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沉默的荣耀》里的朱枫 魂归宁波故里的故事
2025-10-26 10:01:53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首次以真名实姓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吴石、朱枫等我党地下工作者在台湾从事情报工作的故事,它没有花里胡哨的剧情包装,也不靠明星效应博眼球,却凭借着“实名还原历史”的硬核操作,成为当下最火的话题。

我一看到剧情介绍,就赶紧追剧,曾经策划报道朱枫烈士归葬宁波老家的这段经历浮上心头。

一、多方求证,寻找权威人士慎重把关

朱枫烈士是宁波镇海人,1950年奉党组织派遣,赴台湾与“密使一号”吴石接头传递情报,最后因叛徒出卖牺牲在台湾。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的传奇式故事很少被媒体所提及,特别让烈士家人痛心的是,烈士的遗骸一直下落不明。

2010年12月20日晚上,我正在报社值夜班,时政部记者卢科霞告诉我她在新浪微博上捕捉到这样一条信息:“有台湾媒体报道朱枫烈士遗骸已从台北迎回北京。”

我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消息值得我们去挖掘,但来自网络的消息可靠吗?

我想如果能证实烈士遗骸确实已回到大陆,这是《东南商报》一次做大做强正面报道、弘扬先烈精神的绝佳机会,作为烈士家乡的宁波读者一定会十分关心这条新闻。

第二天,东南商报三路记者分头行动。

在镇海区委宣传部相关领导支持下,我和前往采访的记者来到镇海中学里面的朱家花园——朱枫烈士故居,故居的陈列室里有朱枫烈士的生平介绍和吴石、朱枫等就义的老照片,其中,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对朱枫和包括吴石在内的隐蔽战线功臣们的赞扬与肯定的题诗,使我印象深刻:“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目睹这一切,更使我们坚定了做好这篇报道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路记者则赴宁波党史部门和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收集朱枫生平事迹资料。最关键的是肩负重任的卢科霞必须找到朱枫烈士在国内的亲属,才能证实“烈士遗骸已从台北迎回北京”的信息。

人海茫茫谈何容易,好在2010年时国内互联网已经开始普及,社交媒体迅猛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21日下午,卢科霞经过多方联系,动用各种社会关系,终于在南京找到了朱枫的儿子朱明。多年来他和姐姐朱晓枫一直在想方设法寻找母亲遗骸的下落,他向卢科霞证实母亲的遗骸确实已于2010年12月9日,经过海峡两岸爱心人士和海基会、海协会共同努力,从台北迎回,暂时存放北京八宝山公墓。

当天晚上,我作为稿件的最终签发人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谁来为这篇报道承担政治上的把关责任呢?因为朱枫身份的特殊性,又涉及两岸关系,稍不慎就会触碰红线,犯政治性错误。

虽然记者在采访中已核实,早在1951年7月,烈士子女就收到了陈毅、潘汉年签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革命烈士光荣证书》,但对这一重大新闻的把关,我与时任总编辑王存政商量后认为还是慎重为好,必须要有相关部门或权威人士来佐证。我想到了时任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的张永祥老人比较熟悉,请他为我们稿件把关比较合适。

当年已85岁高龄的张永祥老人,1946年入党,多年在四明山区坚持地下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过宁波市副市长、中共温州市委书记、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任党委书记和宁波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退休后又长期担任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该研究会对朱枫烈士的事迹有很深入的研究。

记者把稿件送给他审核把关,他一口应承。

当天晚上10点许,张永祥老人一字一句审完稿件后,欣然签字同意发稿,并称:“《东南商报》能在国内媒体中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消息,是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让新时代的年轻人重温革命先烈事迹的一次良好实践。”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二、锲而不舍赴各地追踪报道 还原烈士生平和“潜伏”被害真相

2010年12月22日,《东南商报》的独家报道《飘零半个多世纪 朱枫烈士魂归故里》刊发后,几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转载。于是我们决定趁热打铁,详细还原朱枫革命生涯和“潜伏”台湾被害真相,派记者赴各地追踪报道。

