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甜甜(右)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跟腱断裂并不只存在于“江湖争斗”,运动时的疏忽大意也可能导致“武功尽失”。宁波23岁的羽毛球爱好者丁先生(化姓)近日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热身就上场打羽毛球,结果险些落下残疾。
感觉“脚后跟好像被谁狠踢了一脚”
23岁的丁先生是羽毛球爱好者,一到周末就喜欢约朋友去打羽毛球。就诊前一晚,丁先生又和往常一样和朋友相约打羽毛球。当天时间仓促,他仗着自己“身经百战”,没做热身就匆匆加入了朋友们的战局。不料,在一个起跳扣杀,右脚落地后,他突然觉得“脚后跟好像被谁从后面狠踢了一脚一样”,回头却发现空无一人。
“啪”的一声脆响后,丁先生跌坐在地,剧烈的疼痛向小腿蔓延。球友们扶着丁先生站起,他虽觉疼痛,但还能拖着步子行走并开车回家。丁先生以为,只是扭伤了,休息一下就好。不料,第二天起床后疼痛加重,他随即前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足踝外科任甜甜副主任医师的诊室。磁共振检查提示,丁先生的右脚跟腱完全断裂,缺口达3厘米。
8周后才能脱靴脱拐行走
跟腱位于脚跟的跟骨结节,长约15厘米,是连接脚、小腿及大腿等关节的一个很重要的肌腱组织,也是全身最粗壮结实的腱组织。人的行走、跑、跳就依仗着这条强有力的肌腱。
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当跟腱在紧张状态时突然受到快速应力刺激,比如摔倒、打球、快速跑动、从高处跳下等,都有跟腱断裂的风险。跟腱就像一种弹性材料,当它承受过大的负荷时,就容易发生断裂。
如果丁先生不及时接受手术治疗的话,他未来的运动能力将严重受限,不仅无法跑步、跳跃,甚至正常行走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永久性的步态异常与跛行。此外,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也会增加再次受伤的风险。
传统的跟腱断裂手术,需要切开一个15厘米-20厘米的口子。经过充分准备,任甜甜决定为丁先生施行关节镜下的跟腱修复手术。手术中,通过两个切口为0.5厘米的小口子,在镜下穿针引线,将断裂的跟腱缝合起来。第二天,丁先生就可以戴着石膏下地。2周后更换跟腱靴,拄着拐杖行走,8周后,可以脱靴脱拐。
和传统手术相比,这次微创手术的损伤明显减小,恢复期也明显缩短,丁先生还是对这次“无妄之灾”很是懊丧。他对来探病的朋友说:“一定要好好热身后再打球。”
七成跟腱断裂患者由打羽毛球导致
近年来,羽毛球运动风潮在宁波越来越热。任甜甜说,随之而来的因打羽毛球导致运动损伤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和足球、篮球、长跑等体育运动相比,打羽毛球的损伤发生率总体较低,但是,打羽毛球在一定程度上却堪称“跟腱杀手”。从临床上看,打羽毛球导致跟腱受伤的概率非常高。
“这两年,我接诊的跟腱断裂患者,几乎全由运动损伤导致。其中,有七成多是由打羽毛球导致的,剩下的主要是在打篮球时受伤。”任甜甜介绍,在羽毛球运动中,“起跳扣杀”这个动作最容易导致跟腱断裂。
相比篮球、足球等,羽毛球相对“温和”,为什么跟腱断裂比例反而最高呢?任甜甜分析,主要有这几个原因:一是羽毛球入门容易,爱好者中有不少是新手,他们身体素质与运动技巧不足,受伤风险更高;二是技术动作风险集中,羽毛球中的“起跳扣杀”动作容易导致跟腱断裂。就像打篮球时,过人或上篮时容易发生跟腱损伤。
他指出,从临床上看,跟腱断裂患者在受伤前,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热身就开始运动,甚至下车后走几步到场地,马上开始打球。跟腱受伤后,一般还能一条腿拖着一条腿走路。因此,不少患者以为养养就好了,而忽略了及时诊治。这样,很可能导致陈旧性的跟腱断裂,时间长了,影响脚、腿的功能,得不偿失。因此,如果跟腱处受伤后感觉到疼痛,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庞赟 文/摄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