,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城市。

本次普查完成了全市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壤生物属性空间制图。制图工作系统整合了6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及59个三级指标,涵盖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多样性等多维属性,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生成了宁波市首套土壤生物“系列图谱”。

图谱清晰展示了各类生物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细菌多样性在宁波市中北部地区较高,真菌多样性在东北部地区形成高值区,古菌多样性在中部地区形成连续集聚带。磷酸酶活性高值区集中在余姚、奉化等地,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西南部山区最低。土壤动物如线虫、蚯蚓的数量与多样性在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较高,中部长期受水淹的水稻区,则明显偏低。这为今后土壤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决策工具。

在普查过程中,技术人员还综合运用土壤微生物量、活性、组成多样性及土壤动物多样性等多维度生物指标,深入解析水田、旱地等不同农田类型和管理模式下的土壤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高标准农田在多项关键微生物指标上均优于非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水田的细菌和古菌丰度更高。这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培育了丰富、活跃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增强了土壤的生态功能与自我调节能力。

对此,《农田建设建议报告》建议,今后应重点加强有机质投入、推广生态节水耕作、严格控制外源污染物,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的科技管护。

土壤生物普查项目组成员、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姚槐应教授表示,土壤生物普查,为宁波市实现土地资源的空间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对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