在南京,记者锲而不舍寻找烈士后人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烈士的儿子朱明和女儿朱晓枫两位老人,欣然接受记者登门采访的请求,于是《烈士子女深情回忆英雄母亲 女“余则成”传奇人生》《“不留墓、不留碑也不要身后名”一棵树就是英雄的衣冠冢》《一场跨越海峡60年的寻找 朱枫烈士遗骸追踪、发现和回归始末》等感人至深的稿件连续刊出。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另一路记者则前往舟山,寻访朱枫当年在舟山被捕全过程。《东南商报》的副刊上则每天用半个版的位置连载南京作家冯亦同撰写的传记小说《朱枫传》。

与此同时,在东南商报官网上推出专题报道,新浪微博上则实时预告更新最新消息,全方位、多角度报网互动的连续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有关朱枫烈士的传奇故事在宁波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东南商报》的零售量在一个星期内明显飙升。

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多次致电报社对报道进行肯定和鼓励。许多“80后”“90后”读者在东南商报微博上留言,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一位网友深情地说:“在那火红的年代,无数人为了革命事业而奔波,他们为中国的未来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更有不少人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朱枫烈士值得所有人的敬仰!”

三、携手地方党委政府,掀起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高潮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朱枫子女有意把母亲遗骸归葬宁波。

获知这一信息后,东南商报编委会研究决定为烈士家属牵线搭桥,于是主动联系镇海区党委政府,努力促成归葬之事。

时任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第一时间作出回复:“希望为成全烈士后裔的愿望而努力。”并且雷厉风行付诸行动。

12月27日上午,马卫光书记专门请我和卢科霞到镇海共同研究争取烈士遗骸回归家乡工作。时逢春节将至,寒冬腊月,马卫光书记请记者带路,偕镇海区党政相关部门一行人,先后两次赴南京与朱枫儿子朱明见面,当面表达恳请烈士归葬故里的诚意。

得到家属同意后,镇海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工作班子,多次召开各部门协商会并请我们记者参会跟踪报道工作进度,争取2011年清明节时烈士能回家,落叶归根。并决定镇海区新建一座朱枫纪念公园并为烈士造塑像,对原有的镇海中学朱枫纪念楼重新设计装修,增补史料。

东南商报对朱枫烈士的连续报道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带动了国内其他媒体陆续跟进报道,《钱江晚报》《南京晨报》《扬子晚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均在显要位置报道朱枫事迹,新浪、网易、凤凰等多家网站也进行转载报道,浙江卫视则受浙江省委宣传部委托,拍摄朱枫烈士遗骸回归家乡的纪录片,作为纪念建党90周年的重头戏。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四、再三牵线搭桥,真情感动烈士家属

海内外媒体的纷纷报道,也引发了与朱枫烈士生平有关的三个城市——北京、南京、宁波,都想争取烈士归葬当地。

为争取朱枫家属的最终拍板,我们与镇海区领导商量后,认为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很重要,于是我们利用宁波日报内参的形式向宁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建议,希望以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层面大力支持归葬工作。

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市长刘奇以及两位副书记和一位常委分别作出批示,全力支持镇海区的朱枫烈士归葬故里工作。于是报社又及时把这一消息告诉家在南京和北京的烈士后裔。

经过近四个月锲而不舍的努力,朱枫烈士的家属被家乡人民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一片真诚所感动。2011年3月和4月,他们两次到镇海实地考察当地正在实施的争取烈士归葬的系列工程。

4月12日,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伟代表市委、市政府会见家属一行,朱枫烈士女儿朱晓枫代表家属说:“家乡政府安排得这样细致周到,我们心里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现在亲属意见已基本统一,烈士遗骸归葬镇海,也了却我妈妈能叶落归根的心愿。”

2011年7月12日,国家安全部专机送朱枫烈士遗骸回家,特别请东南商报记者赴北京并随家属同机返回宁波全程见证采访,当天在宁波栎社机场举行了隆重的归葬仪式。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7月14日早上7时40分,由国安部政治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宁波市委主办的朱枫烈士骨灰安放仪式在镇海烈士陵园举行,时隔61年,朱枫烈士终于回归故土。

作者简介

陈仲侨,高级记者,时任《东南商报》副总编辑。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沉默的荣耀》里的朱枫 魂归宁波故里的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10-26 10:01:53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首次以真名实姓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吴石、朱枫等我党地下工作者在台湾从事情报工作的故事,它没有花里胡哨的剧情包装,也不靠明星效应博眼球,却凭借着“实名还原历史”的硬核操作,成为当下最火的话题。

我一看到剧情介绍,就赶紧追剧,曾经策划报道朱枫烈士归葬宁波老家的这段经历浮上心头。

一、多方求证,寻找权威人士慎重把关

朱枫烈士是宁波镇海人,1950年奉党组织派遣,赴台湾与“密使一号”吴石接头传递情报,最后因叛徒出卖牺牲在台湾。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的传奇式故事很少被媒体所提及,特别让烈士家人痛心的是,烈士的遗骸一直下落不明。

2010年12月20日晚上,我正在报社值夜班,时政部记者卢科霞告诉我她在新浪微博上捕捉到这样一条信息:“有台湾媒体报道朱枫烈士遗骸已从台北迎回北京。”

我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消息值得我们去挖掘,但来自网络的消息可靠吗?

我想如果能证实烈士遗骸确实已回到大陆,这是《东南商报》一次做大做强正面报道、弘扬先烈精神的绝佳机会,作为烈士家乡的宁波读者一定会十分关心这条新闻。

第二天,东南商报三路记者分头行动。

在镇海区委宣传部相关领导支持下,我和前往采访的记者来到镇海中学里面的朱家花园——朱枫烈士故居,故居的陈列室里有朱枫烈士的生平介绍和吴石、朱枫等就义的老照片,其中,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对朱枫和包括吴石在内的隐蔽战线功臣们的赞扬与肯定的题诗,使我印象深刻:“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目睹这一切,更使我们坚定了做好这篇报道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路记者则赴宁波党史部门和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收集朱枫生平事迹资料。最关键的是肩负重任的卢科霞必须找到朱枫烈士在国内的亲属,才能证实“烈士遗骸已从台北迎回北京”的信息。

人海茫茫谈何容易,好在2010年时国内互联网已经开始普及,社交媒体迅猛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21日下午,卢科霞经过多方联系,动用各种社会关系,终于在南京找到了朱枫的儿子朱明。多年来他和姐姐朱晓枫一直在想方设法寻找母亲遗骸的下落,他向卢科霞证实母亲的遗骸确实已于2010年12月9日,经过海峡两岸爱心人士和海基会、海协会共同努力,从台北迎回,暂时存放北京八宝山公墓。

当天晚上,我作为稿件的最终签发人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谁来为这篇报道承担政治上的把关责任呢?因为朱枫身份的特殊性,又涉及两岸关系,稍不慎就会触碰红线,犯政治性错误。

虽然记者在采访中已核实,早在1951年7月,烈士子女就收到了陈毅、潘汉年签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革命烈士光荣证书》,但对这一重大新闻的把关,我与时任总编辑王存政商量后认为还是慎重为好,必须要有相关部门或权威人士来佐证。我想到了时任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的张永祥老人比较熟悉,请他为我们稿件把关比较合适。

当年已85岁高龄的张永祥老人,1946年入党,多年在四明山区坚持地下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过宁波市副市长、中共温州市委书记、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任党委书记和宁波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退休后又长期担任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该研究会对朱枫烈士的事迹有很深入的研究。

记者把稿件送给他审核把关,他一口应承。

当天晚上10点许,张永祥老人一字一句审完稿件后,欣然签字同意发稿,并称:“《东南商报》能在国内媒体中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消息,是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让新时代的年轻人重温革命先烈事迹的一次良好实践。”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二、锲而不舍赴各地追踪报道 还原烈士生平和“潜伏”被害真相

2010年12月22日,《东南商报》的独家报道《飘零半个多世纪 朱枫烈士魂归故里》刊发后,几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转载。于是我们决定趁热打铁,详细还原朱枫革命生涯和“潜伏”台湾被害真相,派记者赴各地追踪报道。

在南京,记者锲而不舍寻找烈士后人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烈士的儿子朱明和女儿朱晓枫两位老人,欣然接受记者登门采访的请求,于是《烈士子女深情回忆英雄母亲 女“余则成”传奇人生》《“不留墓、不留碑也不要身后名”一棵树就是英雄的衣冠冢》《一场跨越海峡60年的寻找 朱枫烈士遗骸追踪、发现和回归始末》等感人至深的稿件连续刊出。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另一路记者则前往舟山,寻访朱枫当年在舟山被捕全过程。《东南商报》的副刊上则每天用半个版的位置连载南京作家冯亦同撰写的传记小说《朱枫传》。

与此同时,在东南商报官网上推出专题报道,新浪微博上则实时预告更新最新消息,全方位、多角度报网互动的连续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有关朱枫烈士的传奇故事在宁波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东南商报》的零售量在一个星期内明显飙升。

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多次致电报社对报道进行肯定和鼓励。许多“80后”“90后”读者在东南商报微博上留言,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一位网友深情地说:“在那火红的年代,无数人为了革命事业而奔波,他们为中国的未来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更有不少人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朱枫烈士值得所有人的敬仰!”

三、携手地方党委政府,掀起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高潮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朱枫子女有意把母亲遗骸归葬宁波。

获知这一信息后,东南商报编委会研究决定为烈士家属牵线搭桥,于是主动联系镇海区党委政府,努力促成归葬之事。

时任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第一时间作出回复:“希望为成全烈士后裔的愿望而努力。”并且雷厉风行付诸行动。

12月27日上午,马卫光书记专门请我和卢科霞到镇海共同研究争取烈士遗骸回归家乡工作。时逢春节将至,寒冬腊月,马卫光书记请记者带路,偕镇海区党政相关部门一行人,先后两次赴南京与朱枫儿子朱明见面,当面表达恳请烈士归葬故里的诚意。

得到家属同意后,镇海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工作班子,多次召开各部门协商会并请我们记者参会跟踪报道工作进度,争取2011年清明节时烈士能回家,落叶归根。并决定镇海区新建一座朱枫纪念公园并为烈士造塑像,对原有的镇海中学朱枫纪念楼重新设计装修,增补史料。

东南商报对朱枫烈士的连续报道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带动了国内其他媒体陆续跟进报道,《钱江晚报》《南京晨报》《扬子晚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均在显要位置报道朱枫事迹,新浪、网易、凤凰等多家网站也进行转载报道,浙江卫视则受浙江省委宣传部委托,拍摄朱枫烈士遗骸回归家乡的纪录片,作为纪念建党90周年的重头戏。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四、再三牵线搭桥,真情感动烈士家属

海内外媒体的纷纷报道,也引发了与朱枫烈士生平有关的三个城市——北京、南京、宁波,都想争取烈士归葬当地。

为争取朱枫家属的最终拍板,我们与镇海区领导商量后,认为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很重要,于是我们利用宁波日报内参的形式向宁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建议,希望以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层面大力支持归葬工作。

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市长刘奇以及两位副书记和一位常委分别作出批示,全力支持镇海区的朱枫烈士归葬故里工作。于是报社又及时把这一消息告诉家在南京和北京的烈士后裔。

经过近四个月锲而不舍的努力,朱枫烈士的家属被家乡人民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一片真诚所感动。2011年3月和4月,他们两次到镇海实地考察当地正在实施的争取烈士归葬的系列工程。

4月12日,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伟代表市委、市政府会见家属一行,朱枫烈士女儿朱晓枫代表家属说:“家乡政府安排得这样细致周到,我们心里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现在亲属意见已基本统一,烈士遗骸归葬镇海,也了却我妈妈能叶落归根的心愿。”

2011年7月12日,国家安全部专机送朱枫烈士遗骸回家,特别请东南商报记者赴北京并随家属同机返回宁波全程见证采访,当天在宁波栎社机场举行了隆重的归葬仪式。

《东南商报》报道的版面

7月14日早上7时40分,由国安部政治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宁波市委主办的朱枫烈士骨灰安放仪式在镇海烈士陵园举行,时隔61年,朱枫烈士终于回归故土。

作者简介

陈仲侨,高级记者,时任《东南商报》副总编辑。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